柳宗元《罴说》赏析

2020-11-09 柳宗元

  《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篇文章写一个猎人企图用竹管吹奏出鹿鸣的声音来诱杀鹿,结果反而招来其他猛兽,最终被所食。文章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却只凭幸混日子的人,并直接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文生动的故事与严肃的立论两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说⑴

  鹿畏⑵,畏虎,虎畏之状,被发人立⑶,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

  楚之南有猎者⑸,能吹竹为百兽之音⑹。寂寂持弓矢罂火⑺,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⑻,伺其至⑼,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⑽。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⑾。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虎亦亡去⑿。闻而求其类⒀,至则人也,搏挽裂而食之⒁。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⒂,未有不为之食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pí):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掌和肉可食,皮可做褥子,胆入药。亦称“熊”、“马熊”、“人熊”。

  ⑵(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

  ⑶被(p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⑷绝:极。害:伤害。

  ⑸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属楚国。

  ⑹为:模仿。

  ⑺寂寂:清静无声。罂火:装在瓦中的灯火。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子。火:燃烧。

  ⑻为:模仿。感:召唤,引诱。

  ⑼伺:等候 。

  ⑽趋:快步行走。

  ⑾因:于是。为:模仿。

  ⑿亡:逃跑。

  ⒀而:表承接。

  ⒁(zuó):揪住。搏:搏击, 抓、扑。挽:拿来。

  ⒂善内:改善内部。

  白话译文

  鹿害怕害怕虎,虎又害怕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一样站着,非常有力气而且害处非常大。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的瓶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就揪住猎人,把他撕成碎块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的食物的。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借物托讽的文言文。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没有过硬的本领,却怀着幸的心理,依靠华而不实的手段,是不能获得成功的,甚至会导致灭顶之灾。寓言的基本特征是把动植物人格化,此篇亦然。文中出现了形象,有鹿、、虎、,作者一上来就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物物相克的关系:“鹿畏畏虎,虎畏。”三句总领,以此为基础,构筑出生动有趣的情节。四者之中,是猎人的主要敌人,故作者对其外形及习性作了具体的描绘:“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因物肖形,又预伏下文。猎人是全文的主角,作者对其专长亦有交代:“能吹竹为百兽之音。”戏剧性的情节及由此而生发、展开。猎人吹竹为鹿鸣,本意是猎鹿,但愿望与结果相反,先引来,吹作虎吼以惊,又引来了虎;作叫又引来的,弄巧成拙,猎人招致了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被凶恶的搏挽裂而食之”。

  猎人的错误,在于只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而没有防备吹竹可能引出的坏结果。正是在愿望与结果相背离这一点上,作者在文末加以点醒:“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之食也。”这里的“”是一种象征,喻指最凶恶的敌人。

  全文寓意很深刻,它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篇寓言也暗示着对腐朽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讽刺。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日趋膨胀,朝廷为了牵制那些跋扈的强藩,就有意识地扶植另一些节度使,企图以藩制藩。结果是甲藩未平,乙藩更强,对中央的威胁更为严重。柳宗元不赞成“以藩制藩”论,此文末句“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之食也”的告诫,道出此文的寓意,讥讽唐统治者不修内政、依赖外力的各种政策的弊害,隐喻朝廷如不加强中央集权的实力,而采取“以藩制藩”的错误做法,必将招致像文中猎人一样的覆灭命运。

  这篇寓言是对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的讽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视为政论性寓言。而故事之生动与立论之严肃巧妙结合,寓言其表,论说其里,则是其主要特点。

【柳宗元《罴说》赏析】相关文章:

罴柳宗元阅读及参考答案11-24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赏析12-08

柳宗元梅雨赏析09-14

渔翁 柳宗元赏析11-27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赏析2篇09-09

柳宗元《渔翁》诗词赏析09-04

柳宗元诗词《梅雨》赏析12-25

柳宗元《闻黄鹂》赏析12-09

诗文赏析《渔翁》柳宗元01-07

《江雪》柳宗元赏析10-19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与翻译 柳宗元《蝜蝂传》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