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2020-07-01 柳永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虚写)今宵杨柳岸

  经年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材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及策略

  1、教材内容: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词,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该词通过描写词人与爱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及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集中反映词人的复杂内心世界,为世人所传诵。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2、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对策: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多媒体播放《别亦难》歌曲,创设“伤离别”意境

  1、指导诵读:

  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

  让学生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离愁别绪。

  2、指导想象: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词中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画面。

  3、引导学生进行名句的鉴赏:主要通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鉴赏其中运用到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课外拓展,通过补充相关意象诗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总结古典诗词中存在的一个规律性的特点:通过固定意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对策:鉴于这节课的难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①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词的意境美的感受。

  ②通过逐句点拨赏析使学生对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产生深切的感悟。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曾经学习过苏轼和辛弃疾等人的词,初步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虽然对词的基本概念有了朦胧的了解,但毕竟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感性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柳永这位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所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所以本课教授目标主要定位在“感受”二字上,抛开了一些分析诗词的术语,以情来带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便成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四、教学策略图

  五、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采取“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反复朗读——探究讨论”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深刻体悟、积极探究的平台。

  六.学习方法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雨霖铃》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别亦难》歌曲,创设“伤离别”意境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表达的是什么主旨?

  生:离愁别绪(板书)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呀,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也是文学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都接触过哪些描写离别的诗?

  生回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母亲送别孩子时的泪眼愁眉,朋友送别时的牵挂、不舍和祝福,正像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北宋婉约派的著名代表词人柳永又是怎样表现“伤离别”(板书)这一主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显示课题)

  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

  大屏幕显示“走近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三、整体感知

  1、师: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词。(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提问:读完后,你能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叫一生回答

  生答:哀婉、悲伤、凄清。教师(板书)

  2、叫一生学生读,教师点拨。

  3、多媒体播放《雨霖铃》配乐诵读。

  要求:注意作品的节奏、韵律、读音,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

  四、鉴赏

  【学法指导】教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

  (3)写作技巧的探讨:

  师: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板书)

  师:本词采用的是什么表达技巧?

  生:…

  师:这首词的重点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3)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赏析上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开头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一生: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师: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教师引导: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

  师:这句话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品意境。

  生:意象:寒蝉、长亭、骤雨

  师生共同分析意象

  寒蝉:

  师问:寒蝉有何寓意?

  生讨论回答:忧愁

  师:是啊,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寒蝉——忧愁悲苦

  (大屏幕显示)例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师: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师:长亭有什么寓意?

  一生答: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所以我觉得也是伤感的载体

  师: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例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大屏幕显示)

  结论:环境悲凉

  分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无绪”是什么意思?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回答:没有心思。

  师:为什么“无绪”?

  一生:因为要离别,所以即使有山珍海味也无没有心思。

  师:哪个字能体现出二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生:催

  师:请大家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学生思考)

  一生: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

  师:想一想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结论:难分难舍

  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师提示: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特写镜头。

  (学生思考一分钟回答)一生:因为难分难舍,因为不想走,因为我想留,所以在这痛苦万分时候,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师:此生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诗意的镜头

  师生鼓掌

  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阙的结句

  师:这三句写的还是人吗?

  生:是写景

  师: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作者想象的还是虚构的?

  生:想象。

  师: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生: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师:为什么此句又在写景呢?

  一生:我觉得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主要是以景写情。

  师补充:直接写人已经讲感情表现到尽头了,再用景烘托,更能突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是久远而漫长。

  结论:惆怅伤感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赏析下阕

  分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生:伤离别。

  师:词人在这一句中除点明主旨外,还从两个角度去抒情,一个是历史时间,一个是季节,分别在那些字里体现出来?

  生思考后回答:“自古”“清秋节”。师: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词人的情感:

  生思考

  一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在清秋节,可谓愁意浓浓啊

  结论:愁意浓浓

  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教师提问,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本句的精妙之处。

  师:这两句中有直接表达感情的字吗?

  生:没有

  师:这里的景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生:想象

  师: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生:杨柳晓风残月

  师:说说这一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叫一生回答

  一生:它没有一个字是写情的,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

  教师补充:(大屏幕显示)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惆怅晓莺残月——韦庄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还——曹植

  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

  作者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结论:酒醒伤情

  分析:“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生思考后,叫一生答

  一生: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师: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一生: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

  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在诵读时要注意体会本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还要注意把握婉约词的情感基调:哀婉、无奈、凄清。另外,以后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要通过品位诗词的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六、情景再现

  多媒体播放《雨霖铃》动画。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全班同学背诵本词

  学生自背四分钟(注意把握伤离别的思想感情)

  叫一生背诵

  学生齐背

  八、作业:

  1、背诵全词

  2、用借景抒情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骤雨初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凄切:形作动。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帐饮(3)无绪(4),留恋处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暮霭(8)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夜时(身在)哪里,(也许在)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经年(11),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美(也该是)形同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12),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多少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2.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3.雨霖铃 柳永

4.柳永 雨霖铃

5.雨霖铃柳永

6.柳永雨霖铃

7.柳永《雨霖铃》

8.《雨霖铃》柳永

上一篇: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柳永)经典译文注释 下一篇:柳永《倾杯·离宴殷勤》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