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李商隐原文及翻译

2022-09-17 李商隐

  《咏史》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01首。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下是咏史李商隐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咏史》原文

  咏史

  作者: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注释

  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

  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

  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

  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⑥《艺文类聚》引《蜀王本纪》,秦惠王嫁五位美女给蜀王,蜀王派五壮士迎接。回来时路过梓渔,见大蛇入山洞,五力士力拔蛇尾,山崩,力士与美女均被压死。此以“蜀山蛇”喻盘踞在朝廷与地方的恶势力,如宦官、藩镇。

  ⑦《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疏:“其辞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文宗尝与诸学士联句,常作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属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馀凉。”见《新唐书·柳公权传》。

  ⑧《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苍梧,山名,即九疑山。翠华:以翠羽为饰的旗,为皇帝用的仪仗。

  《咏史》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咏史》赏析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义,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将其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臻于和谐统—,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于一般诗人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李商隐的诗作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

  第二句是两个典故,第一个是琥珀枕,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将琥珀枕捣碎了给战士敷。第二个是齐桓公,当年齐桓公和另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一辆车都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那个君主为此非常自豪视之为奇珍,但齐桓公说他有人才,那才是他的宝物。这一联是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当年蜀国因为五壮士拔蛇而蜀路开,导致了蜀国灭亡),这两句话其实有种国家灭亡也隐隐有天意的意思。义山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当时是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的,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义山也无法解释为何国家会走向衰败,所以他只能将其解释为天意。

  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就是没人再听到舜的《南风歌》了,意思便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

  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咏史》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咏史》繁体对照

  詠史李商隱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爲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呷ゲ环昵嗪qR,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去世之后。据新、旧《唐书·文宗纪》及《通鉴》卷二四三载: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而“受制于家奴”,最终郁悒而死。期望有成而“运去”“力穷”,勤俭求治亦无力回天,作者既伤悼文宗,又深虑唐王朝命势将颓,于是悲凉而哭,流露出无望的感伤情怀。[1][2]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么,但他确实感到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这种认识不免模糊含混,却是敏感的、深刻的,不但可以说明唐代,还能用于观照许多末代帝王。很多注家的思路则是一定要为此诗找一个咏叹对象,找的结果是唐文宗李昂。李昂节俭,史有明文;李昂清除宦官的失败,也载于史册。他可算自身勤俭而无力挽救国势的典型。继续引申,则“青海马”是喻贤才,“蜀山蛇”是喻宦官,也表现出来了,而尾联就成了对文宗的哀悼。

  尾联承上而下,由理而情,由情造境,进而转换为纯然的抒怀了。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假事寓悲,沉痛异常”。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不是讥讽、挖苦,而是感慨、叹息,诗人所抒发的正是对国家命运关注的深情。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文宗在位时,商隐对于他的闇弱,颇多讥评;而于其身后,则又加以哀惋。无论讥评还是哀惋,均出自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正由于这种深切的关注,国运难以逆挽的崩颓之势,成为诗人心头难以解脱的宿命般的悲凉。如果说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发展成熟,就个体来说是性格、遭遇使然;那么就时代因素来说,实是对衰飒大环境的呼吸领会。“运逢末世”,就是促成李商隐感伤诗风的内外两层背景,身世之感与末世情怀交相促发激荡,将诗人内心的感伤越酿越浓。

  名家评价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疑为文宗而发也。史称文宗恭俭性成,衣必三浣,盖守成令主也。迨乎受制家奴,自比周赧、汉献。义山追感其事,故言俭成奢败,国家常理,帝之俭德,岂有珀枕珠车之;事,今乃与亡国同耻,深可叹也。义山及第于开成,《南薰》之曲固尝闯之矣,其能已于苍梧之哭耶?此诗全是故君之悲,玩末二句可见。特不欲显言,故托其词于咏史耳。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览史而知前贤之家国,成则由勤俭,破则由骄奢也。何必以琥珀为枕、珍珠为车,此皆奢之足以破国者······诗虽咏史,亦隐刺当世,有谓而发。殆敬宗侈肆时作耶?

  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余尝谓览古凭吊之作,必与时会相感发,咏史亦然。长孺此解,已先得我心。但“青海马”句引宣宗时事,未免牵合。盖诗自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青海马,乃任重致远之材也。当日文宗以宦者权宠太盛,欲仗训、注二人,以消积蛊,不谓谋之不减,血流殿陛,致使阉人愈横,朝廷受制,诗言“运去不逢”,惜文宗不得任重致远之人以托之耳,与日后之西戎款关何涉?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⑴此篇为文宗而发。前半借文宗之恭俭如此,而同归败乱。“青海马”比时无豪杰可仗,蜀山蛇比中人,犹言城狐社鼠也。力穷难拔,谓不惟无补,而且益祸耳。注家泥“青海”字,谬引河徨,然则蜀山又何指耶?落句伤国既无人,身受生成之德,亦不能为主分忧也。

  ⑵感时之切,托之咏史。长孺补谓其为文宗而作,近之矣。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为文宗发也。史称帝斥奢崇俭,终身不改,诗中深惜其运值凌夷,特托咏史发之。青海马,惜驾驭者无英雄;蜀山蛇,恨盘结者增气焰。义山以开成二年登第,释褐秘书,所谓“曾预南薰曲”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一二总起,三四单承奢,五六单言败,七八以盛世难逢结。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篇朱长孺谓为文宗而发,其说良是,但发明有未尽者。起二语本由余对穆公之词而归重于文宗之恭俭性成。三四因文宗之俭有如史称衣必三者,故凡琥珀之枕、照乘之珠诸奢华事皆绝无之,此则有俭无奢,当成无败矣。无如运会不逮,心力有穷。凡生平与李训、郑注所画太平之策,一曰复河徨,终未及复······一曰除宦官,而宦官终不能除,逮至甘露之后,自愤其受制家奴,遂毕世难拔蜀山蛇矣。是则文宗之难成而几于败者,岂不克勤俭之主哉!观其问周墀何如主,挥以尧舜对,而帝叹周赧、汉献尚且不如,然则南薰之升平无闻,苍梧之英灵已远,深为可太息也。义山登第在文宗开成二年,当其时受知之士具在也,故日“几人曾预”此遭际,而痛翠华之不返者,当不独一己也。

  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合采朱氏、姚氏之解,已明爽矣。文宗儒雅好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独讽柳公权“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两句,曰“辞清意足,不可多得”。结联统美其好文,方得大体,不可专指义山得第之年恩赐诗题也。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公元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 相关推荐

【咏史李商隐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10-19

李商隐流莺原文及翻译09-29

李商隐《无题》原文翻译07-11

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04-18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08-08

李商隐《无题》翻译和原文03-02

李商隐《隋宫》原文翻译08-17

李商隐霜月原文及翻译12-19

李商隐赠荷花原文及翻译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