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读后感

2024-03-20 离骚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读后感 1

  读《离骚》,除了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为人熟知的经典名言,还有有些语句也让人深有感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在小人当道的残酷现实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高洁,又向优雅高贵的天鹅一般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丑小鸭排挤、奚落。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他的坚贞不屈和一腔的.爱国热情千古流传,以至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

  屈原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于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坚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高度负责里面既包括了“担当天下,以我为先”的勇气,也隐藏了牺牲奉献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条件及其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忘考虑楚国的前途命运,可以说是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业当中。这一点是现代人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带着一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了事。

  《离骚》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被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畏谗言的无畏所感动,更是因为里面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p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p,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不惹尘埃的人间仙境。这种唯美的画面让我们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忘却了人世间的凡尘俗世,心灵仿佛被清澈的泉水涤荡过一般,变得格外澄净起来。虽然这无益于改变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处境,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感受到超凡脱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称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开端。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辙,给人以飘飘然的感觉。

  楚辞并不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它里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话传说,《离骚》只是我们了解这一“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伟大作品的一个窗口。

  离骚读后感 2

  千百年来,离骚的韵味始终在悠悠天地之间飘荡,它的味道始终这般浓郁、这般馨香。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绝伦的文化魅力,更是一股强烈的爱国气息!然而,它却又是如此的悲,总使我们心头打颤。

  他,是古帝高阳的后裔,有着高贵的血统。他,多么希望君主能够从“尧舜之耿介”,可佞臣满朝,遍地是苟且偷安的小人,这堵厚厚的墙,他如何能穿破,这个变质的朝廷他如何能拯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这是几乎恳求的劝谏,多少句无奈的为什么,也只有天地能数清了吧!那个时代,他,无可奈何。明知道忠义直言换来的只有死路一条,可是“民生之多艰”,他如何能装作未见,他不能,他唯有坚毅地选择“虽九死其尤未悔”。一场悲剧,永恒的悲剧!

  回首这块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沧桑的土地,千百年间,屈原的悲剧又何其少?是的,我们早已经数不清了。这块土地经历过太多的悲剧,一次次贬谪,一次次流放,其间有多少悲剧爱国?那个时代,那种制度,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悲剧。多少生命为它而葬,其间有满怀热情的革命者,有勇往直前的战士,有看不惯佞臣小人的有志之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死是一场悲剧,那个时代造就了悲剧爱国。

  然而,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悲剧”这个词似乎也只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的了。那一段人生、一片土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于我们,太陌生、太遥远,就如同一个新生儿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那般陌生。

  炎炎夏日,艳阳当空,本该是难熬的日子,可广厦庇护下的我们,躲在空调下,嘴里叼着薯条,耳朵里塞着耳机,眼前是新版漫画……历史有多悲多痛、多么发人深思,早已不被察觉、不被关心,历史在这里似乎是被遗忘了。

  富足的生活,遗忘了历史,爱也不再刻骨铭心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块国土、如何去爱它。爱的方式错了,即便再爱,那也只能使错爱。历史的教训,曾记否?那场浩劫,那段错爱,导致了那一代人的悲剧。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悲剧的影子。那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误。一场错爱。

  居安思危。

  如今的.和谐不代表没有潜藏的危机,越来越多毫无内涵的校园小说、肥皂剧;日益污浊的小河、愈发灰蒙的天空;日益陷落于追名逐利的人们;不断陌生而扭曲的人际关系……

  面对这些,我们还能冷漠、还能无视吗?

  是的我们不能,我们也绝不会这么做。那么,不要说明天,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要冷漠、不要回避。是的,我们能做的并不多,可是,仔细想来,我们能做的却又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看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不去破坏环境,我们可以真心宽容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可以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的奋斗,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一片赤子之心创造崭新的未来……

  我们是幸运的,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的爱不再会重蹈屈原的悲剧。

  那么,让我们学会去爱,学会爱我们的祖国!留下前车之鉴,展望美好明天!

  离骚读后感 3

  《离骚》是一部表现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心路历程的文学作品。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屈原追求真理、理想和爱国的精神,这些精神品质也引起了我内心的强烈共鸣。

  首先,《离骚》中的屈原形象让我对这位古代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不畏强权,不为世俗所动,始终坚持追求真理和理想。 面对邪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不肯妥协,坚定地站在正义一边。 这种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不仅让我尊敬屈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的决心。

  其次,《离骚》中的情感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描绘的屈原的孤独、痛苦和对祖国的深沉的爱,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屈原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让我对祖国产生了更强烈的热爱。

  最后,读《离骚》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屈原诗中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和身边的人和事。 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决心。

  总之,《离骚》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屈原对真理、理想和爱国的追求,也更加坚定了我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我相信《离骚》这部作品会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成长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离骚读后感 4

  汨罗江边袅袅秋风拂过,将屈原的高声吟唱,屈原的满腹愁绪,融入滚滚江水中,成为冲荡时空的激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是这样一位隐士,高洁如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是这样一位官吏,不畏强权。千年万年,你的精神从来如同所自向往的羲和照耀世间。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领路先驱,甘而为之。

  君可见,屈原之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政治情怀,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无不令人读后泣涕。《国殇》中:“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我们看到了楚军敌不寡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但也见证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将士魂,屈原心!《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彰屈原铮铮傲骨!明屈原慷慨之志!

  《离骚》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恢宏、感情之强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熠熠生辉!其浩瀚诡谲,绮丽隽永的词句中,惟妙惟肖地绘出了内心中追求理想,坚持理想,不愿与世俗为伍的屈原个人画像。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香草美人,慷慨悲吟。

  作为出身显赫家族的贵族,屈原不但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博学著称,且仕途之路平步青云,担任左徒时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实为重臣。而这一惹人羡艳的地位,也使得其后的悲剧命运初露端倪。

  阅罢灵均平生之志,若其与庸臣合流,或许对楚国的.前途早已灰心丧气,静心安乐;然而屈原始终保持着对政治的高度关注以及振兴楚国的期盼,仍然期待着楚王回心转意,让他回到权力中心施展抱负。君可见,虽有人劝他和光同尘,他仍不改其志,坚守个人求索之路,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君可见,虽香草凋零,美人迟暮,他仍不渝其心,在朝秦暮楚的动荡时代,忧民生疾苦,叹国家兴亡;君可见,虽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楚国江河日下,他仍不流其俗,将热忱苦心化作篇篇祭文,成为震醒浊水的石。

  历史嬗变,时代变迁,时光洪流长流不息。但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历史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至今日,“屈原”已不是尚且存于千年前的诗人亦或是政治家,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年年相继,代代相传。江水的流逝完结了他生命的诗篇,而他的灵魂却已在无数的悼文中铭记,在历史的竹简中永生。落蕊之华尽,此魂归来兮!

  离骚读后感 5

  我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献给屈大夫

  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穿过迷雾层云,我走过《离骚》的无人巷陌,遇见了躞蹀着的屈原。这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心忧天下。他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激浊扬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扬;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大义凌然。然后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壮哉慨哉!这只有阅过了《离骚》,读懂了《离骚》,才能懂得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终沉入历史长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朴实无华,《离骚》缄默着,有如屈大夫当初面对整个楚国江河日下的寒彻心扉。但《离骚》仍像一株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傲立着。其实繁华丛中的一卷《离骚》,盛放着自由、友善、爱国……它让屈大夫的精魂苏醒,让历史鲜活,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而在这个被言情武打的书籍胁迫的当下;在这个手机阅读深入人心,浅阅读盛行的当下;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仍记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纤尘的《离骚》,仍坚守着一份初心,仍热爱深层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可珍。像隔着时空,与屈大夫相识相知,同样是固守本真。

  《离骚》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经历年岁风雨的洗礼,辗转了整个历史的角落,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样子缓缓讲述着令人为之掬一把热泪的故事。阅读屈原,阅读《离骚》,阅读书籍,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读《离骚》,在悲喜中寻找;读一卷繁华,做最好的自己!

  离骚读后感 6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 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 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读后感 7

  如有明月,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夜晚掩住大半面容,只露一道弯眉望见汨罗河的流水,她是否会留意已然入水沉眠的诗人,或许不会,毕竟战国乱世,人影必然多如微尘,但她必定会留意到那流水悲歌里诗人舍身的曲调,那咏唱着的便是逝人生志。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汨罗歌起雄壮,道诗人身世,他似乎为自己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自豪,细论出生年月时节,父赐嘉名美字,知天赋异禀又重视学习,江离辟芷,秋兰以佩,君子之风,如袭幽兰。但君子亦怀忧,纵然春来暑往,木兰常开,宿莽还绿,但一人之时间终究不可回环,倘若是个清悠随常之人必能看淡时间,活得悠游自在,可他终究舍不下他的.国,他的君,他希望变更法度,实施新令,他希望辅佐明君,为之尽能,故而他叹春秋迭代,恐美人迟暮。有这般忠心赤胆又有独到之才的义臣,当国之无忧,君可垂拱而治。这亦是他愿化为骐骥,开拓先路所期盼看到的愿景。

  昔日三后伟业,招贤揽才,群贤荟萃,唐尧虞舜,性情耿介正直,遵道得路,夏桀殷纣,猖狂披怖,贪图捷道,窘步损身。他知晓前人故事,故而鞠躬尽瘁,忠直谏言,希望怀王能贤及先王,怎奈荃不察情,王不解意,听信谗言,怒指忠臣,为臣者又怎能不心生悲戚。虽然明白世人大多逐于功利,但还是为自己被疏离而惆怅。担忧老年将至而修名无立,而又坚定忠情不惜形销骨立。流泪、叹息,他哀万民艰辛,溘死、流亡,他不忍易志。纵然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亲近,被嫉妒、排挤、疏远,他也渴求君之灵修徳富察情,回返正道,可馋臣当道,前人圣贤之后才比不过区区一句佞语。

  他受过姐姐的劝告,但事到如今,纵然面对死亡威胁,仍不悔初心志向,他向流水哭诉悲心,热泪滚滚洒满衣裳。前方道路漫漫修长,他愿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无数次内心追问,何不另觅贤明,远行之途上却又衷肠难改,故国难别。一朝陷落,誓死相从。

  吟歌至此,明月动容,汨罗水流去远地,汩汩水声似泪流,似叹息,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那爱国的诗人的歌谣仍旧令人掩面又钦敬。

  离骚读后感 8

  关于楚辞,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离骚》;说到离骚,我们最了解的莫过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实说了解,也是最近读了以后联系上下文和注解才知道的,以前虽然学过,但却不甚了解其内涵,只知道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看看这些大量的来稿,许多教师在要表达自己不断努力进取的意愿时,还都喜欢用这一句话来代替。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名句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四处去追求和探索。楚辞读起来并不好懂,也不好记诵,所以如果有人能完整的背出《离骚》,那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以楚地方言为基础的文学体裁,在屈原遭小人污蔑被流放时加工创作成了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文学表现形式。屈原在遭人污蔑、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仍不忘楚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国君身边的小人进谏谗言,将楚国的前途毁于一旦。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中,仍不改自己的志向,执着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哪怕“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上下而求索”。

  屈原担忧的是整个楚国的命运,思考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对于自己,却只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满足了,我们在感叹屈原丰富神奇的想象的同时,也为他不慕名利的淡然而折服。联想到如今有些教师的素质,真是令人感到汗颜。前段时间,教师不满绩效工资的发放与公务员有差别,于是以“教师待遇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规定为由,抛下班上的学生不管,让学生自习,聚集到有关部门“找说法”。虽然这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但却给教师队伍抹了黑,拖了后腿。教师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放着学生不管,故意以自习课消极怠工,这种行为实在不配“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如果说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正比例,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我不反对教师们通过某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教师的方法取舍上我去不敢苟同。因为,他们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却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权益,这一部分人就是学生。教师可以置学生于不顾,找有关部门找说法,那学生又该找谁找说法呢?学生的利益又该由谁来维护呢?教师们在让学生上自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这样做是在伤害学生,这与那些教师们认为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人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说过:“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当你决定成为一名教师时,就注定了更多的是牺牲奉献,是甘于平淡的日子。如果想通过当教师来致富奔小康是可耻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这些教师能像屈原那样,无论在如何艰苦的条件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像那些为了学生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教师那样,无论情况多么危及险恶始终心里始终都想着学生,都坚持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持有的信念,那么,这些教师就应该明白到底“上下求索”的是什么了。

  不仅是教师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如此。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在喧闹的生活里固守一份执著和信念,多给予一点付出,少问一些收获。

  离骚读后感 9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离骚读后感 1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诗,因为他的诗歌中总透露出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读他的诗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读了屈原的《离骚》,让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满的是他奔腾不息热血。

  “路曼曼其悠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的低吟浅唱又一次穿透历史的迷雾,在寂静的夜里无数次响起。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日子已永远过去了,为何你还不放弃,依旧支撑着心中不灭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驾一匹白马而去,从此隐忧匠心世外桃源,与造化同游,那将会是何等的逍遥与自由!为何你还要一次次苦苦劝谏,徒劳无功,却到头来害了自己,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励和催促吗?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吗?还是青年时的济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国,系心怀王”是你肩膀背负的重担。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简上,深烙在华夏文明史上,鲜活了千年。让我们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烧的爱国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着历史的重量,在汨罗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着民族的尊严,在我们心中优游,并且永远、永远……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你对国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为了祖国,还是满眼热泪,不会有人嘲笑你,我们只会为你而感到自豪。虽然无法让楚国兴旺,但你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切。你的`声声哀吟仍在汨罗江回响,响遏行云,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爱国之情的种子。

  你忧国忧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你肩负了楚国的存亡,人民的忧苦,是永远的神话。

  你肩负了“入世”的梦,你肩负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你肩负起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你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你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你将挚意挥洒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爱国之情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离骚读后感】相关文章:

离骚06-12

《离骚》05-19

《离骚》说课稿11-19

离骚经典片段06-09

离骚的鉴赏06-10

离骚的赏析06-10

《离骚》屈原05-21

《离骚》评价06-12

离骚 课文06-12

离骚翻译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