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经典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①人杰:人中杰出者。
②鬼雄:鬼之雄杰者。
③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④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2]?
翻译:
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2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①溪亭日暮②,沉醉③不知归路。兴尽④晚⑤回舟,误入⑥藕花深处。争渡⑦,争渡,惊⑧起一滩⑨鸥鹭。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句注释
①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②日暮:太阳落山、黄昏、傍晚。
③沉醉:大醉。
④兴尽:尽了兴致。
⑤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通,迟。
⑥误入:不小心进入。
⑦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渡,在水面前行。
⑧惊:惊动。
⑨一滩:满滩。
白话译文/《如梦令》[李清照]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景色分析/《如梦令》[李清照]
分析:从词面上来说:这首词当是一篇回忆之作。
物象:西亭,日暮;归路;回舟;藕花深处;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象:常记;沉醉,不知;兴尽;误入。争。
图景连接与赏析:
日暮时分,夕阳西坠,晚霞染红了西方的天际。远望湖中的凉亭上,一群少女在尽情的嬉闹和玩耍,她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完全忘记了已晚的天色。等到天色已暗,景色朦胧时,这群意犹未尽的女孩子才恋恋不舍的滑着小舟回家。结果她们却把小舟滑进了一望无尽的荷花当中。在说笑和惊叫当中,她们又争着把小舟往外滑,把栖息在沙洲上和荷花中的水鸟全给惊飞起来了。
这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有人,有鸟,有花,有水。时空交叉,非常美丽。但是,这是词人的回忆之作。词人追忆的是青春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的欢快时光。一首小令,三十余字,给我们画出了这么完美秀丽的画面,可见词人的表达功力之深厚。一般的赏析者认为,作者在这首词里充满了欢喜之情。其实,不应该忘记的是,作者既是一篇回忆之作,在这首小令里还是充满了伤感之意。因为作者的经历前后反差很大,她既然怀念青春时的欢快,想必是现在的生活不是称心的。至于在这首小令里没有明显的表述之云,人们却认为是作者的艺术手法,写到浓情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无穷的缘故。
作品赏析/《如梦令》[李清照]
文学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名人点评
熊笃:此词体现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词义解释/《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作品特色/《如梦令》[李清照]
写作特色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如梦令》由自然景物春天雨夜入笔,而《一剪梅》由户外之景、室内之物对清秋点染,都有此烘托词人物的情怀。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作者介绍/《如梦令》[李清照]
李清照,女,(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朝济南人。婉约词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作者命运多舛,加之国破家亡,其词作前后风格迥异,前期婉转柔和,多涉及闺情相思;后期则是凄苦愁肠,低婉深沉。显示了一个古代文人的才思于情怀。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3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注释: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香料名。
金兽:金属之兽状香炉。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
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元伊世珍嫏嬛记卷中」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政易安作也。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怎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又会有什么感触!"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4
《浣溪沙》(闺情)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新荷叶》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满庭霜》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转调满庭芳》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
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菩萨蛮》
回鸿声中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归牛斗。
春意望花难,西风留旧冷。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进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顾回头,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中断,辟冷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遥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景春色冷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归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去月疏疏,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冷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中断不成回。
人静静,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5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译文】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鉴赏】
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
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6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其文学才华久经时代的考验,她曾将纷纷雪花比作棉絮,艳惊四座,才压丈夫赵明诚。她所做的'词占据了“婉约派”的半壁江山,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其中有十首词深得后世传咏,惊为天人。现在与大家共同鉴赏,附译文。
。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7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你哪里知道?哎,你可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出典]李清照《如梦令》
注:
1、《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3、
【译文】1: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译文】2:
一阵急风,大雨点疏疏落落地掉下。一夜好觉,两颊的残余酒意还没有消。走进来卷帘的侍女,我问她:“院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她竟说:“海棠还和以前一样。”“你哪里知道?你哪里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4、李清照生平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李汉超刘耀业)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分明是意识完全清醒下的话语。故“试问”处有“曲折”,其实“试问”乃是明知故问,并非真的不知道而问。并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不是词人亲眼看见海棠花落才发之语。其实她的心中早有“绿肥红瘦”之念,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之原因所在。所以当侍女答曰“海棠依旧”时,词人用了个“却”字表转折,表示与自己早已成熟在心的念头相异。有情之问,无情之答,或许词人希望侍女也能答曰海棠零落作为知音之语,但是侍女淡淡答语让词人希望落空,只能自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含意隽永,融情与景,刻画了生动的.意象。《草堂诗余隽卷二》评其为“语新意隽,更有丰情。”“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之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正所谓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然而美好的青春时光逝去就将永远不再回来,这也是凄婉之因。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一己之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7、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绿肥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9、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10、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
一,借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历历在目,词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二,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在语言的提炼上,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的。
这首词不过三十三字,它却能通过生活中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11、这个子夜,青春已如飞鸟,绿肥红瘦时节,我的灵魂,在阅读中复习着青春的片羽,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沧桑,欲说还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娇艳的花朵毕竟经不起风雨的考验,愿明日的文坛少一些”鲜花“,多一些真诚、有新意的”绿叶文人“。那么,即使超越不了前人,那生机盎然的满园春色也会让人欣赏、陶醉吧……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9
渔家傲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的咏梅之作。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挼:搓揉。
【小题1】两首词中的“梅”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2】两首词都写了梅花,通过梅花写人,创设的意境却完全不同。试简要分析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意境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答案:
①中的“梅:开在雪中但春意已露.有明月照耀.娇媚半开.玲珑清新.像一个出浴美人.中的“梅:开在雪中受狂风摧残.零落难看.
②所表达的感情不同.中的“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欣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中的“醉:年年都醉.但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飘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生衰老.(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分别从“意象和“感情方面进行了考查.回答时分条作答.意思对即可.)
(2)答案:
①的意境:淡雅.清新.宁静.玲珑.优美,
②的意境:冷落.萧索.沉郁.凄伤.(本题主要考查了意境.注意题干中命题人的提示句:“怎样的意境.意思对即可.)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0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以猜字谜方式导入。“风起了,叶落了,心碎了”,(愁板书)(聪明!)秋天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发愁,敏感一点的同学难免有时候会见月伤心,听风落泪。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位将愁字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清照吗?(请一个学生)初中学过她的词吗?能背出来给大家听听吗?忘了,没关系,我们一起回忆一起背好吗?背得真好。背得很整齐。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守着一个孤清的寂寞小院过日子。又是一年秋风起,秋叶落,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补充介绍: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高宗皇帝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着南下,一路历经战乱。不久深爱他的丈夫赵明诚病逝离开了她,她又被诬陷通敌买国,一个失去丈夫的.弱女子,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她只能终日凄凄惶惶急急忙忙的追赶着那个南宋小朝廷。在流离失所之中在战乱之中在匆忙之中,她与丈夫多年收集的视如生命的金石古玩也大部丢失了,多少痛,多少伤啊。在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她答应了当时一个财政部长求婚,带著名节被毁的耻辱,只想晚年能过一些平静安定的生活。谁知这个人,却是个衣冠君子,娶李清照只是为了得到她身边尚存的金石古玩,一到手就撕下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李清照冒着牢狱之灾,解除乐这段痛苦的婚姻。晚年的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只能一个人孤苦伶仃住在杭州城里的一个孤清的小院过日子。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女竞沦落到这样的田地。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探究:
明确:1、淡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自古以来借酒喻愁的句子就很多,大家能举出几句吗?(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酒的诗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看来果然是“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
秋风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1
李清照宋词:
《如梦令》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2
念奴娇·春情
宋代: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宋代: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忆秦娥·咏桐
宋代: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代: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3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李清照《临江仙·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髻子伤春慵更梳。 ——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4
1、《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该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通过对秋季萧条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后,流落江南的苦闷悲愁心绪。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有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余音绕梁之感。而在最后,又化用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句子,表现自己哀愁苦闷的心情。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词中难得的佳作,写于新婚后不久。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要负笈远游,李清照不忍离别,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剪梅》送给了他。另一种说法是李清照因为父亲失势,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在此期间写下该词。该词不饰雕饰,格调清新,意境幽美,其中不乏千古名句,是闺怨词中的佼佼者。
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之所以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词中充满了豪迈之气,是李清照的词中唯一的豪放风格词作。1130年,李清照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如梦似幻。于是李清照将海上风光与传说结合,描绘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虚虚实实的场景,隐约体现自己流落南方后的艰苦之路,最后又以洒脱的态度回应了世界。黄苏评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4、《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于1147年的一个元宵节。当时南方城市节日气候十分热闹。但是李清照无法融入这种气氛之中,李清照孤苦伶仃,想到自己已经“风鬟霜鬓”,故友也知不道去哪里了,于是暗自神伤。但是,李清照又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心,只能“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浅显平易的地方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表现出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风格。
5、《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该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青州。1118至1120年,赵明诚或有外任,李清照独居青州,于是写下了《凤凰台上忆吹箫》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之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上片写自己的举止神态写起,从动作看心情。下片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全词缠绵悱恻,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6、《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该词写于1129年,是一首悼亡之作。李清照在小序中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李清照先写平常生活中的床、帐、香,以此回忆起自己已故的丈夫。又写春天到来的景象。但是,春天的风光无人共赏。李清照折梅一支,无法给寄给丈夫。这首词手法熟练,但是内容单调。罗忼烈曾评论“究苦无骨……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大约是写于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作品。当时正是中秋佳节,李清照思念丈夫,于是写下了此词,寄给了丈夫。赵明诚收到后,于是三夜未眠,作词数阕,没有哪一首能够胜过李清照的。该词的全篇比较平淡,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成为了点睛之笔,为千古名句。明茅映《词的》评价到:“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
8、《行香子·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该词是作者前期的作者,主要是自己和丈夫的暂时离居的苦闷心情。词作写于七夕节。词通过写牛郎织女的悲惨故事,来反映自己和丈夫的分别。全词境界奇丽,曲径通幽,是写七夕节的佳作之一。
9、《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该词写于1135年,当时金兵南侵,丈夫已经去世,李清照独立流落浙江金华,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内心极其悲痛。当春季来临,风光怡人,但是李清照却没有心情欣赏,可谓盛景写哀情。其“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用前人句子,但是毫无痕迹。
10、《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主要写自己思念已故丈夫的作品。上片主要写当时的环境,月明星稀,百姓安睡,自己却难以入眠。下片写自己睹目思人,看到翠贴、衣服等过去的东西,想到了过去的人物。但是物是人非,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首词用词平平淡淡,但娓娓道来,不惊不怒,感人至深。
李清照自己一生处于两宋之交,自己又遭到国破家亡之痛,这些在词作上都有反应。基本上是后期的词作奠定了李清照的地位,如果没有后期的经历,李清照的词作地位可能和朱淑真差不多。不过,李清照的历史地位也不能过于拔高,他后期的词作也主要抒发个人的愁苦,没有一首词作将国家、民族、社会等大的变故写于词中,使得词作境界始终未脱离闺阁束缚,因此缺乏如千古绝唱名篇。而他的早期词,如《如梦令》等,虽然在通过教材而广为流传,但是其境内并不高。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15
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前言】
李清照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滴。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鉴赏】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相关文章:
李清照古诗大全08-06
李清照简介古诗02-25
古诗浣溪沙李清照09-14
遇见李清照古诗词10-10
李清照古诗鉴赏:浪淘沙05-25
《夏日绝句》李清照古诗赏析06-12
李清照古诗词42首07-21
李清照古诗词31首08-03
《如梦令》李清照的古诗赏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