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下文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李清照的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李清照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作家,她以其女性身份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中仅次于苏轼的第二大研究“热点”。2000—2001两年间有关李清照其人其作的研究论文多达60余篇。本文试就两年来李清照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李清照创作的女性文化观照
近年来,以女性的视角对女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文化观照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动向,这种新动向突出地反映在李清照研究之中。罗斯宁《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词》(《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从女性文学的角度考察了李清照的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宋代女性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自尊自强的要求、自恋自怜的情结等思想感情特色,在艺术上多委婉情深、率真自然、浅白通俗。李清照词集宋代女性词之大成,成为宋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由于李清照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过人的抱负,故而其词具有了一种超乎女性词的“丈夫气”。这种丈夫气表现为:
(一)芬馨神骏,柔中见刚。(二)意境沉博,大家风度。
(三)感性与理性并重,自然而尖新。这样便对兼有女性词与士大夫词之长的“易安词”有了比较全面的体认。
杨海明《凄清孤寂:李清照词所表现的女性情怀》(《文史知识》2000年第8期),认为李清照词之所以能卓然自成一家,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这种女性特色体现在词中便是那一种凄清孤寂的情怀。接着他从社会背景、婚姻家庭生活和个性气质等方面阐述了这种情怀产生的原因。文章最后结合朱淑真和魏夫人这两位女性词人的生平与创作,指出哀怨心绪和孤凄情怀是宋代女性词人所共有的“时代病”。
张忠纲、綦维《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文史哲》2001年第5期),对李清照这位生活在男性本位文化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文学家的心态进行了细致而又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李清照追求男女平等,刚强洒脱,但又不失女性之柔美。她厌恶俗世,心志高洁,深受隐逸思想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她真诚地对待爱情婚姻,既隐忍大度,极尽为妻之道,又勇毅决绝,断不与无耻小人苟且为伍,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李清照的女性意识。透过作者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李清照身上折射出来的聪慧典雅、柔婉坚韧的东方女性美的光辉。
二、对李清照主体情感和个性气质的探寻
对李清照主体情感和个性气质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是李清照研究的重要内容。莫惊涛《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及其表现形式》苏建新《从李清照的词看她一生的情感历程》(《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李淑芬、廖雄飞《闺阁情·丈夫气·家国思:李清照思想性格特征浅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王树荣《李清照的人格魅力》(《西部社会》2001年第5期)、李卫东《易安词的心路历程及其独特风格》(《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即是对李清照主体情感和个性气质的继续探讨。其中莫惊涛一文是值得关注的一篇。作者认为李清照词作“无论是表现少年的天真活泼,还是反映初嫁的夫妻温情;无论是抒发离别的绵绵情思,还是展示晚境的凄凉悲苦,都渗透着一个‘情’字”。进而对其情感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概括:内容上,以李清照的爱情词为观照对象,指出李清照的爱情是建立在知己之爱基础上的,她对于夫妇爱情生活的抒写纯洁高尚,艺术品位较高;表现技巧上,易安词善于移情于物、融情入景,审美体验摇曳多姿;语言上,作者认为李清照以惊人的才华,创造出明白如话、清新自然、音律和谐的诗词语言,淋漓尽致地传达着她内心的情感。苏建新一文谈到了李清照词对苏轼“自是一家”(即抒发真实性情)的继承,人们可以从李词中清晰看见她一生各个阶段欢快、幸福、相思、自信、悲凉的情感历程。李淑芬、廖雄飞一文则从社会环境、政治背景、个人遭遇和对李清照诗、词、文论作品的具体分析入手,充分展示了李清照既有女性柔婉的闺阁幽情,又有丈夫的倜傥豪迈之气以及慷慨激昂的家国之思的多重人格魅力。
三、关于李清照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不平凡的女性作家,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去其自身非凡的才华、渊博的学识之外,还与她善于学习和吸收前人的艺术经验有关。吴帆《论李清照词及〈词论〉对李煜创作的继承与借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就探讨了李煜对李清照的影响。首先,二李词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这种概括性表现为拓开了词的时空跨度与容量。其次,二李词都善于以独特的抒情手法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最后是李清照《词论》对李煜《书评》的借鉴与继承。它表现为:
1、两文的论证形式十分相似。
2、两文俱敢于大胆揭露评析前贤,语势咄咄逼人,风格遒劲而有魄力。
3、两文皆善用比喻,形象而逼切。谢皓烨《论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悲剧体验的差异》(《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二李后期词的情感特质进行了研究,以二李后期词带有浓郁的悲剧性为着眼点,指出由于个人经历和思想意识的不同,二李词在传达生命感受和生命体验方面的差异性:李煜置身于生命无常的视点,仰视宇宙自然的永恒,表现了生命的现实悲剧性;李清照则置身于日常生活的视点,直面社会自然的变幻不定,传达了一种生活层面的悲剧性体验。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李清照对其它作家的学习与借鉴。王爱玲《纤细幽微显个性:秦观李清照词异同比较》(《河北学刊》2000年第4期)一文从风格、题材内容、语言及艺术表现几个方面论析了秦观与李清照词作同中见异的美学特征。陈祖美先生《〈香奁集〉和〈漱玉词〉》(《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一文考察了韩偓《香奁集》对李清照词创作的影响,并以之为“窗口”,对待字少女李清照的心灵世界作了一番窥探。
四、关于《词论》的研究
李清照的《词论》是我国词学批评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篇论词专文。它不仅描述了当时词坛的创作情况,还根据作者的审美观念提出了对词体艺术的规范,因而受到历来研究者的重视。近两年的《词论》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顾易生《关于李清照〈词论〉的几点思考》(《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一文,对旧著(198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册》)中曾批评李清照《词论》“片面强调音律”、反对“以诗为词”的观点进行了反思,认为:李清照对词的音律提出严格要求,也展示了词律有其自由宽松的一面,并为以声律服务于抒情写景作出示范。从苏轼突破词律某些束缚到李清照强调音乐特征是合于历史进程的辩证发展,宋词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李清照对南唐君臣以及晏几道等词的评说中,反映出她的审美兴趣非常宽广,力图兼采众美,以诗赋散文的表现手法来充实开拓词境。
王昊《论李清照〈词论〉的女性主义话语立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一文,以女性意识作为李清照《词论》话语立场的基点,强调《词论》是词体建构发展至该阶段对词体内部音乐性和文学性这一矛盾的一种共时性把握,其词体本质论的思想基础也正是女性意识。文章列举了今人对《词论》话语立场两种截然相反的阐释取向:“主旋律”论和“市民同调”论,并对此进行了剖析与反驳,认为:正是个性心理、家庭和时代文化氛围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方能产生妇女文学史上李清照“这一个”特出的女词人及其空前绝后的理论建树——《词论》。
此外,还有文章涉及李清照的再嫁问题。这个问题,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近年来学者似乎已基本形成共识,认同李清照改嫁的事实。这两年马瑞芳先生连续发表《李清照再嫁之谜》(《文史知识》2000年第7期)和《李清照的两次婚姻》(《山东文学》2000年第8期),力图揭开李清照再嫁之谜。作者认为,因赵明诚曾纳妾,李清照与之有感情裂痕。赵去世后,李清照极端孤独,渴望温情,其时张汝舟明为爱“才”而实图“财”,李清照不幸落入张汝舟的圈套。前此虽已有人揭开此秘,然马先生以她女性特有的敏锐善感和优美的文笔,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到李清照的心灵深处,对其心理与性格进行分析,故读来仍有兴味。
总体上看,这两年李清照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选题大量重复,论者只管自己立论而不顾已有研究成果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文章观点看似新颖,其实早有人道,只是没有去查阅前人的成果。本是陈词滥调,却自视为石破天惊之论。希望今后的李清照研究包括整个古代文学研究,论者在发表文章前,最好查查已有的成果,看看自己的“新见”是否有人“先获我心”。如果是“英雄所见略同”,最好是别开蹊径,何必浪费自己和读者的宝贵光阴。
五、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号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小像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六、主要影响
李清照主要成就在于文学上,她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 相关推荐
【研究综述:李清照】相关文章:
研究李清照诗词的意义04-20
李清照的诗词精选12-24
经典李清照诗词02-06
李清照诗集03-27
李清照的生平04-09
李清照的词精选11-10
李清照经典的古诗06-24
李清照经典的诗句12-29
李清照与辛弃疾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