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

2024-07-09 李白

  李白是唐代最富代表性的诗人,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势必影响了许多诗人诗歌作品的创作,作为道教徒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的诗,是我们寻找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渠道。李白素有“诗仙”之称,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文学造诣深厚,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以诗明志”――诗的思想根源

  贯穿李白的一生,我们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博览群书,除学习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笃信道教,有不染纤尘,超脱尘俗的思想;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伟大抱负,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不世之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政治,以敏锐的情感感受人情世态,通过表象去看透事物的本质。正是因为他以大公无私的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远离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造成了他一生的人生悲喜剧,但正是这种生活阅历,给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二.“醴酒仗剑啸明月”――李白诗歌中的仙侠情感倾向

  李白既是儒生、仙翁,也是侠客,而这三种身份,也成为塑造他独特诗风的源泉。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酒,剑,明月伴着他潇洒而狂狷的诗人生涯。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对于剑的钟情程度。在他的诗中,他称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为“拙妻莫邪剑”,他称呼与他亦弟亦友的李凝为“吾家青萍剑”,把朋友苏明府称为 “剑戟森词锋”比喻其为 “苏季子”。李白从小学剑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剑术的基础。剑是他生活中的知音,情感上的至爱,是他思想的化身与延续。他用手中的诗笔形象的描述了手中的剑,同时也为后人文学上的学习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在他的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其“安社稷”和“济苍生”的理想,这一创作灵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熏染下,激励大家具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奋发情怀。而这种思想从始至终一直贯穿于李白的头脑之中。

  三.“花间酌清酒,对月舞愁肠”――山水间的寄托

  纵观古典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中国文人都曾有过“入世”和“出世”这种想法,而这种想法体现了其矛盾又痛苦的心路历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政治环境下,李白的诗中也看窥见一斑。李白的政治生涯曾经有过供奉翰林和入永王李幕府的两次经历,但他的本意却并不是为做官、他也未曾把追求人生的荣华富贵当作目标,从始至终,他都是为体现自己大济天下的思想希望得到一个成就事业的舞台,以其豪放不羁的自由人生以及他漠视权贵的人格、笑傲王侯的叛逆精神,做到了勇敢地冲击礼教束缚,大力张扬自我个性。从他的很多诗句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希望功成身退、回归园林的决心和人生目标。而在他的诗中,是通过明月、美酒、山水,为依托,表达他的人生意象。

  例如《月下独酌》这首诗所做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诗人的理想世界遭到毁灭,在政治上收到打击,这种双重打击使其陷入深深的孤独和怅惘,经常用酒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与不快。在一个酒后深夜,他看到了月亮、影子,他将其人格化,借着酒兴,把他们当成了能够谈心的朋友,并希望这些朋友能够陪着他及时行乐,把其孤独的状态变成不再孤单的境界,希望能够超越令人烦恼的现实。但是这种意境持续的时间不长,月亮影子在诗人作诗之时突然就分散了,这种状态造成了更加难以摆脱的、更深刻的孤独。这种孤独感,贯彻于他人生的后半期,使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黑暗的尘世,远去追求一个能够与月亮作伴的渺远世界。与儒家强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道家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他的当时的作品来看,虽多为休闲雅致之作,但也可从中看出一些对时事及政治不满之气。

  李白生活的年代对他的诗歌创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唐朝当权者崇尚道家思想、甚至把道教视为国教。而李白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他出生的阶层,使他很容易接受这一道德标准,这一特点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在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特点,他希望通过努力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眷恋,他的诗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特点,执着又不乏多情。李白诗中体现出的仙侠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标志性的代表和精神象征。

  • 相关推荐

【李白诗歌中的仙侠精神】相关文章:

李白诗词中的仙侠精神10-27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05-12

李白诗歌的“侠”文化07-24

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09-07

李白诗歌中的水08-01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意识10-07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06-14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09-21

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03-28

杜甫诗歌中的艺术精神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