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落日忆山中》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落日忆山中
唐·李白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注释:
①馀霞: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馀霞散成绮。”
参考译文:
雨后原野一片翠绿,烟景渺茫,晴空里余霞像一幅幅绮锦。
东风跟随春姑娘回来了,催开了我家的鲜花。
正是花落日暮的时候,真是让人嗟叹不止。
我想去游名山大川,找仙人学道炼丹砂金丹。
赏析1:
此诗乃李白观看日落时,心有感触而作,花开时的鲜美,花落时的凄惨,使李白感同身受,感概再风光的时刻亦有逝去之时。其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更是描写春天千古名句。
赏析2:
《落日忆山中》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古风诗。首二句描绘雨后山中的落日美景,其中“晴天散馀霞”句颇得谢脁诗“余霞散成绮”之三昧。三四句写春回大地,山花烂漫的景象,“发我枝上花”用一个“我”字,倍感亲切,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五六句突然一转,写花落的惆怅,这种转折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落差,而珍惜光阴、珍重美好、及时享乐的主题也在转折中自然凸显出来。所以,末两句情感又飞升起来,既然时光如此迅疾,就应该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只愿遍访名山问道、学道。天宝间李白应诏晋京旋被放还,失望之余求入道籍,屡称访名山、炼金丹;流夜郎后亦多出此语,然较它诗之沉痛,此诗逊之。此诗乃李白观看日落时,心有感触而作,花开时的鲜美,花落时的凄惨,使李白感同身受,感概再风光的时刻亦有逝去之时。其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更是描写春天千古名句。盖此诗之作其在天宝初仕被逐之后乎?雨后烟景,晴天馀霞,春来花枝,山中诸多美景,笔下灌注无限旧时之情,皆从“忆”中来,而又无不关乎“游名山”、“飞丹砂”之想。失望之寄托全在于此,此则“忆山中”之旨归。山中美景,景中融情;“花落”以下,又由情入景,情景浑然。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相关推荐
【李白《落日忆山中》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杜甫《梦李白》全诗赏析及翻译08-02
李白《月下独酌》全诗翻译赏析05-18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09-12
李白《送友人》全诗翻译及赏析10-26
李白《客中行》全诗翻译赏析07-29
李白《梁园吟》全诗翻译与赏析07-20
李白《少年子》全诗翻译赏析03-21
李白《白头吟》全诗翻译赏析精选09-09
李白《赠内》全诗翻译赏析08-16
李白《清溪行》全诗翻译与赏析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