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中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

2024-09-13 梁实秋

  导语:梁实秋,他是一个乐观的智者。他总是会从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发现快乐,小处着眼落笔成文,文章之简,文调之活泼,幽默的语言表述,让人回味无穷。

  从散文《谦让》、《脸谱》、《握手》、《雅舍》、《散步》、《男人》、《寂寞》、《快乐》、《悼齐如山先生》等作品中,可以发现这些从小事入手的散文,都是在找寻内心的快乐、闲适,读者会发现他是如此善于发现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

  那么,在民族危机的时期,梁实秋散文中的这份乐观心态到底从何而来?很是值得探究。本文进行了浅显的分析、论述。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梁实秋本身忠于道德忠于真善。这在他的作品《谦让》、《脸谱》、《握手》中可见一斑,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调调侃着虚伪的人性、人性丑恶的一面,却也明朗地指出自己乐于所见的真善,正是在这样一颗心的驱使之下,他是那么的明朗而阳光。

  二是梁实秋身上既有士大夫情怀,又有绅士气质,二者结合让他善于发现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这从《雅舍》、《散步》、《男人》、《寂寞》、《快乐》、《吊念齐如山先生》、《早起》等作品中都有深切的感触,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之下,梁实秋身上有着几分悠闲、几分清雅、几分精致、几分诙谐、几分幽默,以及那份以精神贵族心态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的态度。

  前言

  曾有人用《牡丹亭》中“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来形容梁实秋的散文,并不为过。梁实秋学贯中西,士大夫精神和绅士气质同时在他的身上体现,在他的散文里,可以嗅出一股浓郁的精神贵族味道。

  梁实秋所处的时代,正是一段变革、动荡时期。但从他的散文作品里,却品不出消极,有的只是乐观。他的散文素来从生活中平凡小事入手,抒写内心的声音。文调活泼,风趣而幽默,总是让人读罢哑然失笑。无论是《谦让》、《脸谱》、《握手》等这类对虚伪人性讽刺、呼唤真善的作品,还是《雅舍》、《散步》、《男人》、《寂寞》、《快乐》、《悼齐如山先生》等这类从生活里的小事入手,找寻内心快乐的作品,读者都会从中发现他是如此善于发现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他始终是理智的,不曾从他的文章中读出大喜,亦纵然没有愤怒,有的只是那真真地从文字里溢出的乐观、豁达。

  本文将从两大方面浅显地论说 “梁实秋散文中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首先,血液里流淌着儒家思想的梁实秋很是忠于道德,有着一颗求真善的心,这在他的作品《谦让》、《脸谱》、《握手》中可见一斑,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调调侃着虚伪的人性、人性丑恶的一面,却也明朗地指出自己乐于所见的真善,正是在这样一颗心的驱使之下,他是那么的明朗而阳光。

  其次,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之下,梁实秋身上既有士大夫的那份悠闲、清雅、精致,又有诙谐、幽默的绅士风趣,二者结合使其始终以精神贵族的心态去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这从《雅舍》、《散步》、《穷》、《男人》、《孩子》、《寂寞》、《吊念齐如山先生》、《快乐》、《早起》等作品中都有深切的感触。

  简而言之,梁实秋是一位乐观的导师,豁达而理智,始终用心去拥抱生活,享受、欣赏,且乐在其中。

  1 忠于道德、忠于真善

  梁实秋曾依据亚里士多德学说,表明自己的观点,“文学与道德有密切关系,因为文学是以人生为题材而以表现人行为目的的。人生是道德的,是有道德意味的,所以文学若不离人生,便不离道德,便有道德价值。” ⑴ 由此而鉴,梁实秋对文学创作是有自己的“文学道德观”的。

  梁实秋在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表达了对善的赞美推崇,对虚伪、恶等人性弊端的否定。

  散文作品《谦让》恰恰就是一篇对虚伪人性的否定、讽刺,对真善的呼吁。梁实秋认为,此处的“谦让”并非真的谦让,不过是虚伪的假招子。在文章开篇,梁实秋通过“宴席中宾主总要虚伪谦让一番方才落坐”一事,揭示了社会上存在虚伪谦让现象,又用“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⑵一段话点出人们“谦让”这一虚伪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而后,梁实秋引用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者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心里盘算简、万、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⑶从中可以明了,梁实秋对传统儒家故事“孔融让梨”大力肯定,对有人提出的“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给予直接否定,同时表达出来对当今社会“孔融让梨愈来愈少”的惋惜与不满。

  颇为有趣的是,在文章最后,作者以“我每次从公共汽车售票处杀进杀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⑷作为结尾。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儒家学说道德观念的某种认同,对当今人性 “真善”的呼吁。

  另一篇散文作品《脸谱》亦是在扬善讽恶。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脸谱,并非“旧剧”和“麻衣相面”中的脸谱,而是指现实生活中真真存在的脸庞,并非脸上五官的美丑,而是脸上表情变化之多所折射出来的信息耐人寻味。

  接着,作者用词语“卷帘”来形容某类人脸上的表情,“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是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幅面孔……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或是面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了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弯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⑸ 点出了“帘子脸”类人物是虚伪至极、傲下媚上。   作者又在文章后面写道,“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但是大概都是天真无邪,令人看了喜欢的。我还没见过一个孩子带着一副不得善终的脸。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人们多半不体会自己的脸对于别人发生多大的影响。” ⑹,表明自己对婴儿天真无邪脸庞的喜欢,此处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性真善的推崇,那么与“天真无邪”相反的脸是什么呢?作者接着例举了“哭丧脸”、“囚首垢面”和“心地不够薄脸皮不够厚”的脸谱,认为这些脸谱会让人产生不愉快,但是可以改变的。又随即指出最令人不愉快的脸谱,“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脖颈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 ⑺可见,作者依旧是在表达对真善的赞扬,对虚伪至极、傲下媚上“帘子脸”的否定与讽刺,语调很是幽默、诙谐。诸如此类对人性真善的呼唤,对人性丑陋、虚伪否定的散文还有很多,比如《握手》亦是如此。读者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清楚地看到作者那颗对真善向往的心,对人性之恶、人性虚伪至极的否定与讽刺。

  2.士大夫与绅士结合

  用“中西合璧”来形容梁实秋恰如其分,他身体里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有着儒家传统思想,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理性而幽默。可以如此总结,在梁实秋身上既有士大夫悠闲、清雅、精致的气质,又有西方“绅士”的幽默、诙谐。将这些投射在散文创作上,既呈现出了清雅、悠闲的《雅舍》、《散步》、《穷》等散文作品,又呈现出了幽默、诙谐、绅士味道极重的《男人》、《孩子》等作品。

  他是名副其实文化上的精神贵族,这源于他对人生始终抱着一种从容、欣赏的态度,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他享受生活,他欣赏生活,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快乐,他豁达而乐观,这在《吊齐如山》、《早起》、《寂寞》、《快乐》等作品中都能感受到。

  2.1 悠闲、清雅、精致的士大夫情怀

  走进《雅舍》,实为一处“陋室”,地处荒凉,行走不便,结构简陋,风雨难避,老鼠、蚊子猖狂,主人不免打趣道“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雅舍简陋至极,主人却依旧安之。何以如此?皆源于那份悠闲和精致的豁达心态。

  主人在雅舍为我们点上一支香烛,顿时四处弥漫着诗情画意,不见“柴米油盐酱醋茶”,方觉其雅。主人悠然地谈起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青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座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⑻受主人闲情逸趣所染,仿佛听到李白吟唱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亦或者是苏轼在耳边叹:“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感受着主人以大自然为景的豁达。

  接着,主人又谈起雅舍前的两株梨树,勾勒出一幅画面:主人置身于月夜的梨树下,与其融为一体,斑斓树影投影在主人身上,有着水墨修竹的飘逸、韵味。自古竹林为贤人名士所在之处,平添了一份怀古之情,风流雅士月下弹琴。恍然明了主人是在用心与自然交友,享受所能享的生活。这份情趣使然,透着一

  股子清雅、恬淡的士大夫情趣。纵然 “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滴如漏”,主人也不觉苦,反而乐道∶“我有一几一塌,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⑼

  随梁实秋《散步》,再次感受那份闲适、逸致。他道“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 ⑽已然点出自己对散步的看法,眼前风景不如心中有风景,无论锦绣山河,还是荒寂破陋,都各有各的风趣和特点所在,只需打开心扉,坦然接受,享受其中即可。

  在《散步》的结尾处,颇有一番意味。作者写道,“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⑾ 作者认为,散步要在清晨,其余时间出行不免少了一份清净,白居易散步的“晚来天气好”,皆因其散步地方在伊阙香山,与我们如今生活的都市大不相同。从中也可以嗅出作者对士大夫生活的向往,士大夫生活中的那份悠闲、那份闲适、那份逸致、那份优雅的韵味恰恰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作者内心所向、所往之所在。

  从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入手,写出另一番情趣,如《雅舍谈吃》,让读者“尝尽”美食之余,也不禁感叹作者生活的精致、惬意,仿佛让人看到士大夫般的生活。诸如此类的散文作品很多,谈雅舍、谈散步、谈饮食,实则都是在谈精神享受。

  梁实秋还曾写过一篇题为《穷》的散文,文中说,人在穷时尤不可志短。结尾则云:“典型的穷人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接着他引了孔子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话出自《论语》,紧跟着还有两句他没有引:“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来他在一首赠作家琦君的《金缕曲》中加以点化:“富与贵,浮云耳。”从中可以看出重义轻利、穷而不改其乐正是梁实秋个性使然,他享受生活而又不逾矩。⑿ 可见他的身上深深刻上了“士大夫”的烙印。

  2.2 幽默、诙谐的绅士风趣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有着一份在西方文化熏陶下的理智,又不失幽默、诙谐的绅士风趣。

  梁实秋于1923年赴美留学,深受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醉心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风度,还曾写《绅士》一文,认为绅士要温柔、和蔼、宽容、敦厚等,他赞美这样的绅士“永远是我们待人待物的最高榜样”。⒀

  在散文《男人》中,梁实秋揭露了男人的脏、懒、馋、自私,以及对女人的态度,他毫不客气的指出男人的恶习,全文尽是对男人的嘲讽,语言幽默自然,描写细腻而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很是精彩。   《男人》中有这样几段话,“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有些男人的手绢,拿出来硬像是土灰面制的百果糕,黑糊糊粘成一团,而且内容丰富”;“多少男人洗脸都是专洗本部,边疆一概不理,洗脸完毕,手背可以不湿……”,⒁ 让读者读后,不禁哑然失笑,尽显梁实秋笔法的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自有小家庭制以来,孩子的地位顿形提高,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是孝顺他!”⒂ 出自散文《孩子》中的一段话,很是幽默、讽刺,读后让人唯有摇头苦笑的份儿。同样是“孝子”二字,经梁实秋“解释”,古今异义令人咋舌,作者实则是在对孩子、家长地位颠倒现象的不满与否定。

  幽默、诙谐、风趣是梁实秋散文一大特色。文由心声,有着一颗“绅士”心的梁实秋虽然善于在文章使用反讽、讽刺,但却自有一份理智与平和在其中,这与其所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不无关系。比如散文《握手》,梁实秋写了握手的几种情况,讽刺了一些人在“握手”这一简单礼节性动作背后内心世界是如此不堪。

  即便如此,他也只是简单、淡淡地总结道:“我们是要爱惜我们的手掌。”,并非气急败坏。

  2.3 享受生活、欣赏生活

  当悠闲、清雅、精致的士大夫情怀与幽默、诙谐的绅士风趣结合,中西文化二者碰撞的结果,造就了梁实秋享受生活、欣赏生活的贵族气息。很多散发着从容、优雅的贵族气息的散文,都出自梁实秋之手,带读者享受生活、欣赏生活。

  在《悼齐如山先生》一文中,梁实秋先是如此评价:“我觉得先生治学、为人最足令人心折之处有二:一是专精的研究精神,一是悠闲的艺术生活”。进而写道: “是一个真知道生活艺术的人,对于人生有一份极深挚的爱,这种禀赋是很不寻常的”;“齐先生心胸开阔,了无执著,所以他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所以他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接着,他进一步解释了齐老先生是如何“享受生活”的:“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的小吃……齐先生生活丰富,至老也不寂寞。”⒃ 这段对齐老先生生活的描写,实则也是梁实秋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梁实秋所创作的大量散文作品中,都透露出他对生活抱着一种享受和欣赏的态度。例如《寂寞》一文,就以“寂寞是一种清福。”作为开篇之句。在阐述作者寂寞之感的由来后,又进一步阐述道:“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也可以感受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惆怅。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的享受它。”⒄ 道出了作者所谓寂寞实为享受。从文中可以品出,作者对待生活的那份闲适,纵然他人眼里代表着无趣、寂寞的光景,也是有享受价值的。

  在散文《早起》里,作者被赋予生命力、蓬勃的事物所感染,并由此而生出愉快,“醒来听见鸟啭,一天都是快活的。走到街上,看见草上的露珠还没有干,砖缝里被蚯蚓倒出一堆一堆的沙土,男的女的担着新鲜肥美的菜蔬走进城来,马路上有戴草帽的老朽的女清道夫,还有无数青年男女穿着熨平的布衣精神抖擞的携带着 ‘便当’骑着脚踏车去上班,――这时候我衷心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活的世界,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这是生活!” ⒅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作者富于乐观的生活态度,因生活里平凡的细节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他懂得欣赏这平凡的生活。

  “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是梁实秋散文所传递出的信息之一。比如在《快乐》里,梁实秋同样例举很多生活中平凡小事,形象地告诉读者如何从这些小事中感受到快乐。

  梁实秋是懂得生活的,他用内心去抚摸生活,接受生活,享受生活,欣赏生活,那份智慧、那份豁达让人看到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深受其感染。

  结论

  几十年匆匆而逝,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梁实秋的散文依旧让人回味无穷,那活泼而简洁的文风,让人读后欲罢不能。字里行间传递出明朗而快乐的气息,感染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

  他的散文总是会让你发笑,皆因他的幽默、诙谐。他的散文总是让你从生活中发现乐趣,皆因他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他的散文总是让你对生活有所感悟,皆因他智者的气度。

  纵观梁实秋所处的时期,正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的这份乐观、豁达又是从何来?本文中针对这一发问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分析认为,梁实秋对传统儒学有着认同和确信,道德二字在他的思维观念中根深蒂固,道德感造就了他的正值。而一颗真善的心让他有着一双善良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阳光。

  此外,梁实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之下,他的儒雅,他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他幽默、风趣的气质,都深深地在他身上打下烙印,他始终追求着内心的充盈。他对生活有着发现快乐的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活,欣赏生活。

  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指出“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可见,在梁实秋的眼里,文章反映出了作者的性格、头脑和内心。而他的文章必然是内心的独白,是他性格使然。他就是这样一位快乐的大师,乐观而豁达的对待生活。

  • 相关推荐

【梁实秋散文中的乐观心态从何而来】相关文章:

心态乐观的句子03-03

简单乐观心态的句子02-27

保持乐观心态的句子340句08-27

积极乐观心态的句子(精选205句)04-06

积极乐观的心态语句170句05-12

林语堂 梁实秋04-18

梁实秋的婚姻03-25

梁实秋 拜伦03-27

梁实秋简介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