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月牙儿读后感

2020-11-11 老舍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1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中篇《月牙儿》,以高悬于空中的月牙儿为主旋律,通过主人公对它的不同感受,谱写了一曲天上人间哀怨的悲歌。其情之感人,艺术技巧之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

  月牙儿本是自然之物,然而在作家笔下它却成了主人公孤独寂寞时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伴侣,成了主人公向黑暗社会控诉的代言人。总之,它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全文中月牙儿出现了达十几次之多,其中有三处是说没再看见月牙儿,而这又恰恰划清了主人公性格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

  “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小说中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这时她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是因为饥寒和丧父的巨大不幸正降临到这个只知道冷、饿和没人理是悲惨的事的女孩子身上。或许此时她还不懂得那装着爸爸的木匣被埋到城外的哪个地方是件多么值得悲哀的事,她只是因为冷、饿和没人理而感觉到那月牙儿是带着寒气的。接下来作家又写了月牙儿的第二、三、四次出现以及它在不同情境下出现时带给小主人公的不同感受,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命运。当“我”拿着妈仅剩得惟一不可当的东西——银簪,坐在那严严关闭着的大门前时,月牙儿在天空中歪歪着照着“我”的泪,当妈哼哧哼哧给人洗脏衣服时“我”更爱这个月牙儿,爱它给地上的那点小影子。由上可见,此时的主人公还只是个孩子,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孤独、寂寞、可怜和不幸,她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还没有任何准备和认识,每当她孤独寂寞时,她便去看月牙,因为只有它还能给她些许的安慰。

  “我”再一次看见月牙儿是在“妈坐了一乘红轿”,“被抬到城外去”,一个陌生的男人扯着“我”走时,此时的月牙儿“象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这时,妈为了不饿死“我”再嫁了,她不知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片迷茫混沌,这个世界也是迷迷朦朦看不清楚的,这月牙儿的形象恰是“我”心灵的折射,至此作家已完成了对主人公童年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文中写道“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是文中第一次提到“我没看见月牙”,此时她有了她的小屋,好久没去当当,有吃有喝甚至还上了学,生活似乎变得美好了,她已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与安慰了,因而这次月牙的出现成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渡期的标志,从此作家便进入了对少年主人公心理的揭示。

  “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是“我”在三四年后再一次见到的月牙。因此时“新爸爸忽然走了”,之后“妈”屋里常有男人来,尽管她还不大懂这些事,但已是“要在小学毕业”的她已猜到那不是好事,因此她不得不恨妈。可后来妈也走了,只剩下了她自己,在这种无倚无靠的情况下,她又看到了月牙,感觉到它是那样“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它“只能亮那么一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月牙儿的形象正是主人公心里的感受,此时的她孤苦无助,但她还是努力地同命运抗争着,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她不愿象妈那样,虽然她也理解妈。然而将来对她来说是渺茫的。“我又老没看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从此作家又开始了对主人公由挣扎到最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的叙述。

  毕业后她只能自己挣饭吃了,她怀着希望四处奔波,然而没有事情给她做。“我的心就好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她没有了任何希望,可是她要活着,终于她认识到“羞耻不是我造出来的”,残酷的现实已把她纯净的心灵无情地涂上了污点,竟致使她在黑暗中看到那“月牙是清亮而温柔的,它把一些软光轻轻送到柳枝上”,并感到“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于是善良、单纯和美好的希望使她陷入了爱的迷梦,她从“他的笑”“他的头发”上看到了那也在微笑的月牙,使她忘了自己、没了自己,而当月牙儿忽然被云遮住时,她也失去了自己,她的精神即将崩溃了,然而此时的她还善良,还有同情心,直到为了别人,她又没饭吃了。

  “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果然,为了活着,她曾努力找事做,可最终残酷的现实使她彻底绝望了,尤其是她还得养活已完全失去了挣钱能力的妈。妈的失而又归无疑给她的心灵以更沉重的打击,她从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我至好不过将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是无情的现实使她“不愿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而堕落下去,就这样一个曾经纯洁善良、正直倔强的女性失去了自己,然而不幸的命运也使她对这个地狱般的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我所做的并不是我自己的过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最好诠释,更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然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文章的结尾,正当她打算嫁人不再继续堕落时却被送到了监狱里。此时在心灵经历了长期的摧残后,她深刻地认识到“狱里是个好地方,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于是她甘愿在此了结一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她又看见了她的好朋友——月牙儿。

  纵观全篇可知,女主人公有文化,有个性,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不遗余力地执着着飘渺的希望,她本该有着美好的一切,然而最终她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

  总之,全文“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首先用月牙儿为题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那么一小会儿而黑暗是无限的生命,而作品前半部分月牙的频繁出现暗示着主人公虽屡遭不幸的打击,但其生命还有希望存在,尽管那希望渺茫的象月牙的微光;而后半部分月牙的不再出现却暗示了主人公已被黑暗的社会吞没了。至此,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便诞生了。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2

  看了老舍的《月牙儿》,我在感伤的同时认为这本书更适合女性读。或许这也算是我的偏见吧,我总认为女子读会多点同情和理解,而男子读或许会有点不平的委屈之气。毕竟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子的心酸史,男子总会缺点感觉,可是老舍作为一名男子,我不得不去佩服。

  《月牙儿》讲的是女主角面临父亲的死去和母亲相依为命,而后母亲靠着当东西和帮别人洗衣服为生。这本书多用女主角的独白来叙诉,一切自然也煽情。"母亲"经常帮别人洗袜子导致自己吃不下饭,可是无疑的除了坚持又能如何,那个年代靠双手吃饭也不容易。最后母亲嫁人了,新爸对女主角挺好的。可是在女主角爸死那天晚上凄凉的月牙儿也看不到了。

  日子这么过着,一切似乎好了,可是小说摆脱不了曲折,一如生活摆脱不了坎坷,新爸莫名的走了,可是生活依旧继续。好点的日子毕竟拥有过,所以失去后就不可能一如从前。"妈妈"没有再以洗衣服为生,而是卖肉。在现在看来,这有点难以理解,可是那个社会,或许暗藏的是洗衣服也没得做……这位妈妈毕竟是伟大的,因为她就算如此也不放弃女儿的学业。女主角有想不通的时候,可是依然理解。后来随着妈妈的老去,她又要嫁人了,女主角只能选择和妈妈分道扬镳或者卖肉养母和自己。她选择了前者。在未经历足以让自己无望的事情之前,人总是会残留着倔强,或许是不甘心,无法说服自己,亦或心里总是会残留希望,即使不相信神,这或许是人的本能吧。

  在妈妈走后的一段日子里女主角是幸运的,相比她不幸的一生。她得到她所在学校女校长的帮助,暂时有吃住,还可以读书。后来她还帮班上的人织东西,赚点钱,她也曾遇见过妈妈,她没敢认,因为她在同学中……女主角也曾想过,她似乎可以养她妈妈的,靠帮别人织东西。虽然她长大了,可这点她还象个孩子。有时候真希望故事就这么结尾,或许很好,也带着我习惯性的逃避。可是现实总是在我们以为可以逃避的时候让我们措手不及。

  女校长要调走了,她告诉女主角,她一走就无法保障女主角的吃住了。女主角也明白,可是手上少数的钱又能如何?她去找工作,可是连洗衣服也不要她,她明白了妈妈的苦,而我也更明白了两个女人的悲剧。这些日子,她又看到了久违的月牙,她相信月牙是希望的象征,而我却清楚的记得,那个凄凉的月牙儿曾经出现再女主角父亲死去的晚上,那时的月牙儿应该也和这次一样美吧?

  后来女主角又去找了女校长,她遇到了一个青年,对他很有好感,什么都不告诉了他。最后她把她自己卖给了那个青年,在这说卖似乎有点牵强,在对比了后来以后。因为她毕竟有了点类似爱情的懵懂。而这毕竟不是爱情,我想,在后来的一切发生后,她再想起这段往事,或许会感到些许的安慰吧……可是毕竟是悲哀。后来男青年的老婆找到了她,让她放弃。她放弃了,或许只是不想争的麻木,也可能是对那个爱情里傻瓜式女人的同情吧。不过就放弃了,倔强再次来了。

  她这次波折后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作为饭店里端盘的服务员,也无法摆脱勾引的命运,可是她不愿意,骨子里还是有不情愿。而她也学不会勾引,在书中的勾引在我看来变成了下层人民对生无情的挣扎。女主角学不会,所以她走了,离开了饭店。她遇到了男青年的老婆,那个可怜的女人失去了一切,在女主角放弃后,男青年跟别的女人走了,他老婆失去了一切,她后悔当初让女主角放弃,不然还能共享。爱情里爱的一方,卑微的让人无话可说,爱情里可以容忍分享,在我看来是一种绝望的挣扎。女主角同情她,可是我同情女主角。

  后来女主角去卖肉了,她的母亲后来找到了她。和她生活。在那个她病痛的日子,她和母亲相遇了,悲哀和欢喜,什么都不重要。绝望日子里的短暂插曲只会加剧日后的痛苦。卖肉加剧她的衰老,生活加剧她的麻木。后来官家抓卖肉的,也只是这种不纳税的卖肉的!后来的后来,故事结局时女主角绝望又另类享受的呆在监狱里,她活着,这样更好吧。

  这本书充满了悲情的色彩和那个时代的悲惨。可是我不得不敬佩的是这些悲情人物,因为他们从来未放弃过活着,即使没拥有完美的家庭,唯美的爱情,甚至连平淡都是奢侈,可是他们依然活着。而包括我在内的人,很多都不明白活着有什么。

  这本书描写了很多次月牙儿,在一个个悲凉的夜晚,这月牙儿见证了女主角的悲剧,也见证了她的改变。每个场景的月牙儿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让人无法忽略。而让我庆幸的是月牙儿夜游它美好的一面,因为最后月牙儿还在,女主角的那点小倔强还在……

  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想拥有的很多,可是人似乎越美好就越习惯报怨生活。其实生活真该多点励志,不然在等待黎明时会被黑暗吓倒。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3

  在泛读老舍先生的作品的时候,月牙儿给我的印象就格外的深。可能是因为描写的是女性的生活吧,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格外难受。

  月牙儿,似乎在生活中忽隐忽现。那一钩月牙儿,有时候清凉,有时又有一点朦胧的安详。但那一点点美好,连影子都看不到。更多的时候是像一条冰一样扎在天上,蓝莹莹的光,没有希望。这月牙儿就像主人公的生存环境一样不给人希望,但她称它为好朋友。生活中每一次变动都令她有一段时间的不安,身边没有始终陪伴的物件,抬头就看到月牙儿,只有它老是戳在那儿。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母女俩,在那个似乎只能靠男人生存下去的年代挣扎。没有男人天就塌了。那个社会就是这样的。爸爸去世时这样,新爸爸离去后更是这样,最后母女俩先后为娼等于还是靠男人才得以活下去的。在那个年代,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玩物,没男人就没女人。这让我这个生活在现在的人看得心里很难受,尤其是主人公已经上过学了但是又改变了什么呢,在那种黑暗之下知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一层一层的生存压力之下,母爱变得那么的渺小。为了活下去,妈妈可以抛弃女儿,即使可能这一辈子再也不见面。为了活下去,母女俩在抱头痛哭之后连一句哄骗式的安慰都没有。其实不是母爱不强大,生活太残酷了。之前妈妈在洗牛皮似的臭袜子的时候还不让主人公插手,在新爸爸刚刚离去的时候还是坚持让主人公去念书——她希望念书可以改变女儿的命运,可是结果呢!生活啊生活,强势得连这样两个弱女子都不肯放过。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是没有母爱,是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不是没有努力。在上学的时候开始攒点心钱用来以后“逃跑”,被好心的校长收留后给学生们做活挣一点钱,可那点钱能做什么呢。后来也做女招待,但是做不来。不是没享受过美好时光。新爸爸没走之前,有吃有喝有学上;甚至后来迷醉在春天里,也算是过得相当滋润——或许也应该感谢这个春天?因为他那个小磁人的出现,让主人公最后还是走进了那一直躲着的黑影里,走到了可以活下去的路上。

  老舍先生的文笔总是很干净,但却让人感受到无尽的绝望。或许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让人绝望。可贵的是老舍先生拿捏得很到位,就写到那个不多不少的关卡,生生把人放到文字所营造出的环境中,让人跟着主人公走,看到她看到的一切,感受到她的感受。揭露出旧社会妇女生活的举步维艰。

  用月牙儿这一事物来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在阅读之前,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月亮,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常常被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感情的老朋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只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等等数不胜数。阅读之前,总是想象着,这是一篇怎样的关于月亮的文章呢?读过之后,受教之余,又觉得月牙儿这名字真是恰到好处,月亮总是以圆为美好象征的,花好月圆嘛。但是这月牙儿,却是残缺的,就像主人公残缺的生命,缺憾的生活,破碎的感情。又加上月本有的清冷氛围,烘托出一种寂寞孤苦无依无靠的飘零之感。牙儿,又有娇小可怜之义,象征着主人公卑微的生命,可怜可爱。这些意味叠加起来,月牙儿这题目真的是画龙点睛之笔。

  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可谓一绝,字句的斟酌,意蕴的表达,氛围的营造等等无一处不在体现着,流畅的篇章,京味儿的语言,生动形象,平添了几分亲切之感,都说老舍先生是位语言大师,读他的文章,不仅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更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

  对于月牙儿这篇文章的任何赞颂都是多余。因为它就是那么完美的印在了纸上,每次看的时候就又回到文中走一遭。让人能有这种感受的文章,我找不出什么词汇去赞颂它。只是每读一遍就多一层感触,从文字中感到文字应该有的力量。月牙儿就像是老舍先生写的那样,带着点寒气的一钩浅金,让读的人有寒冷的感觉。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4

  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说主要是讲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俩为了生活不得不相继成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话说,她的母亲为了养活她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最后,她长大了又用同样的方法来赡养妈妈。第一次接触作品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上了学,读了书,受了新思想的感化,还要这样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长的侄子时,她其实就已经开始走向堕落了。最后,她一步步,从风尘场所的招待到沦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来的结果。那时候这篇小说只是给我讲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到了现在重新读文本,我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掉了的细节。在韩月荣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只有七岁。文中说月容在八岁的时候学会了当东西,对于没有什么生活技能的大小两个女人,要在城市中生活下去有多艰难,小说也有交代。母亲为了挣钱给铺子里的伙计们洗袜子,又脏又臭的袜子把她恶心得吃不下饭。即使是这样,母亲也养不起那个只有两口人的家。

  所以,月容有了新爸爸。为了让自己和孩子有好的生活,至少不要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再嫁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在连生存都无法做到的时候,伦理道德和礼教、抑或是贞节牌坊都不能当饭吃,活下去才最重要。这时候,月容对妈妈来讲还是希望,有了新爸爸,孩子可以上学,或许会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事实是,如果新爸爸没有消失的话,妈妈并没有做白日梦,因为月容确实过了几年好日子,上了学,读了书。

  问题辩证的看,受了教育对月容来讲是幸还是不幸呢?或许不知道所谓的“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等等观念,月容后来会不会麻木一些、也好受一些呢?

  继父不在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母亲不得不成为了“不光彩”的暗门子。月容是不理解或者说不想理解自己母亲的,可是躲在学校里也不能解决生存的问题。在胖校长没有退休的时候,月容还有地方可以住,虽然做少量的针线活不能挣很多钱,起码有收入,可是,祸不单行,胖校长要退休了。这个时候月容的命运也开始了渐渐明朗化的转变。

  不管胖校长的侄子对月容是真心还是喜欢她的年轻貌美和身体,总之,在月容的眼里,这是“爱情”。她哭也好,闹也好,她心里是希望这个男人能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自己却清楚的知道这个人不是能够给自己未来的人。所以在男人的老婆找上门的时候,月容没有那么震惊也没有失望得找不到继续走下去的路。

  没有哪个女人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生活,除非她真的走投无路了。所以,月容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可是现实又一次的让她失望了。她开始知道了,如果妈妈能够找到任何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她都不会也不远这样吧。生活真是残忍啊,吞噬了妈妈也没有放过女儿。再次看到以为再也看不到的妈妈,原来母亲已经如此苍老。趁年轻利用这唯一的成本换来的生活值不值得,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机会被考虑了。

  女人的悲剧还不仅仅是这些,身体被摧残,时间也加快脚步来收回女人的成本。可笑的是,在月容想找个人结婚的时候,巡警把她抓走了,只因为她是暗门子,没有给政府捐租。接受的所谓感化,简直是笑话,根本不能解决什么实质的问题。没有救得月容进了监狱,可是这对她来讲或许不是件坏事吧。

  文章的标题月牙儿是整篇小说的线索。在月容父亲去世,出殡的时候,她开始注意了天上弯弯的月牙儿。月牙儿见证了她艰难生活的开始,见证了她苦难的一生。在月容看来,月牙是她的好朋友,在她被爸爸“抛弃”的时候,月牙安静的守在空中,没有嘲笑她也没有离开她;月容和母亲艰难的度日,月牙儿一直看着她,没有任何言语,确实实在在守护这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小朋友走进月容的生活,她的孤独得只需要一个静静看着自己的月牙儿就好;在月容离开妈妈,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抬头看天月牙儿“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跟自己的景象竟然那么的相像;在自己对自己非常失望得时候,月牙儿也生气了,躲在浮云的后面,不肯出来,月容多么希望有一个能够这样的在乎自己,能够真心实意的爱自己。

  所谓的月牙儿,不过是月容在想像的世界里,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虚无的朋友,在自己难过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安慰和陪伴自己的朋友,一个灵魂的守护者。为什么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月牙儿没有出现,生活里没有黑暗;为什么在继父供自己上学的那三四年里,月牙儿没有出现,因为在学校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在自己做了暗门子之后,她为什么说她看不见任何月光了,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救了,灵魂要死去了。内心的孤寂、无助和生活的艰难,再加上自己受过的新式教育,梦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么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儿,最后,在监狱中久违的月牙儿出现,月容内心安慰自己说,这就是自己最好的结局,是好朋友也认同的`结局。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5

  前几天,去书店借了本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月牙儿》。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故事发生在军阀混乱的时代背景中。开篇运用对比的写法。一个被抓的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暗娼张小月,一个被抓的是罗家大小姐罗灿阳。两个地位悬殊的女人同样被抓,让我们顺着这两个主人翁的回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却一次一次被生活逼迫至出卖肉体的底层女人张小月;一个成了父亲升官发财,官场勾心斗角的牺牲品,但又不屈从于命运安排的罗家大小姐。

  张小月这个出生在贫民家的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去当铺当家里所有值钱的来换取几包救命的药。但还是没能挽救住父亲的生命。一贫如洗的家,借钱勉强把父亲安葬了。让人看了不能不感到生活的沉重。母亲靠给罗家做仆人来维持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随着小月的上学,母亲在罗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被迫辞工。为了生存,母亲又嫁了人,好心的继父,给她们母女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虽然继父没多大的本领,但日子总能勉强支撑下去了。父母竭尽所能来供用小月上学,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的身上,也许在他们的心中,知识是能改变他们穷苦的命运的唯一途径。小月是一个要强的女孩,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小月差一年就要考师范的时候,继父竟意外身亡。这样的打击对他们家来说是致命的。家里的经济支柱又一次倒塌,学费的增长,钱罐里的钱一点一点变得越来越轻。母亲的心情一天一天的变得暗淡。在旧社会里,女人几乎是没有出路的,更何况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女人。为了空空的粮袋,为了不得不交的女儿学费,母亲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做暗门子。然这最终还是被敏感的小月发现了。同学们的嘲笑,鄙视,家长们对学校的逼迫,使月儿把这所有的耻辱都归咎于母亲身上。岂不知母亲正是为了女儿美好的前途才牺牲了自己的啊!不谙世事艰难的月儿怎么能够理解的呢?被迫辍学,这条改变命运的路就这样被堵死了。坚强,追求上进的月儿想在生活中创一条生路。因为她的美丽,又因为她的倔强,不幸又被牵涉进官场斗争之中。最终又被命运逼迫到“以之为耻”的“暗娼”之路。

  她也有过许多美好的梦想,追求上进,想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因家境的贫穷而落空。美丽的容貌,满可以傍上谭局长过上好的生活,但因看不惯他的阴险,狡诈而不与之为伍。出众的外表,出於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性,不仅没给她带来幸福,反而给招来许多祸事。她也曾拥有美好的初恋,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却又因被生活逼迫做了暗娼的经历,让她无法面对昔日的恋人而破灭。追求美好结局竟是靠出卖肉体而活,而那些阴险狡诈,心底残忍,为非作歹的人结局却过着锦衣玉食,风光体面的生活。这到底是为甚麽?

  凄冷的夜空,那高悬着弯弯的月牙儿,是否能告诉命运多舜的月儿呢?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6

  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一部借女性命运以探索当下社会人类求生存的悲苦实质的中篇小说。行文采用倒叙的手法,重现了一个身陷狱中的女人——“我”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而这番心路历程,月牙儿,作为“我”命运的象征和见证,贯穿始终,它是“我”爸死时的那个月牙儿,是妈再嫁时轿子前的那个月牙儿,也是“我”挨饿受冻被迫为娼时的那个月牙儿。总之,月牙儿是“我”苦难命运的象征,每当“我”潦倒困顿的时候,总能看见它,以及它那冷冷的月光。正如文中所说,“我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作者不仅赋予了月牙儿特殊的意味,而且实际上月牙儿已经成为探析主人公命运的线索和挖掘更深层社会人性的切入口。因而在这里,月牙儿已经具有了内涵的双重性和意蕴的丰富性。

  (一)苦难命运的象征

  如前所述,月牙儿是“我”苦难时候的“好伙伴”,正因为每当“我”受苦的时候总是看见了月牙儿,才让“我”和月牙儿之间有了某种联结的意味,这种人与自然惺惺相惜的巧妙互通正是小说设置第三方月牙儿的需要,其用意在于借助月牙儿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和暗示人物的命运未来。所以当妈再嫁过上好日子后,“我在这三四年里想不起曾经看见过月牙儿”。实际上不是“我”没有看见,而是看见了却不记得了,因为那时的“我”和月牙儿之间已经暂时中断了“苦难”的共通点。

  (二)黑暗社会的对抗者

  “一个春天的月牙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她的美来……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从中可以看出,月牙儿其实也象征了黑暗社会微弱的希望,是这个逼良为娼的社会的小小的对抗力量,只不过,作品中呈现出的结局是小小的希望依旧抵抗不了社会的黑暗。这样,月牙儿便具有了极大的艺术张力。一方面,它是“我”苦难的象征,另一方面,它更是“我”借以向命运提出反抗却不得的希望。“我”所遭遇的生活是这个社会小小的缩影,“我”的命运同样也是社会上同类女性的命运。在这里,“我”就是对这个男权社会控诉的代表者。是黑暗的社会逼着“我”选择了当初自己都以之为耻的事情,这是种屈于命运的悲哀,而回到“我”最初的本衷,“我”只是想“不要饿肚子”而已。

  (三)探析命运合理性的手段

  生活若始终颠沛流离,并不会使人变得坚强。相反的,在越来越重的压力下,人会变得越来越没有骨气,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可能作者想借由《月牙儿》传达的就是这么一种人类命运的循环往复和求生存下人类内心境况的时代命题。从一对母女,一对女性一生命运的视角挖掘到旧社会下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在这“生”不由己的社会形势下,这对母女先后走上了暗娼之路,作品也借由“月牙儿”将这种无奈隐隐地透露出来了。

  “穷”可以说是“我”和母亲两代人面对的共同的问题,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时,谈何人生的价值,谈何爱情,谈何女性的尊严呢?母女两人在痛苦追求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不尽的挫折,难怪“我”不相信爱情了,难怪“我不想把自己专卖给一个男人了,我决定玩玩了”,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而也正是在这当中,我看到了中国女人特有的隐忍,她们有过微弱的抗争,有过少女单纯的情意,却最终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母女二人先后命运的轮回和循环不禁让人掩卷叹息。

  读到这里,我好像能理解为什么当初“我”视暗娼为自己“绝不肯做的事”而后来自己也沦为和母亲一样的女人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生存下去最基本的需求都达不到的话,哪有资格去追求身为人的尊严?因为人的发展需求总是建立在生存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的。

  脱离文本,回归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上。其实,作品中有些许材料是以作者的真实经历为模本的。如文中妈妈给别人洗衣裳的片断——“有时月牙儿已经上来,她还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都是铺子里的伙计们送来的。妈妈洗完这些‘牛皮’就吃不下饭去”。在老舍的儿子舒乙看来,这文中的母亲几乎就是以他的祖母即老舍先生的母亲为原型的。这跟老舍的生平经历有极大的关系,老舍的父亲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丧生,留得老舍的母亲和几个孩子相依为命,可能就是这番遭遇,才使得老舍笔下的母亲不自觉地带上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同时也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女性的坚忍自强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老舍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写作题材。(舒乙《我的父亲老舍》)

  在这一意义上,《月牙儿》是老舍融入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借以传达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苦和无力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文中有多处对月牙儿的描写,都是和“我”当时的心理处境联系起来的。只是有一处我无法理解,在<四>中“妈!你看这个月牙;爸死的那天,它就是这么歪歪着。为什么她老这么斜着呢?”。那么,月牙儿到底为什么是“斜斜的”呢?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老舍作品》读后感06-17

老舍《取钱》读后感04-23

老舍《养花》读后感11-27

老舍草原读后感11-25

老舍猫读后感11-21

养花老舍读后感08-24

《老舍散文》读后感06-07

老舍《草原》读后感10-25

《老舍读本》读后感06-08

《猫》老舍说课稿 老舍《茶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