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1
1、了解作者以及创造背景。
2、利用早读时间听朗读并熟读全文。
师:(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文采与书艺双绝的《兰亭集序》。
生:神情专注。
师:这幅书法潇洒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爱,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我们只能从摹本中领会其神采了。
学生叹息。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篇。
生:齐读全篇,声音洪亮。
师:(出示幻灯1:王羲之兰亭集序)请同学们解释这3个名词。
生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
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生2:兰亭:东晋时期会kuài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生3:书序,“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好的学习这篇文章啦。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对照课下注解,翻译全文,将译文写在作业本上。(PPT展示目标任务)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
生:独立完成作业。
师:上节课大家对照课下注解,翻译了全文,并且将翻译有困难的句子提交上来,大家提出的`问题如下(出示幻灯1):
幻灯1:(数字代表提出问题的小组)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及其所之既倦,岂不痛哉!
生:认真观看,师:那位同学愿意帮助提问的同学解释上面的某一句话。下面开始抢答。
生:短暂思考,积极抢答。(过程略)
师:(删掉学生解决了的问题。)经过前面同学的抢答,还有几句话未得到解决,我们得出以下自探提纲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下面为形成提纲做出贡献的小组加分。(将所加分数填到黑板上的分数栏里:1组5分2组10分3组10分4组10分
6组10分7组10分8组5分)
生:热烈鼓掌。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自探,翻译两句话。
(PPT展示自探要求)
生:认真自探(过程略)
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
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
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1组3组
1组3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译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5组8组
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
师:下面请5组选派代表对1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
生(5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1组展示打9分,因为我们组认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犹”翻译成“尚且”比翻译成“仍然”更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7组同学提问:我想问一下,这句话中的3个“之”都是什么意思?
5组同学回答了”俯仰之间”、“不以之兴怀”。中“之”的意思。通过提问解决了“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
师: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师:下面请8组选派代表对3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
生(8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3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4组)提问:(“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意思一样么?
生(8组):“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是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是用来……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二者不同。
师:问题提的很有总结性,我们给4组加上10分,8组同学总结的也特别到位,我们给他们也加上10分。
生:热烈鼓掌。
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
师: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2
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天花板。
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1)岁在癸丑
(2)临文嗟悼
(3)流觞曲水
(4)趣舍万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
师: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
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
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
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
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
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怎么看出来?
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师:流觞曲水,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生:围坐着喝。
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事雅”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
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
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大家和上来。
生按要求朗读。
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多一点。
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
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
生:不是。
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话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
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
生:孔子说的。
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
生: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赋中》中苏轼提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师:这种痛缘何而起?
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下。
师:对,这里的“之”是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快乐只是一时的,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过境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不喜欢。
师: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你来翻译这一句。
生:等到对得到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动词,是“到、往”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是盛景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还有什么?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师: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这是人千百年来共同的悲伤。文章中怎么说的?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上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师: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独。
师:主谓之间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一位同学翻译整个句子。
生: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到自己的快乐,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师:《兰亭集序》里,20个 “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孙孙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个代词吧。
师:代什么?
出示ppt5
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师: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师:开头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作者当时51岁,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对宇宙人生所体会到的 “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晋风流更是文学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觉醒。
师:请同学们再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男同学好吗?
生朗读
师:与“信可乐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师:注意“岂……哉”,反问的语气表示强调,“哉”要读长一点,强调出来。我们齐读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齐读第二段。
师: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生:悲。
师: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出示Ppt5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生:我觉得郭沫若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声旅途,就是要学会欣赏沿途风景,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没有必要悲伤。
师: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还要紧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景当然美好,可以说充满诗情画意。高高兴兴地在此饮酒赋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快乐,转向悲,很可惜。
师:也就是说“悲得没道理”。其他同学是不是赞同?
生:第一段说“信可乐也”,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会很快过去的,人生不会永远都快乐,所以我觉得悲得有道理。
师:会乐极生悲。当时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样。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3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翻译,下面请大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好。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对着篇文章的进行思想艺术鉴赏。请大家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三个字,进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线索。
生1:信可乐也的“乐”
生2:还有“岂不痛哉”的“痛”
生3:“感慨系之”的“感慨”
师:大家同意他们说的么?
生:众说纷纭
生4:我觉得应该是“悲”
师:为什么?
生:从作者的感情变化看应该是逐层递进的。乐到痛到悲
师:说的非常棒!出示幻灯
生:很感兴趣的样子
师:(幻灯出示自探提纲)请大家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
生:认真自探(过程略)
师:请起立进行小组内讨论。(合探)
生:起立,合围,进行小组讨论。(过程略)
师:出示展示小组分别是:2组4组
2组4组学生:开始在后黑板展示
其他同学继续讨论。
2分钟后出示评价小组分别是6组7组
展示小组完成展示任务,其他同学讨论基本结束回到了座位上。
师:下面请6组选派代表对2组进行评价
生(6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2组展示打7分,因为我们组认为他们字迹不够工整。其次我们认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能看出来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其他):提出并且讨论了概括角度的问题(略)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简明扼要,当然得在全面的前提下,为评价小组加上9分,提问小组加10分。
(幻灯)总结问题答案
师:下面请7组选派代表对4组翻译的句子进行评价师:
生(7组代表):(走上讲台)我们组给4组展示打10分(满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没有。热烈鼓掌。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示幻灯
幻灯: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齐观。生命有限,应当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谈玄学。
师: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更加觉得他能有如此的见识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啦!
幻灯如下:
师:请科代表作总结。
课代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略)
师:谢谢大家,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4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
(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5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
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
生齐:王羲之。
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
(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
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生2:王右军。
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
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
师:很好。还有呢?
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
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4:逸少。
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
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
(放映幻灯片)出示:
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懂句意;
三读,读出感情;
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听录音,学生跟读)
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录音把会稽(kuài jī)读成(huì 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ì jī),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课本注解读(kuài 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2: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
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2:“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 “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7: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
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诵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整齐(板书)。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除了“整齐”,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比如刚才有同学说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这是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齐说:简洁、简练。
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
板书:
简洁
师: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三遍。大家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
生1: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
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也想读,我喜欢读“痛”的感情,再找两位同学读第一段和第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
(学生朗读第一段)
(教师朗读第二段,感情真挚到位)
(学生鼓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比前一位同学朗诵得好,学生鼓掌)
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
板书:
美景乐事
生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可以说“人杰”。
师:不错。
板书:
人杰
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
板书:
人生易逝
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1: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
生3: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
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
师:很好,“吞吐”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还有吗?
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叹,却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师:找位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适?
生3:不是很合适,文天祥表达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叹人生太短暂。
师:好,文天祥发出的不是悲叹,而是豪言壮语。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清冷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师: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下课。)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6
师: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对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
生:书法上的成就。
师: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生:《兰亭集序》
师:那你知道这幅伟大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视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分享当时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让我们近距离的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我们从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也读出了我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以其书法和文才双绝而脍炙人口。 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篇散文的优美。
在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序”。讲到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恐怕很多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说序》)
师:我们先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让我们先来看屏幕,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学们较容易读错的字,请引起注意。
生:齐声朗读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注意注音、句读,并且边读边拿着笔再次确定预习时的重要句子和字词。
(生齐声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有关兰亭的画面)
师:整体朗读得不错,但注意几个地方, 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请全班同学按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第一、第二段,要求:每个小组就针对第一、第二段出测试卷,内容为3个句子及翻译,每个句子要至少有两个考点;6字词及翻译(将要求出示在屏幕上)
生:小组讨论3分钟。
师:我们按照惯例,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回答,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你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学来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进行个体的补充。
(抽签)
师:35号同学,请你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组的劳动成果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动词宾语)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师:很好,请翻译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翻译为: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集。
师:哪个字解释成北面
生1:阴
师:很好,阴和阳分别代表了山与水的不同方向,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请大家注意。请继续翻译
生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为漂流酒杯的环形水渠,(人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看浩大的天空,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
师:很好,翻译地不错,你自己还有什么个人补充吗?
生1:没有
师:请坐。(转向黑板,给这组同学记分)
师:其他组同学对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一生举手)
师:好,请讲
生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个“之”字是定语后置
师:那你认为还有一个考点在那里呢?
生2:丝竹管弦借指音乐
师:好,那请你将这句翻译一遍。
生2: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
师: 那如果不按照定语后置来翻译的话,你认为说得通吗?
生2: 虽然没有音乐的盛况,(沉默片刻)似乎也说得通
师:对,这样的说法也通顺,因此,“之”字在这里解释成“的”字也是可以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3: “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 “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4: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好,现在我们理清字的解释,请大家看屏幕,把你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
生:沉默
师: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试着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赏析这两段。
师;配乐朗诵
师:有哪位同学来充当我们的小老师,帮助我们赏析这两段。
生:纷纷举手
师:欣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预习和思考的成果。
生5:这两段先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我很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很好,那这里还写了其他的什么吗?
生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那位同学再说?
生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哪位同学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7: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板书)
生7:环境优美,朋友相聚,快乐的活动。
师:很好,但是否每个人若身处其境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板书)
生齐:不一定
师:对了,那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感叹呢?
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心体会,感悟着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阔大,感受万物的生机,一切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作者尽情陶醉其中,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整个人感到一种极至的愉悦。请大家回去写一写你曾经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节语文课上交流。
师:有谁能指导全班同学背诵这两段?
生9:这两段写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师:(板书),按照写作的顺序来背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来我们先齐声朗读2遍,后看板书试着背诵。
生:齐读,并背诵。
师屏幕展示课后思考题
下课。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7
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很多有名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
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样。
师:“齐”就是“把……看作相等”。这是意动用法。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生:有点消极。
师:仅仅是消极的吗?“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本来就会死的。所以是消极的。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说。
师: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看”的做法是虚妄的,作者对这种态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没有流露过这种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师:作者也流露过“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书法
师:余秋雨说过,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是不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惜,唐太宗太过喜欢,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把他带入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师: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师:阅读:周国平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
-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02-02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04-13
兰亭集序的教学实录03-22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04-13
《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02-14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4-13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8-03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04-13
《离骚》课堂教学实录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