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却立 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 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 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 《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1-09
背影课堂实录12-09
课堂实录:《乡愁》02-04
乡愁课堂实录02-04
《观潮》课堂实录12-19
老舍猫课堂实录11-19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11-12
王安石梅花课堂实录11-10
《离骚》的课堂实录02-05
《离骚》课堂实录素材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