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上课!
生(众):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课前我们已经布置预习课文了,我们就直接进入文本吧。今天我们上的是《兰亭集序》(板书题目)。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想知道,“序”在这儿是怎么来解读的。“序”我们学过没有?
生(众):学过。
师:那我们谁能说说看,我们过去学的“序“是什么?说一说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序”的知识。
生(王斌):“序”大概说的是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所加的一个“序”,交代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什么东西。
师:现在有没有这么用的?
生(王斌):现在也有这么用的,比如说前面要写一些……(学生有些答不出来,师提示:交代这本书的写作缘由或主要内容的。)我们学过哪些序?
生(周哲):《送东阳马生序》
师:(拿学生自制的桌牌看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姓名)你这个字我看起来真费周折。(生笑)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和这个“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那个是记事的,这个是书序。
师:噢,那个是记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赠序。
师:好,请坐。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是赠序呢,还是书序呢,还是既不是赠序,也不是书序呢?
生:……
师:课前读过吗?
师:那他跟我们学的书序一样吗?
生(周哲):不一样。
师:那他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
师:没想过没关系,那我们一起听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
(播放《兰亭集序》音视频材料。)
师:我想请大家带着我刚才的问题——它是不是书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带着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自己朗读一遍。读出声音。
(师视学生阅读情况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感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像我们所熟悉的书序吗?
生(王斌):我觉得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不像我们平常所写的书序。王羲之不只对《兰亭集》中的内容做了简述,还对这次会稽山“修禊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内容更加深一些。
师:你的这个回答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信息量很大。虽然没有用我们老师平时讲的术语,其实这个就是我想问的。除了文体,在内容表达方面,在写作的方式上,你的回答已经兼顾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同学们觉得王斌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判断有没有问题?你们觉得这篇《序》像不像一般的“书序”?
生(王斌):不大像。
师:不大像,既像又不像,一般的书序是介绍这部书的成因,这个“序”不仅对《兰亭集》怎么来的做了“叙”(板书:叙),除了这,还写了他的思想感情。(板书:情)那下面就转入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除了叙事,抒情,这篇序文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达方式?
生(刘高源):这篇序当中他叙事的时候写了景,将作者的感情写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师:噢,还写了景。同学们赞成不赞成?(生:赞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写景的句子?(师板书:景 情)
生(刘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这是不是写景,同学们?
生(刘高源):是。
师:如果我们想在写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样的句子?(引导)就你读的这个句子,我如果让你找两句,让你把整篇当中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景象的句子的话,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请坐。
生:(找句子)
师: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如果老师要板书一下,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气氛的句子的话,我们应该找出怎样句子?
生(郭映彤):我觉得应该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一下,你在发言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我觉得”,我希望同学们在发言的时候,都要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我觉得”,它体现了你的自信。好,你坐下,其它同学?赞成的,不赞成的?我刚才讲了,我要求的就是如果要找两个短句的话,要怎么找?
生(张鸿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噢,你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
生(徐皓东):我觉得应该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几句了?
生(徐皓东):信可乐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刘高源):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师:你现在已经几句了?
生(刘高源):四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还有。
生(黄译加):我认为应该是“素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好,我想请刚才发言的同学讲一下你选这几句的理由。你先来。
生(黄译加):因为我觉得他们当时坐在兰亭上,那里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
师:那时就那样的环境,那现在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见得到见不到?见不到了。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我们也到类似这样一个景观的地方去,想找到这样一个景观,如果找不到,我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黄译加):应该是失望吧。
师:找到了呢?
生(黄译加):找到了就开心。
师:找到了就开心,也就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询问第一生)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徐皓东):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师打断)
师: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我觉得这句就是写他们到了兰亭以后,他们通过这些东西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就是他们通过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
师:他们这次的聚会是一件很开心、很温暖的事。请坐。这边这位同学,你说。
生(郭映彤):我觉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它是对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师:你觉得是这句,你为什么觉得是这句,它仅仅是写实吗?
生(郭映彤):还有一点表达了个人的心情感。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很赞同他选的这个句子。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笔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意见。
生(郭映彤):我觉得他前面写景象,他写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儿。
师:后面什么事儿?
生(郭映彤):他们一起去集会、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这件事儿。然后由这件事引发他下面那些议论,然后……
师:还有议论,什么议论?
生:……
师:有没有议论,同学们?
生:有。
师:有。(板书:议)
生(郭映彤):就是他议论一些人生的态度。
师:如果让你选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你选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你觉得是这句吗?确认吗?
生:……
师:没关系,我们一个个来。我们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我是顺着这个同学的思路来的,这个问题我们留着,如果我们确认了它有议论,那么就要确定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应该是哪个句子。我们现在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来。这个景致如果要我们概括的话,我们要选哪什么句子?我们把刚才发表的意见集合起来,我们在一起对话,要形成一个共识的话,我们四位同学的发言,我们觉得哪个可成为一个共识,当然,我刚才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们赞成不赞成我的态度?
生(众):赞成。
师:为什么赞成?因为我是老师?
生(众):(笑)
师:是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赞成这个,你们就赞成这个?
生(众):不是的。
师:那你们为什么也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们赞成不赞成?
生:……
师:不敢说。其实这里就牵扯一个写作技法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往往就喜欢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挚的感情抒发出来呢?不一定。其实我们的感情是通过文字,通过言语,通过,杜甫的诗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优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众):不是的。
师:不是的,因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在这儿。(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刚才同学讲了,它(文章)是叙事,叙了件什么事?
生(众):修禊事。
师: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众):做禊事。
师:可以这么说,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句子,就是很简单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会?
生(众):会稽山的兰亭。
师:那是哪个句子?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那如果要选择,是这句,还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看标题。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所以我们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题,同时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题的,也是我们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古文。古文讲究入题,扣题,这是与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的一个区别。好,那么,聚会的心情我们已经知道了,(示意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本来是怎么样啊,很高兴的一件事对不对?
生(众):是。
师:但整个文章读下来是不是很高兴呢?
生(众):不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这其实就涉及到我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他议论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应该是哪个句子?
生:……
师:没关系,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是我放录音,还是自己读?
生:自己读。
师:好,大家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有没有找到?
生(徐皓东):我觉得是第三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最精确的句子,你选哪一句?你自己再读一遍。(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抓“关键词”或“中心句”。如果要找关键词、中心句的话,在你读的这么多当中,你选哪个?或者大家替他选择。
生(徐皓东):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请坐。
生(梁媛媛):我感觉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吗,这段前面是分着写的,后面是总写。
师:你从行文的结构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总结句。请坐。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第四段“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他从前面不高兴了,到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有些悲伤的意思,但是他没有一直悲伤下去,因为悲伤到一个点上,痛定思痛,会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这个地方,他思考出一个……他可能拐到一个死胡同里,他只能把这次写的诗记录下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会“悟”出一点,他说“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怀”,也就是说,他和古人一样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后人看一看他们怎么想的,然后“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看邢乃中同学真厉害,滔滔不绝。三个同学的意见,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最准确的,你们选谁的?
生:……
师:有点难度,没关系。在这里我想说,刚才邢乃中同学教给了我们一种阅读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实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老师一定会反复强凋过,是什么方法?
生(孙铭):带着问题去读。
师:邢乃中同学,你是带着问题去读的吗?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方法,你想给同学什么阅读启示?
生(邢乃中):从文章大意开始,然后顺清脉络,联系上下文。
师:很好,你的阅读敏感性很强。整体把握,寻找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你觉得他的议论最终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觉得虽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时不我待之类(的问题),但是他到后来,他想通了,虽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来,让后人一块去想。
师:就是让后人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样。
师:他前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觉得他读文章时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他觉得他前人也会有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
师:好,请坐。我们到现在好像还不能形成一种共识,那我想问同学们,邢乃宗同学给我们的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应该不应该掌握?
生(众):应该。
师:那我们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有同学举手。师:不要急,把课文读一遍之后再来谈)
师:刚才我看两位同学讨论的很热烈,你们谁做代表?
生(王斌):我认为老师的问题依我来看,应该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觉得这一段真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为在这段中表达了作者否认“把生与死看作同等,把长寿和短寿等同”的观念,特别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达的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他自己什么观点?
生(王斌):并不是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是一样。是有差异的。
师:就是说同样的生,同样的死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徐皓东):我是从第四段与上段末尾来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后面是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让后人看。就是说,一个是古人,现代、后人,一个顺叙的结构,里面有他的观点。
师:哪个是他的观点?
生(徐皓东):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其实,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暗示。看教材后面作业的第三题,我要给大家提醒的是我们在阅读教材时,要关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关注注释;第三个,这些练习题也是我们阅读时要关注的,这些练习题往往提供给我们的是难点与重点。明白吗?
生(众):明白。
师:那我们来看,就整个行文而言,(示意板书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众):不是。
师:有什么变化?
生(刘高源):开始时作者看到兰亭周围美丽的景色,感到非常快乐,后来由于快乐到了极点,就产生了一点悲伤,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然后再后来,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师:看透了什么?
生(刘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可以不必那么困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去,让后人继续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乐就可以。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学说的那个我阅读的时候还真没有想到,他说“看透了”(边说,边板书“喜、悲、透”),我还没有看透,说明这个同学比我厉害。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思想情感是否这样发生变化的?
生(众):是。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那么多文人骚客、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相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然后这些诗形成了一个集子,很开心的事。那为什么很开心的事情为什么突然转入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还有我们同学说的“看透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开心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很悲伤了呢?
生:……
师:(有同学犹豫要不要发言,师提示)抓着话筒。要养成这个习惯(主动发言)啊,我建议同学们,机会是自己抢来的,机会是均等的,我发现我们同学有一个习惯不好——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显得自己姿态高,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好,你来说。
生(徐皓东):我的想法是,当作者在赋诗时感到很快乐,他不想错过,所以想把时光保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就想到生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就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些悲伤。
师:(疑惑的表情)后面这位同学。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乐趣,我们就要即时享乐,这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觞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乐极会生悲,所以,他在非常快乐的时候就想人生何其短,为什么不把快乐都享尽,然后就从这儿开始悲伤,然后就“仰观宇宙之在,俯察品类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赋》里面“长江东流水”之类……
师:你谈到《赤壁赋》,你为什么想到《赤壁赋》?
生(邢乃中):因为《赤壁赋》里面那个也是“与客曰……客曰……”(学生记不清《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赤壁赋》大家学过吗?
生(众):学过。
师:那他里面的行文变化与本文一样吗?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师:对,有些相似。我觉得邢乃中同学真了不得,她不仅明白从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她其实又教了我们一招,我们在阅读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就丰厚了。古人不是说:把书读厚,然后再把它——
生(众):读薄。
师: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没有说完。
师: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这儿想到了人生短暂的悲苦,从人生短暂的悲苦又联想到自己,“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暂,那他文章的“章生”不会短暂,那他即使……(此处不太会表达)
师: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来表达,就你后面要表达的这个,其实叫“心乖于内,口拙于外”,就是说,内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达,我替你表达一下好不好?就是说,他其实就是这种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伤……,其实这里有的,你先前已经谈了,我其实也想问这么个问题的,我们读一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问的问题是——那个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个同样的问题。
师:同样的什么问题?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师:对,也就是“死生亦大矣”。还有后面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这个“昔“是前面的古人,还是我们这帮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师:是前面的人,还是王羲之他们这帮人,还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师: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还有“后人感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他这个逻辑关系是一环一环相当严密的,尽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我再说两句,(轻松幽默了一下)平时上课抓不着话筒。
师:(笑)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一开始的悲,到后来的伤悲又有点乐,其实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觉得人生短暂又有什么呢,思想流传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不像我们一样活在物质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如是精神是不灭的话,那人的灵魂可以跟精神一样永远流传下去,那就没有什么人生短暂不短暂的事情了。
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我觉得你今天的发言,质量高,频率也高。我们给她一点鼓励。
生:(掌声)
师:其实邢乃宗同学提到的《赤壁赋》的作者还有一首词也是这样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一起读一下?
生:(找书)
师:没学过?那我们看发的讲义《滕王阁序》,用我们刚才读《兰亭集序》的方法来读它,没有注释,大家放声读,读完后我们体味一下它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方法上与《兰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今天不谈不同之处,只谈共通之处。好,大家放声去读。
师:(了解阅读情况后)其实,这个情况下我们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去读,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人们要用这种方法先整体感知,然后带着我给你的问题“这篇文章与《兰亭集序》有没有相通之处”去读,至于词语理解不理解没有问题。
生:(继续读)
师:有没有读好?
生(王静):我认为相同之处是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议论。
师:也是写景、议论、抒情。那它表达的感情变化一样不一样?
生(王静):一样,都是兴尽悲来。
师:好。我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将进酒》,其实这一类的作品,他的脉络、思路、情感变化基本是一样的,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们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种安全感——他们动不动就被贬了,动不动就被发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他们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们以后再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试时我们担心不担心?
生(众):不担心。
师:好下课。
生(众):老师再见。
师:谢谢同学们,再见!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语文课《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0-23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0-08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8-12
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09-11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7-11
关于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08-09
[热门]《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0-09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05-30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7篇07-16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7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