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听雨阅读答案

2024-11-29 季羡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听雨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季羡林听雨阅读答案 1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选自散文集《二月兰》)

  阅读题目:

  1.作者为什么说“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文章引用了蒋捷的《虞美人》一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3.第六段中“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4.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阅读答案

  1.(4分)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2分)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2分)

  2.(4分)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2分)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或“关注民生”等)的情怀。(2分)

  3.(4分)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2分)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2分)

  4.(6分)参考示例:①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②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③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的感受。

  季羡林听雨阅读答案 2

  阅读季羡林的《听雨》,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在写听雨的过程中,既写了眼前的雨景,又写了想象的雨景。阅读文章第③~⑨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喜听雨滴妙音→( )→神驰雨中麦田→( )

  2、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⑦段中的“竟”字都写出了什么。

  3、季羡林先生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请你谈谈本文是怎样抒写“真情”的。

  参考答案

  1、叙述喜雨原因;欣赏雨中荷花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章第③~⑨段,抓住关键语句“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的心又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等,进行梳理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竟”字写出了作者久旱未雨,急盼下雨,忧心如焚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终于下雨了,难以控制的喜悦情怀。

  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效果。第⑦段中的“竟”字,表示出乎意料,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作者因为久旱未雨,忧心如焚,现在终于下雨了,出乎作者的意料,表达了作者难以控制的喜悦情怀。

  3、本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抒写“真情”。作者先写眼前本来令人“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声却变得特别悦耳;再写想象中辽阔原野上青青麦苗尽情吮吸甘露似的雨滴的情景;最后又回到眼前,写小荷蓬勃的生命力,并盼雨声一直响下去。表达了作者心系农民和农村的宽厚博大真情,也表达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本文抒写真情的手法是虚实结合。作者先实写眼前本来令人“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声变得悦耳,再虚写想象中辽阔原野上青青麦苗尽情吮吸雨滴的情景,最后又回到眼前,实写小荷蓬勃的生命力,并盼雨声一直响下去。虚实结合,抒发了作者对农民和农村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季羡林《听雨》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手法。

【季羡林听雨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听雨 季羡林》阅读答案09-19

《听雨》阅读答案季羡林09-14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04-24

《听雨》(季羡林)阅读答案10-18

季羡林《听雨》阅读练习及答案10-18

《听雨》(季羡林)阅读题及答案04-25

季羡林《听雨》练习及答案09-11

季羡林《听雨》阅读赏析08-23

季羡林:《听雨》05-30

听雨 季羡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