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篇1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参考答案
7.(4分)(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8.(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篇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8-11题。(12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组是:( ) ( )4分)
A、相与步于中庭/ 寸步不离 B、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D、欣然起行/ 见机行事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2分)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11、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
答案:
8
4分
A、D
9
3分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1分;水中藻荇纵横交错,1分;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1分。
10
2分
句子1分,理由1分。示例:例句一: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例句二: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1
3分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称自己为闲人,2分。心境: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1分。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篇3
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____
②但:____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想到,考虑 ②只,只是
2.B
3.院中月光 积水 空明(澄澈清明)
4.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篇4
(一)临皋闲题
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二)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③两税:夏秋两税。 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⑤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⑥木末:树梢。⑦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胜 ___________
②虽兵阵相接 虽 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B. 若夫淫雨霏霏 (《岳阳楼记》)
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2分)
5.两则短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的情怀却有共同之处。请概括写出。(2分)
参考答案:
1.①优美,美好②即使(每小题1分,共2分)
2.C
3.因此(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一下子获得了解脱。(2分)
4.闲者)在这里指有空闲时间且拥有自由、审美心灵的人。(2分)
5.热爱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心灵自由,(共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篇5
记游松风亭
苏轼〔宋代〕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
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尝:曾经。寓居:暂居。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纵(zòng)步:放开脚步走。就:靠近。止息:停下来休息。宇:屋檐。木末:树梢。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由是:因此。虽:即使。兵阵:两军对阵交锋。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nèn)么时:这时候。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09-14
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答案09-19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07-11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06-06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06-02
《记承天寺夜游》《观月记》阅读理解附答案11-01
记承天寺夜游02-2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汇总」06-23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