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

2020-10-17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是怎样的呢?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包含哪些知识点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篇一:

  【学习目标】
  1、 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 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 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 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 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自主学习】
  1、 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 念无与为乐者( )
  (3) 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10、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11、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精读精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2—16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3、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
  1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15、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
  (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
  (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
  b、
  c、
  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记承天寺夜游
  1、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3、(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 (3)于是,就 (4)原来是 (5)共同,一起 (6)清澈透明 (7)考虑,想到 (8)只是
  4、(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6、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7、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9、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10、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11、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12、(1)高兴的样子 (2)只,只是
  13、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④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 月色空明)
  15、旷达(或:豁达)
  16、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7、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8、(1)a、银钩 玉钩 b、玉弓 弓月 c、金饼 金盆 玉环 银盘 玉盘 金镜 玉镜 d、金兔 桂兔 玉兔 金蟾 银蟾 蟾宫 蟾兔 (2)略
  19、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稿篇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学习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课时:1
  导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
  3、听课文音频,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参考: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4、组内互读课文。
  5、齐读课文。
  6、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
  7、组内互译,完成下面的测试。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解衣欲睡 欲: 欣然起行 欣然:
  遂至承天寺 遂: 盖竹柏影也 盖: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默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4、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小组合作完成)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他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东坡地垦荒,种田帮补生计。
  5、从课文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四、 达标测试,默写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