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贾平凹《老生》有感:写满生与死的哲理】
贾平凹佳作颇丰,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为他的新作,以浓郁的陕南风情,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老生》。在笔者看来,贾平凹洋洋洒洒地讲述陕南农村一百多年的民间故事,看起来纷纷杂杂,其实无非是在阐述生与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处于“生死两界”的唱丧人。一个人能像庄子那样,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庄子那样看透了生死。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砥砺,经历了人间的众多悲欢离合,唱丧人才能淡然于生死,不追随世风的变幻,不理会众生的毁誉,甚至不追求强加于生命之上的尊严、成功、财富、意义等各种主观评判。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为他不恋生,所以他才能长久不死。生死就是过一座桥,来自大自然的人终归要回归大自然。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以跳出。那些写于生与死之上的重于泰山抑或轻于鸿毛、惊天动地抑或贱如蝼蚁,如此等等,在生与死的铁律面前都显得那么虚无缥缈。唐朝诗人李白面对生与死的哲理,发出了“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读《老生》,生与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让人更加珍爱生命,也更加藐视死亡。
《老生》对《山海经》的解读,正是在大视野里俯瞰万物的生与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总总。但是,此物之生与他物之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蕴藏宝物之地。这是五行相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尽管世间的万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又不是永远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驹”般短暂的人生,还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是任何人难以逆转的。
《老生》中描写的人物,生命或长或短,或贵或贱,但都有着自身的传奇。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无涯的人流,他们在人事更替中铸就了历史。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把无涯的人流紧紧地箍在一起,让人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经度上,与山川草木形成的空间纬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历史的天空。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其实,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儿,单论哪个也都是勉为其难。想绕过死来阐述生的道理,孔老夫子想得倒美,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与之相反,贾平凹的《老生》既说生又说死,把生与死的哲理阐述得风生水起,叫人不得不服。
(本文作者为河南省淇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徐爱民)
【篇二:读贾平凹《老生》有感】
人民网有个读书活动。我自然是读惯了小说的人,总也跃跃欲试想参加这个活动。首先是决定了买书。我们这个小县城是买不到这些书的,只好求助于网购。在网上填了购书订单日。当时显示是11月17日书就到了。可是我是19日才接到快递的电话,当天他问了我的地址并没有送来,第二天又给我打了电话,又没有送来,弄的.我白白等待了两天。后来我给送快递的打电话,他说他中午才能来。我又等待了一个中午。后来就没有音信了。我也再没有给他打电话。到了25日接到一个太原的电话,问我要不要书。我说我订的书怎能不要。这一次才真的有一个送书的人又打来了电话。我等待在大街上。终于来了一位,把书交给我,要了32元人民币,就走了。能得到这本书也就是不容易。
我拿到书,还是手不释卷地读起来。读小说我有个习惯就是一口气读完,不能拖。小说一旦拖下去读就读不出味儿来了,甚至于会是前后的内容连贯不起来,也就没意思了。这是国内有名的作家,当然文章写得肯定有特色。我起早摸黑,废寝忘食抓紧时间阅读,用了四天的时间总算是读完了,我很庆幸,我又完成了一部小说的阅读。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快乐。读书是浓缩人生。过去读过先生的《废都》,那时就崇拜先生的笔法。这一次对先生的小说又是一次新鲜的欣赏。如果说七十年代读《艳阳天》,那厚厚的三本小说也就写了一天的事,可是这一天的事,十天也读不完,这就把事情拉得很长了,根本没有是一天的感觉了。而《老生》这本不是很厚重的书却是写了几百年,所以这可以说是一本历史小说了,就是几百年的历史小说也没有这样简洁的,用小说的形式来概括这样长的历史,也是小说家的艺术。其实就是专门写史的也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小说以白描的手法,以平常聊天的方式讲一个人经历,讲得很平实,也很有趣,讲出了陕南的风俗。读了这本书又好像我去了陕南一趟,见到了那里的人民,见到了那里的生活。这种阴阳两界的唱师,是陕南的一种习俗,我们这里是没有的,所以对这种职业感到很新鲜。这是陕南不同于别地的风俗习惯,这也是一种特色。生活在秦岭的人经历了共和国的漫长岁月蹉跎,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运动,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是有深刻感受的。中国的历史也就是一个打打闹闹的历史。在解放前中国是一个乱而不治的国家。土匪、盗贼、军队,一切的一切总是难治。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象,民不聊生。小说所以选择了唱师,也说明了阴阳两界皆以如此。在那个人鬼难辨的世道,也只有唱师明白一切。
小说没有用激动人心的语言,也没有去用笔墨去描绘那些苛刻的斗争场面。都是平平淡淡说史,回避了那些疯狂的运动。金圆卷的作废,也仅仅是一些有钱人的振动,一般的平民也是无所谓。这在社会变革是一种平常现象,我记得我们这里那个时代也发生过西北票子的作废,我那大爷把做小手工挣下的西北票子放在房梁上作废了。还有土地改革,作者没有去声势浩大去描写那场残酷的运动,没有暴风骤雨式的斗争,也没有给地主逼供,更没有给地主去上刑。这里的贫下中农斗争地主也算是很文明了。我们读过许多有关斗争地主的书,从地主的剥削阶级发家,到残害贫下中农,以至贫下的斗争的可怕性。书中没有那样写。我们那里也是一个偏僻小村,我有个四爷爷就是定为地主,也就是几十亩薄田,他也舍不得吃,后来就定为当地的地主。他把财产都交出去了,那些贫农还是不行,就打,就斗,给他吃落架葡萄(就是用棉花沾上麻油,用火点燃,用那带火的油滴往身上滴),用烧红的煤铲子烫身上,拉出去活埋,坐老虎凳,就这样受尽折磨还是不行,还是要底财。他只好以给去家里找底财的名义,赶紧去了家里上了吊。只是书中没有见过日本鬼子,大概是那里没有去过日本鬼子,我就有些不理解了。
人民公社那个时代的饥饿,书中也有客观的描写。这是一段真实的社会现实,那年头,不知怎么就那样饿,人人吃不饱,家家没有粮。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但愿所有爱读书的人能忙里偷闲读一遍《老生》,简单体会一下社会变化。深刻领会《山海经》的内容。这是本书的核心。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08-14
贾平凹11-22
《贾平凹》读后感11-08
贾平凹 自白06-27
贾平凹传06-26
学习贾平凹06-05
写意贾平凹06-05
贾平凹:相思10-23
贾平凹:缘分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