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老生》读后感

2023-12-18 贾平凹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平凹《老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 1

  贾平凹佳作颇丰,而且各有千秋。《老生》作为他的新作,以浓郁的陕南风情,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一万个读者眼里有一万个《老生》。在笔者看来,贾平凹洋洋洒洒地讲述陕南农村一百多年的民间故事,看起来纷纷杂杂,其实无非是在阐述生与死的哲理。

  《老生》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处于“生死两界”的唱丧人。一个人能像庄子那样,在死者面前歌之舞之,他肯定是像庄子那样看透了生死。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砥砺,经历了人间的众多悲欢离合,唱丧人才能淡然于生死,不追随世风的变幻,不理会众生的毁誉,甚至不追求强加于生命之上的尊严、成功、财富、意义等各种主观评判。也许正是因为他不怕死,所以他才能得到永生;正是因为他不恋生,所以他才能长久不死。生死就是过一座桥,来自大自然的人终归要回归大自然。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难以跳出。那些写于生与死之上的重于泰山抑或轻于鸿毛、惊天动地抑或贱如蝼蚁,如此等等,在生与死的铁律面前都显得那么虚无缥缈。唐朝诗人李白面对生与死的哲理,发出了“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的感喟。捧读《老生》,生与死的哲理自然流淌,让人更加珍爱生命,也更加藐视死亡。

  《老生》对《山海经》的解读,正是在大视野里俯瞰万物的生与死。一山一川,一草一木,千奇百怪,林林总总。但是,此物之生与他物之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如草木不生之山,必然是蕴藏宝物之地。这是五行相克之理也,大抵是“金克木”吧。尽管世间的万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又不是永远存在的,但比之“石中火”、“隙中驹”般短暂的人生,还是相当漫长的甚至是永恒的。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规律,是任何人难以逆转的。

  《老生》中描写的人物,生命或长或短,或贵或贱,但都有着自身的传奇。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无涯的人流,他们在人事更替中铸就了历史。生与死是人生的两大环节,这两大环节把无涯的人流紧紧地箍在一起,让人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经度上,与山川草木形成的空间纬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历史的天空。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其实,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儿,单论哪个也都是勉为其难。想绕过死来阐述生的道理,孔老夫子想得倒美,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与之相反,贾平凹的《老生》既说生又说死,把生与死的哲理阐述得风生水起,叫人不得不服。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 2

  故事读完,让我想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讲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有成功有失败,有热闹也有悲伤,都深刻地印着时代的色彩,都诚实地讲着过去的曾经。然而作者的后记我却一直没有看,我知道后记这东西得心静了才能去看,怀着尊敬和敬畏,怀着感情和期待,放慢了节奏,逐字阅读,这是作者的心呀,一定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碰触。这回,夜深人静,心也足够真诚,于是才阅读了这篇精彩后记。

  果然,书中人物“离奇”的经历正是历史的缩影,是作者六十年来走过的路,是连他自己也在疑惑的路。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内容好像都是清白温暖、文质彬彬的,没有蛮不讲理,更没有丑恶荒唐,以至于形成的惯性思维只会认可、只会崇拜,谁也无法接受一个时代英雄的身上存在着投机取巧,存在着好吃懒做,这与印象不符呀,可是,究竟哪些才是荣光满面,哪些又是龌龊罪过?历史上的事,后人还是不要去评价了。

  初读贾平凹的《老生》这本书非常晦涩,完全不知所云,更不知古老的《山海经》和这个诙谐的时代故事到底有何关联,好在越读越豁然开朗。作者是通过一个叫“老生”的长寿者在讲这个民族的进化故事,由“闹红”到“游击队”再到“土改”“公社”“致富”,书中的人物来了又去了,就像太阳东升总会西落。我以为老生会一直活在这个越来越瞬息万变的世上,用他饱经沧桑的双眼继续打量着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然而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让这位“唱阴歌”的老者随着他的歌声去了,没有不死去的人,没有不死去的时代。

  或许书中讲述的时代因太真实了反而难以被接受,但人不都是这样吗?过上了好日子就忘了以前的穷光景,发了财就不愿再被人提起当年偷鸡摸狗的事,时代也是。哪天我们能真正面对真实了,那我们才会生活在真实当中。

  特别欣赏作者在后记结尾的那个比喻,土地上泼了粪,风过了臭气就没了,粪却变成了营养,为庄稼提供了成长的力量,真实的故事也是,虽然丑陋、虽然野蛮,希望对这个民族的成长提供营养和支持。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 3

  最近我阅读了贾平凹先生的《老生》这本书,这本书凝聚着贾平凹的思想、智慧,讲述了混沌、琐细中饱含社会历史感悟和人生命运。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感想。

  《老生》中,作家将陕南故乡倒流河地区四个村庄的故事毫无伪饰地娓娓道来,它是以唱师为叙述人来回忆往事的。由“闹红”到“游击队”再到“土改”“公社”“致富”,书中的人物来了又去了,就像太阳东升总会西落。我以为老生会一直活在这个越来越瞬息万变的世上,用他饱经沧桑的双眼继续打量着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然而故事的结尾作者却让这位“唱阴歌”的老者随着他的'歌声去了,没有不死去的人,没有不死去的时代。

  闹革命的故事,老黑、李得胜、匡三等人的革命行为与遭际,不乏草根色彩(民间性),多带荒诞感及残忍的性质,人物以“斗争”的名义行撕裂、人整人之实,不给马生、老皮、刘学仁之流以行其私的正当空间;土改中,地主的被分产,贫农的获益,基层土改工作的“捣糨糊”,以及“--”中的基层政权与乡村乱象。改革、发展以改变权力本质的“政绩”文化,少些“形象工程”,让老余这样的人不能以一个个“规划”之名行折腾之实,毁山、毁水,最终造成自毁。作者慢慢述说中国近百年来的国情、世情、民情。书中人的秉性是好光景过上了就容易忘却以前的穷日子,发了财便不再提当年的偷鸡摸狗,但百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就是如此的出身和履历,我们已经在苦味的土壤上长成了苦菜。

  而如当代社会中有多少政治家良好的初衷被从私欲出发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政绩”文化所危害、断送,却很少去注意百姓大众的意愿和实际感受。而要去反对“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关键是既要雷厉风行干好当下,又要舍得时间、舍得面子、忍得住寂寞,多干打基础、利长远之事。也就是,我们要沉下来,而不是漂浮在空中。也就是要想维护国家民族的稳定和发展,要想实现伟大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更需要沉下来,实下来,成为一个健康稳定的因素,为祖国人民贡献出一份平凡的力量。

  特别欣赏作者在后记结尾的那个比喻,土地上泼了粪,风过了臭气就没了,粪却变成了营养,为庄稼提供了成长的力量,真实的故事也是,虽然丑陋、虽然野蛮,希望对这个民族的成长提供营养和支持。而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过去为鉴,从过去的岁月中寻找阻碍个人正常发展的教训,去挖掘、去继承、去发扬让我们成长的力量,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 4

  老生长谈的过往?在远方,那青山秀水旁,晕红的往事,还存留着四季的渴望。含笑着,合拢肩头假装逞强。若老去,泪水淹滞了一地的慌张,是否会重拾勇气,触摸旧时的模样?然后,背转身,轻轻的擦去最后一抹斜阳。梦里,是不可及的远方,风声陨落处,已然是一片浑荒。记忆的潮汐,搁浅了目光,以及怀中,那文章的香。

  《老生》喜欢将浮躁的心情演变成文字,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村庄的四个故事,不同命运,但是又相互感激、相互仇恨,跨越百余年的乡村史,为读者展开一幅现代中国发展图景,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对中国古代典籍的领悟,总能寻找到可以让心安静的东西,这或许就是自己内心竭力渴慕的一份富饶。给人以无限的感喟和沉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人生、家庭、故乡、国家的无限热爱,拒绝谎言、道德中立和涂脂抹粉,真实客观地表现出生存状态,全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迁,主人翁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与磨难,是一部很好的乡土题材作品,其实这个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忍,正是无数像老生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老生》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坚强地活着。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绝望和希望,在我们的`命运里比比皆是,正如没有绝对的苦难,也没有永久的幸福。他们,只不过是形单影只的生活里的陪伴,只不过是我们和我们自己的命运之间友情的象征。而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我们相互感激,也相互仇恨。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沙尘,最后,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边,也许,这就是幸福与灿烂。

  《老生》最大的亮点是,让人细细地品味到其中潜藏着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敬畏,还渗透着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领悟和回归,它就在提醒着,我们经过的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

  正如古罗马著名学者塞涅卡所说的,“真正的伟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老生。

  • 相关推荐

【贾平凹《老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贾平凹谈新作《老生》05-13

贾平凹简介08-17

贾平凹《风雨》11-30

贾平凹的简介08-24

贾平凹的经典名言08-28

鬼才贾平凹05-27

贾平凹《云雀》12-07

评贾平凹《老生》:小说的历史观念问题03-10

贾平凹谈读书05-16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