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庭坚《幽兰赋》的艺术价值

2024-08-23 黄庭坚

  引言:黄庭坚书法结字峻拔奇险,纵逸飘荡,小编整理就来分析黄庭坚《幽兰赋》的艺术价值,欢迎大家阅读!

  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他进士及第后,便来到叶县任县尉,主管地方治安。《幽兰赋》正是他在叶县任职期间为皇帝书写的书法作品。清同治年问,知县欧阳霖为了纪念黄庭坚,索来《幽兰赋》勒石而立。现此碑藏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叶县县衙内。

  《幽兰赋》石刻全碑十二通,是黄庭坚晚年大字石刻行书作品的得意之作,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为大字行书,大小错落,大字逾尺,小字盈寸;避让得当,错落有致;整体和谐,极富韵致;苍劲有力,飘洒俊逸。实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下面我将从笔法、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艺术价值。

  一、笔法

  黄庭坚书法用笔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其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此碑作为黄庭坚的大字作品用笔酣畅奔放,提按顿挫分明,犹如荡桨之沉着痛快,收放自如。其沉雄的笔力,曲铁般的线条,纵横浑脱,如“百”的横画、“阴”的捺画,皆有起伏,一波三折。正因为他这种独特的笔法,决定了其奇崛生涩的书法个性。此碑行笔快速,出锋爽利迅疾。如“处”“之”“艾”等字的捺笔在重按后提笔出锋,如利刃一般。另外“光”“风”等字在横笔末端的抛钩,先重压后奋力上挑,其钩极为锐利。关于用笔,他曾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所谓的“眼”,正是那夸张的提按顿挫,凝重涩劲的线条。此帖虽反复地跳荡腾挪、提按顿挫,笔锋却一直在画之中央。从具体笔划来讲,他的长横常逆锋入笔,一波三折以曲求平,如逆水行舟涩行运笔,手腕轻重动荡一笔出之,贵在自然。竖画,其实是长竖在一字中往往起着支撑作用,要写得挺劲有力,但仍有曲折之势,过直而无力、起笔向上回锋取逆势,然后行笔直下,中实而有变化,末了出锋有力,笔断后意仍顺惯性送出,在字外做收锋动作。撇划,落笔直下,行笔运至中途迅笔而出,以屈势取其峻险。捺笔,回锋直笔向右下铺豪,过三分之二处略停顿,调整笔毫提锋徐徐而出,将力送到尽头,不可轻飘草率而为之。

  尽管黄书总体上是奇崛宕逸,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清雅爽利、意态万千的艺术魅力。对于用笔,他认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只有这样才能有“落笔奇伟,丰劲多力”的艺术效果。

  二、结体

  黄庭坚书法结字峻拔奇险,纵逸飘荡。此碑字形瘦长挺劲,尽展纵势,有顶天立地之概,如“什”“峰”“华”“月”等字皆高耸而立,颇富高格之气,不入流俗。黄庭坚虽以瘦长作为其字形的主调,但“不”“也”“上”“今”等字则不刻意变形,而是保留其宽扁的原型,丰富了字形的变化。其结字受苏轼的影响,以欹侧取势,字形多向右上倾斜。如“及”“夫”“况”“来”等字长笔尽展,画虽尽而意无穷。其结体中宫收紧,内紧外松,撇捺开张,如摇双橹。唐人创九宫说,所谓“中宫”,即为字心。更确切地说,任何一字,不管它的疏密斜正,必有其精神挽结的地方,讲字的长短虚实发布停匀于中宫旁的八宫,使其头目手足安置得所。如“将”“峰”“来”等字所有笔画都是气抱或者形接于圆心,使中宫收敛处更显得雄强茂美,表现出骨力道劲的气魄。此碑最大的特点是醒目的长笔,笔前摇曳而来,笔后潇洒而去,似欲不还,如“来”“入”“达”“什”等字突出主笔、纵横恣肆、四缘发散、纵伸横逸、气魄宏大、展左舒右,张弛笔势而能依旧用笔圆正,线条清劲委婉而筋脉舒展,其韵味十足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结字的方法突破了唐以来传统,创造了惊俗的“辐射体”。长笔写法多参以篆意,先向左回入中肚取势,以涩笔逆行作一波三折运动,以老取妍,道劲两全,但贵在自然,做作便俗。

  另外,其结字主次分明,

  《艺概》论道:“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锋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而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黄书于主次处理堪称老手,如“岂”“中”等字其主笔突出精彩,又如“主”独厚底横,用笔动作幅度大而形全神完,上两横为余笔,较通常更短,上留下放,意在陪衬烘托。此碑不仅每个字外形各异,别具匠心,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左顾右盼,俯仰生情。其字与字之间以相应的歪斜之形作配合,如“今”字左低右高向左下倾斜,而“入”字则左高右低向右下倾斜与“今”自成互盼之势,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视觉审美,似那乱石铺街,寓乱于整。

  三、章法

  黄庭坚在章法上的处理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具有特殊的魅力。黄庭坚《幽兰赋》全篇12通。章法因字法自然生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行距稍宽,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甚至互相穿插,在整体章法上浑然一体。其章法富有创造性,他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如“梦”字上半部插入“入”字底部;“日”字上部插入“夫”字下部境内:“都”字撇笔斜插到“取”字右下部;“坡”字捺笔插到“来”字左上部。再如“为”和“华”“坡”和“荒”“时”和“占”“岁”等紧密相连的字组成了字组,域两字一组,或三字一组,使章法中出现了变化。这种处理,不但使行气更为贯通,也增加了疏密的对比,呈现爽朗自然的气象,于不用意处见其匠心独运,具有特殊的魅力。

  由此可见,此作节奏感强,在跌宕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中,线条的轻重缓急以及疏密的处理得潇洒多姿。点画形态上更显神奇,画长点短,遍观全篇,其结构或长或短、或左或右、或开或合、或疏或密、或顿挫起伏、或静若微波,使作品的整体章法处理得轻松随意,而又具有理性,让人叹服!

  总之,笔者认为《幽兰赋》作品是黄庭坚发展与成熟时期最具代表的大字碑刻作品之一,是山谷老人成功走向书法风格史和创作史的重要作品之一。而正因为此,他才因其个性鲜明的笔法,奇崛劲险的结字,富有创造的章法,行成了其长枪大戟、绵劲迟涩、追求意境的书风。并以高格的学养、刚正的品格、高雅的诗文、独特的书法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宋代书法尚意的开拓者。

  拓展阅读: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

  • 相关推荐

【浅析黄庭坚《幽兰赋》的艺术价值】相关文章:

黄庭坚墨竹赋碑08-22

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10-03

幽兰·流水·梦·离骚诗歌08-24

苏轼黄庭坚08-26

宋代黄庭坚05-28

黄庭坚题跋08-21

黄庭坚清明07-27

黄庭坚生平08-16

牧童黄庭坚09-20

黄庭坚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