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

2020-10-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是怎样的呢?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呢?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1、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2、师:自古重离别,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们来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多读几次,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2.指名初读课文,师生合作读。

  3、自学诗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1、理解“西辞”。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2、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那是烟花爆竹,这里是指“花太多,太繁茂了。”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花太多,太繁茂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播放课件)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生读

  师:烟花三月的美景,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四、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一)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1、师:故人,老朋友走了,谁都会感到不舍。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孤帆 碧空

  长江

  3、“孤帆”也就是——(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板书:目光送 )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看到的只有这——;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看到的只有那——,他的心都跟着——(板书:心相随 )

  6、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7、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来读

  (二)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1、师: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却仍然久久地伫立着,伫立着,谁能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再也没有人与我……再也没有人……再也……)

  师: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在看,后来一直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补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后的第二年写的'《江下行》。

  4、指名读全诗

  5、齐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师: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吟诵到,男生读——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对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感人啊!让我们再用情地读读诗歌吧!(配乐朗诵)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六、拓展,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1、自古多情伤离别,送别时刻以诗相赠,寄以深深的情意,让我们走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折杨柳》(留与“柳”谐音“)

  2、每首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3、积累:背诵抄写

  4、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碧空 长江

  孤帆

  目光送,心相随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相关文章:

古诗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1-27

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1-05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7-2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07-22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7-21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6-27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06-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欣赏12-23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10-31

改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改写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