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024-01-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 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 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 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 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 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 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 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6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大地早已脱去厚厚的白衣,换上了薄薄的春穿,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李白和孟浩然相约来到黄鹤楼,酒桌前,两人静静地坐着,谁都没有说话。李白拿起酒壶给自己和孟浩然斟酒。他缓缓举起酒杯,对着孟浩然做了一个“请”的动作,眼眶微红地说道:“孟兄,此次黄鹤楼之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孟浩然也端起酒杯,不争气的泪水已夺眶而出,他声音有些哽咽,“是啊!贤弟,此次一番别离,不知再过多少岁月才能再见了。“说罢,他们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时,船夫上来说道:”客官,时辰不早了,趁着天还亮,赶快起程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怎么伤心,始终也是要分开的'。“船夫说完,孟浩然才缓缓起身向停在江边的小船走去。孟浩然上了船,此时岸上的李白已是泣不成声了,他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对着孟浩然说:”孟兄,保重!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的。“”贤弟,你也保重,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孟浩然摆了摆手,船开了。

  李白目送着那条小船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长江的不停地翻滚着,潮湿的风带着凉意轻拂着李白的面颊,一抹孤独的背影在江边伫立,许久,许久……

  孟兄啊,想从前,我们春天喝酒吟诗,夏天赏花观景,秋日泛舟江上,冬日踏雪而行。而如今这已然都是回忆了。李白轻叹了一声,缓缓离去,为了排解心中的离愁别绪,提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

  如今已是阳春三月,花儿竞相开放,小草探出脑袋,一棵棵挺立的大树苍翠无比,生机勃勃,蜿蜒的河流上也有许多过往的船只,一切甚是美好。

  这天,李白与孟浩然正在黄鹤楼饮酒作诗,好不快活。“太白兄,来一碗!”孟浩然举起酒杯,李白立刻回应,举杯痛饮。这时,孟浩然神情暗淡地说:“太白兄,有件事我不得不与你说,如今,我便要离别于你了,哎——”李白内心无限感伤,双手颤抖起来,远处果然有一条船只正在向他们靠近,李白顿时没了饮酒时的笑容,他和孟浩然来到江边,准备给孟浩然送行。

  这时,李白两眼都湿润了,他握着孟浩然的手说:“希望我们以后还能相见!”“一定会的,我虽然去了扬州,但我们永远是最好的知己。”说着,便缓缓地走上船只,挥手告别,不舍地唱道:“古来何人无离别,请君莫为思我愁。”

  那一刻,李白真希望自己有双翅膀去追孟浩然。他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与孟浩然告别,在他眼中,即使阳春三月有许多的船只,可他仍觉得只有那一只孤单的小船在江中航行。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长江,他们的友谊也好比这染得鲜红的长江水一样悠长,李白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知己,不禁吟诵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桃花开了,大树长出新芽了,小草也探出头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可李白还在反复地吟诵着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

  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翻译·赏析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广陵:到广陵去。之,往,去。广陵,广陵郡,扬州的旧名,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诗人孟浩然。

  西辞: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春天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繁华景象。

  下:沿江顺流而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尽头。

  天际:天边。

  【译文】

  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

  【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去,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有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孟浩然的身份证上,名字其实写的'是孟浩,可能觉得没气势,重起艺名的时候,就把孟浩然,当成了自己的字号,他出生在湖北襄阳,家里条件不错,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读书人,小康家庭。

  这一点对孟浩然的前半生,影响很大,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岁开始读书,课余学习剑法。

  读书,毕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学习之外,因为家里有钱,也喜欢偷偷溜出去旅游,19岁那年,写了一篇名气比较大的游记,叫《题鹿门山》。

  之后,进入大学,认识了个新朋友,叫张子容。

  张子容的家庭条件也不错,为了孩子的前途,不仅送进大学读书,还为他的仕途,铺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进入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考中了吗,中了,进士,去江苏武进,当了县尉。

  与宰相张嘉贞一样,管理治安,因为工作期间,把活搞砸了,被处分。

  不过,张子容没有张嘉贞严重,一个是官都没了,在家当了二十年的农民,张子容毕竟家里有点势力,大事化小,官还是官,只是地方从江苏,换到了浙江,在温州,还是县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职,四处碰壁,为了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专门去温州,找张子容玩了半年,中间写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这篇文章,可能温州人民还有点印象。

  李隆基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国家比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会上的主流,就是读书,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写上几篇好文章,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孟浩然和张子容,书都读的不错,文章写的也好,通过这些诗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亲,是个什么过程。

  从洛阳出来,孟浩然写了封信,告诉张子容,自己年底到温州,找他玩。

  张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着。

  估计当时也没有接机牌:孟老师,欢迎到温州旅游,全靠张子容描述的特征,一个个问:是孟大官人吗?

  等了小半个月,孟浩然到了温州,一边安排在酒店休息,一边就去找张子容:报告老爷,人给接到了。

  张子容得到报信后,骑着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顿,喝了接风酒,两人就浩浩荡荡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来玩,而且又是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几天,玩玩温州附近的旅游景点,据说上面那首诗,就是当时写的。

  很快到了年底,马上就是春节,孟浩然就在张子容家,过了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忆这些年来,到处求官,却没人赏识,一下就伤心的哭了起来,这一哭,十年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第二天,发高烧,生病了。

  自从张子容712年进京之后,孟浩然就开始了旅游,一方面确实喜欢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认识些风云人物,希望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能够赏识自己,和皇帝说道说道,给个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时候,经过岳阳,就拜访了这里的大人物张说,就是那个策论第一的宰相,因为得罪了姚崇,被贬到这里,当了岳阳的刺史。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张说的仕途,也没好到哪里去,两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门旅游,身体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赏识,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开始频繁的参加酒会,终于认识了两位贵人,襄州刺史韩思复和襄阳令卢馔(读 zhuan)。

  两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诗,很喜欢,知道他希望做官,两人就联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孟浩然去京城,碰碰运气。

  结果待了三年,还是没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张子容说说话。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没考上。

  孟浩然诗写的好,名气也不小,为什么轮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张说刚从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来,不过依旧在京城,皇帝给他的职位是集贤殿学士,孟浩然就去拜访人家,看看有没有机会,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两人也是老相识,没有寒暄,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

  没想到,两人刚聊了一半,管家就来禀报,皇帝李隆基来了。

  唐玄宗亲自来看望老臣,张说又是高兴,又是激动,把孟浩然安排进卧室,就去见老板了。

  李隆基来到客厅,看到桌上有两杯茶,就问张说,家里是不是有客人,为什么不请出来,一起见见呢?

  皇帝是微服私访,既然遇到了,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张说把孟浩然带到皇帝身边后,简单介绍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万千,从713年,到728年,15年的时间,自己的各种努力,不就是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次,希望皇帝能赏识自己吗。

  张说是文学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欢诗词歌赋,正好孟浩然擅长这个,于是张说就请孟浩然,即兴写几首。

  无论科举考试,还是策论,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诗,更多的,是抒发情感。

  搞政治的,和写爱情小说的,似乎谈不到一块去,最后孟浩然有点自暴自弃,写了一首诗,叫《岁暮归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会喜欢我,连朋友也看不起我,我还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听,不高兴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说算的,文章写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员来评价,这和我是不是个好皇帝,有什么关系,怪我干嘛!

  个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没戏了。

  从京城回来,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诗、喝酒、找朋友,有见过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孟浩然从京城出来,遇到李白后,李白为他写的,两人在襄阳碰面,玩了几天,之后孟浩然进入四川。

  当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说自己已经看开了,不想做官了,其实那也是气话,公元734年,张九龄成为中书令时,孟浩然找过他,希望给个机会,再见皇帝一次,没结果。

  不过皇帝没见到,和张九龄的关系,倒是不错,后来张九龄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在荆州,做长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让他做个幕僚。

  48岁的孟浩然,对于做幕僚,真的没有想法,只待了几天,就辞职,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锐气,都消磨掉了,告别张九龄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梦,怕是没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场。

  生病了,不可怕,吃点药,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药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宁丞王昌龄,被贬到岭南,路过襄阳,找孟浩然聚聚,说说话,写写诗,喝喝酒。

  因为上一年的病,还没有好,喝酒又太猛,51岁的孟浩然,留着泪,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04-0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08-0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12-24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9-0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鉴赏11-18

改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6-0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的意思03-23

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04-07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