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红楼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红楼梦》有感1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欺负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露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
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阅读《红楼梦》有感2
嗨!同学们,这一学期我们又看了不少课外书呢!我看了让人捧腹大笑《笨狼的故事》,看了有趣的《会做生意的狐狸》,看了古典小说《红楼梦》,看了经典名著《水浒传》,看了岳飞的《说岳全传》,看了家喻户晓的《隋唐演义》,看了勇敢的《柯南》,还看了恐怖的《福尔摩斯断案》······其中,最最最令我欣赏的是古典小说《红楼梦》。
实话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笔下的一篇很深奥的小说。我一开始读也是读了四,五遍才读懂的。因为《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写的如此生动,就像一杯茗茶,需要细细地,慢慢的品尝咀嚼,回味无穷。红楼梦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表情,动作,语言,哪怕是一个笑,都在曹雪芹的笔下写的是那样的微妙微翘,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无论是谁读了都会爱不释手。
《红楼梦》既是一篇难读懂的`小说,也是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它不仅告诉了我们一些知识,道理和蕴含的哲理,它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大家眉开眼笑的表情,都不一样!黛玉笑成了一朵花;宝玉笑的满地打滚;宝钗脸上挂着微笑,两个小酒窝通红通红的;贾母大笑一场;惜春笑破了肚皮;迎春捂着嘴偷笑;探春一口饭喷出去好远;……又比如说众姐妹在吟诗作画,他们一边弹琴一边作诗,乐中玩,玩中学。之后,大家开始七嘴八舌起来。
其实《红楼梦》我从幼儿园到小学4年级都在读,虽然已经读懂了,但是不得不读,《红楼梦》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一本好的文学作品。
阅读《红楼梦》有感3
自古皆有多情者,他们为爱情、亲情、友情,付出了一切,乃至于生命。也许是因为对悲惨爱情的情感,我拿起了这本深奥的《红楼梦》。
莎士比亚曾说:“太完美的爱情,伤心又伤身。”可在读了红楼梦后,我不禁想,太悲惨的爱情,又何止伤身又伤心。
美人林黛玉,为情而亡。
其所爱之人贾宝玉,嘴中还在吟唱“我所居兮,清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佛教云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
爱别离苦,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所以说爱别离苦是人生的'一大苦,度过了,万世归尘。
没度过,必成心魔。
贾宝玉,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在贾母等人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终因双方思想不同,且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了。
林黛玉,宝玉成亲日,病逝萧湘馆。
爱情是盲目的,没有看清,也不可触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爱得并不惊天动地,却爱得痛彻心扉。
从《红楼梦》我了解到,也许人生中你的最爱不可以和你厮守,可是只要你心中有她,她心中有你,一切便可。孤独时唱唱张杰的《这就是爱》“可能回忆掉进了大海,可能有些往事回不来,可能岁月会偷走等待爱,很久,也许,会分开”这也许是最好的解释。
想念时,你可以站上屋顶,大喊:“这就是爱,这就是爱。”
或许正如林黛玉《葬花吟》中的一句“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完《红楼梦》我曾作诗一首“朝夕之间荣也过,只留满地遍情仇。双玉之情犹可见,只是
人死万事空。”
“笑”痴情——“笑”痴情······
阅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阅读《红楼梦》有感5
张爱玲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周汝昌也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红楼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研读了一下《红楼梦》,才理解了为什么有那多人钟情于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学”。
就思想内容来说,《红楼梦》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艺术技巧上也有同样的很高的造诣,前几天在网上看过有法国人这样的评论说,《红楼梦》的作者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曾经对《红楼梦》的认识仅限于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爱情,也曾为过他们的爱情而叹息,可惜。现在重读一遍,就像品尝浓郁的茶一样,觉得爱情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不能缺少的元素罢了
《红楼梦》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并且以贾府家事利益和宝玉的一生为主题,通过对这个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的讲述,揭露并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并暗示着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
《红楼梦》第一章就讲了一个神话,在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到最后石头变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宝玉,我们不知道,只觉得充满着神话的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颇引人入胜。
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核心的一部分,分别写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个奇女子。每个女子都有不一样的命运,她们统统被放在了“薄命司”。与此对应,在歌曲的最后,宝玉又形象的对其总结,像欠泪的泪已尽的黛玉,富贵的金银散尽的宝钗,欲知命短问前生的'元春,分离聚合皆前定的探春,还有为官的家业凋零的湘云,无情的分明报应的妙玉,欠命的命已还的迎春,看破的遁入空门的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的凤姐,有恩的死里逃生的巧姐,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李纨,冤冤相报岂非轻的可卿。所谓红颜薄命,也就如此了吧。
开头曲《枉凝眉》中这样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曹雪芹运用了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法,诠释了这样一部笑着含泪的悲剧,
鲁迅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阅读《红楼梦》有感6
这两天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文化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家族由兴旺到腐 败的历程,今天 我想谈谈林黛玉。在书中,林黛玉是个柔弱的女子,它从小体弱多病,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走似的,林黛玉从小爱哭,父亲去世她哭,动物死去她哭,甚至树木凋零她也哭。最终,受不住贾府的封建传统,贾宝玉嫁给薛宝钗,上吊自杀,书中的林黛玉是可怜,值得我们去同情。但是,如果她能坚强些,勇敢些,在贾府时去外面闯出一片新天地,那样或许她可以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域。
我最近认识了一位名人,叫史铁生,他全身下半身全部瘫痪,在他最风华正茂时,他残疾了,他或许没有像林黛玉一样,有那样惨痛的遭遇。但是,他一定比林黛玉痛苦。史铁生有想过自暴自弃吗?他有上吊自杀吗?他在心中压抑自己的痛苦,将他们转化成动力,史铁生不需要别人同情他的双腿,他要做的就是坚强、勇敢,最终他成功了,在轮椅上书写出了一片天地。
在社会中,我们要和那些乞丐一样吗?只是靠别人的同情来搏得卑微的食物!只是因为自己身体残疾,便可搏得别人的怜悯吗?那那些身残志坚的.人是怎么活下来了,什么霍金、海伦凯勒,他们怎么成功的?
我们虽然没有残疾,但是我们在学习上更不要像乞丐一样,靠别人的同情来生活,要学会坚强,用实际行动去探索人生的奥秘。
阅读《红楼梦》有感7
[案例背景]学了小说《香菱学诗》,同学们对一位精华灵秀,乐学以至梦中作诗成功的香菱十分佩服,又被林黛玉循循善诱,耐心教诗的态度而感动。突然一女生问:“老师,林黛玉为什么有着出色的才华?我喜欢林黛玉,您能给我提供一些有关林黛玉的素材吗?”我一听,十分高兴,表明这个女生也与小说中的林黛玉有点共鸣了。能否借助学习《香菱学诗》的热劲,让学生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欣赏名著,进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而写文学形象呢?我欣然答应了这个女生的要求,并着手做了一下以下准备。
[案例描述](设计一)推荐名著《红楼梦》→引导学生阅读部分章节→欣赏精彩片断→指点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等读书方法→安排朗诵会,制作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我按照以上的步骤,在班内作了安排,可烦恼又来了,一是学生反映手头名著太少,无法在班内推广,二是名著内容太长,至于读哪部分章节,学生十分迷惘,更是无从下手。回想起来,可能是做老师的备课不细,安排不周所至。我翻阅了《红楼梦》部分章节和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发现课外阅读材料《黛玉看戏》,让学生感知多才的林黛玉,又让学生从网卡查阅有关林黛玉的信息,最后我将《林黛玉焚稿断肠魂》的章节,印成讲义,人手一份,让学生勾画、圈点、浏览、精读,感知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并制作了读书卡片,为写文章做准备。
[案例反思]我看到学生整理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林黛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并以此让他们了解人性的善与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长久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示灯,光靠几点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设计二)放《枉凝眉》歌,让学生在网上看电视散文,听大漠晨钟朗读的《梦见林妹妹》,在图文并茂中欣赏了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在多次的看阅中整理笔记,让学生写对林黛玉的.感受,写成读后感,题目是“梦见林妹妹,走近林妹妹,又话林妹妹,”让学生写读后感。利用活动时间开一次朗诵会,由学生主持,表情朗读学生佳作,并读《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第6期《天上掉下了个路文萃,吓倒了大观园林妹妹》,学会超时空写作的方法,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习作片断]①学生董雪萍:走近林妹妹,我对她渐渐多了一份了解,她似一块清澈碧澈的通灵宝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只会使这块玉增添一丝忧郁,妩媚的美,泪水只会冲刷原本不属于玉的瑕疵,让玉本身的光芒在世人面前展露无遗。她悲惨的身世让人心酸,她出色的才华和顽强的性格让人叹服。
②学生刘长美:那一夜,聆听窗外的秋雨,辗转反侧,不知何时,泪水已沾湿了头下的枕巾,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在红楼上徘徊着正在梦中与你相约的我。……我梦见你在桃花飘香的日子,正掩面而泣,你的泪水打湿了一地残红,也打湿了风雨中最易凋零的爱情。你那张泪脸浮在我的心间,你那双温柔的手搭在我的身上。
③学生周玲: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泓死水,而是一汪一直向前的流动的水。
④学生张在英:我认为林妹妹与贾宝玉从相识到相知,再到初恋,就是一种无形的“缘”,上天既已让他们标点符号、相恋,是封建主义的网扼杀了那本不应凋零的爱情,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成为后人的感动。
[设计用意]将名著带入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课内外结合,在阅读精彩章节的过程中,学会了圈点、勾画、精读、摘录等方法,扩大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图文并茂,声情辉映的直观演示,加深了对文学形象的认识,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运用电视散文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其实借鉴也是一种模仿,对新的艺术形象的感悟,也是一种创造,这也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标准》提出的阅读名著的要求,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来自学生的心声]:
A、“学语文,读名著,简直是一种精神享受,我多么盼望天天能享受到精神食粮啊!”
B、“我,不知怎的,成了林黛玉,我有一种非想出来,不写有点憋的感觉。”
C、“看了电视散文,优美的语言,感人的情节,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
D、“我发现我的作文,有点“文学味”了,写“文学味”的作文,原来是这样写出来的,直是‘为有源头流水来’。”
E、“我多想乘坐时空快车,来到中国的18世纪,和林黛玉走得更近一点,做个知心朋友。
[教师小结]看着学生的作品,听着学生的诉说,作为第一线上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读名著,体验名著中的艺术形象,学会写艺术作品,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阅读《红楼梦》有感8
红楼梦读到尾声时,便会使人看尽大观园中的人情冷暖。
贾母,在我刚刚阅读《红楼梦》时我认为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宝玉的宠爱,对黛玉的热情,让我感到大观园并不是冰冷的,它是温暖的,因为贾母。但随着之后的阅读,直至黛玉死后我看到了贾母的冷漠与无情,一位慈母的形象在我心中破灭了,我对于大观园的幻想也逐渐消失。
王熙凤,她无疑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引人瞩目的',相信她也是世界文学最成功、最精彩的文学典型之一。她英俊俏丽这一点相信在第三回中已经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聪明伶俐大观园中上上下下都需要她来打理,她杀伐决断,谈笑风生体现了作者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倾向。她在大观园中的累累恶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贪婪,阴险凶残,生活糜烂的卑劣品质。她的性格是多样的也是统一的,善恶兼具。
晴雯的性格与黛玉有些许相似。她们都心高气傲,真诚直率,眼光敏锐,口齿锋利。但不同的是晴雯只是一个奴婢,她没有黛玉的多愁善感她比黛玉更来得开朗,刚强和泼辣,敢说敢笑敢怒敢骂,不像黛玉那样娇贵高雅,我甚至觉得与晴雯相比较黛玉显得有些许懦弱。晴雯做不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诗词但她却可以拖着生病的身体勇补雀金裘。
大观园中有纯洁,勇敢的女孩子也有冷漠虚伪的妇人。每每读一遍红楼梦每每会有新的感悟,红学是有趣深奥而又令人悲伤的。趣在于看宝玉与大观园中的女子相处,悲在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与封建礼教残害了多少纯洁无辜的少女。
阅读《红楼梦》有感9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每次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会黯然。她,无论离别仇,无论四季更,都会潸然泪下。她,就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间“还泪”。她每每与姐妹们吟诗,又总是艺压群芳,不论是海棠社的诗情,秋窗风雨夕的凄凉,还是葬花吟的悲戚,都体现出她那娟雅的诗人气韵。她孤独无依,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亲人让她依靠,也没有一个知己听她倾诉,只有贾宝玉让她芳心暗动,可他不属于她。于是,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半夜不曾入梦来”。
似因黛玉的'死,带走了府中的福气。宁荣府从金银满箱至陋室空堂,真好似“呼拉拉大厦将倾,灯惨惨黄昏近”,宁府中人本来尽坐华堂,到头却他人皆谤。有人因嫌乌纱小,不料枷锁扛身上;有人妄思不劳而获,终被送进铁窗下。红楼厦倾,大观园男女自然无法把控命运。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宝玉偏念木石前盟,可怜端庄女,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叹金闺花枊,一载去悠悠。惜春聪慧伶俐,却也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一生被无数风情好围绕,但他独对黛玉有淡淡情愫,虽娶了宝钗,但他的心是属于黛玉的。他的入空门,也印证了当年他的诺言:“你死,我就做和尚去”。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独烛前痴叹。才觉清泪落满容,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一曲红楼呵,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阅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阅读红楼梦心得09-19
红楼梦的阅读体会06-17
红楼梦阅读心得09-13
红楼梦阅读心得03-14
红楼梦的阅读心得05-29
《红楼梦》阅读体会08-29
《红楼梦》阅读答案11-07
红楼梦阅读感悟05-23
《红楼梦》阅读心得07-07
红楼梦阅读笔记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