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领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愈《感二鸟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二鸟赋(并序)
韩愈
贞元①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②。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鸲鹆③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④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⑤、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⑥。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⑦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⑧。余生命之湮厄⑨,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⑩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11},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12}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13}。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14},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15}。
注释
①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②东归:指东归故乡河阳(今河南孟州)。③鸲鹆(qúyù渠玉):俗称八哥。乌鸦与八哥一般为黑色,其中八哥翅膀稍有白点,纯白者被视为珍异祥瑞之物。④行己:立身行事。⑤荐书:指应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⑥鹜(wù务):驰。隆景:烈日。⑦进退:指二鸟之进幸与自己之退黜。⑧逞:夸耀。⑨湮厄(è饿):阻塞艰困。⑩策名:指科试及第。{11}殷之高宗:即商王武丁。{12}两求:指求天与神。或说,指荐举与就试。{12}速累:招致忧患。{14}求配于古人:跟传说一类古贤人相配。{15}斯类:指同二鸟一般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阴:水的北面。
B.不职干戈耒耒吕职:主管。
C.且明夫遭时者遭时:遇到好时机。
D.出国门而东骛骛:奔驰。
解析:A项,阴:水的南面。
答案:A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在文中能直接起到讽刺统治者作用的一组是()
①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②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③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④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⑤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③④⑤D.①③④
解析:①陈述的是行人的神态,④描述的是作者离开长安时的沉重心情。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经历、原委以及此时此际的心境,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
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罗名花异鸟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僚到处掠夺此种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国君的宠幸。
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
D.“庶无羡于斯类”这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像鸟那样“蒙恩入幸”,被人当作玩物。
解析:C项,文中是“吾将既行而后思”,表明作者是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的为什么离开长安这个问题。
答案:C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行有笼白乌、白瞿鸟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
(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
答案:(1)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瞿鸟鹆(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
(2)上天既然生下了我韩愈,当然也就寄希望于我,要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
参考译文
贞元十一年五月初五,我离开京师东行回归故里。五月初七,出了潼关,栖息逗留在黄河南岸。当时因为刚刚离开京都长安不久,心中有生不逢时的慨叹。那天看到路上行人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鸜鹆(八哥)西行去长安的,在路上喊叫着说:“某地方的某某长官,派遣使者把祥鸟进贡给天子,大家闪开!”当时东西往来的行人,听到后全都慌忙躲路让使者过去,不敢正眼看他一眼。于是我心中暗自悲叹,我幸而生长在太平年代,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家业,不识兵器,不必攻击拒守;不辨农具,不用耕种收割,只是读书作文,从七岁开始到今天,已历二十二年。自己的行为不敢有违背儒家道德的地方,平时闲居,想想前古当今的事情,其中一些大的事端也都都能铭记于心。在礼部选拔人才时,自己与几十人一起应试博学宏词科,但榜上无名,只好和朝廷的下级官吏一样,期盼天子光明的照拂。而这种鸟,只是凭着它与众不同的羽毛,既没有道德,又没有智谋;既不能承担利国利民的政治顾问,更不能辅助皇帝教化百姓,却能被擢拔举荐给皇帝,荣耀如此。所以我做赋来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同时借以表明遇到好时机,虽然只有一点点善行也能显达起来;遇不到好时机,即使积累众多的善行也会为世所不容。
辞赋内容是:我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回到故里呢!我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在长安不能够养活自己,姑且因为故乡有食物就先回去吧。我出了国都的城门向东奔驰,顶着炎炎的烈日;不时地一边回头张望一边落泪,怀念那西逝的长安之路。过了潼关坐下来休息,看着奔涌凶猛的黄河之水,不禁感慨无知无识的两只鸟,正要蒙受皇恩来到皇上身边被宠幸;只是人被疏离、鸟却被亲近的厚薄不同的待遇,增加了我心中耿耿不平的愤慨;那两只鸟有什么好的思想,紧紧靠外在的羽毛才如此得逞。我的生命如此艰难,竟然比不上两只鸟;东西南北奔走不停四处觅食,连续十年不能安定下来生活;我天天吃得饱的日子都能数的过来,更何况在荐书上荣耀地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时俗陋见所喜好的才被称为“贤明”,他们哪有不说我不愚顽的呢。从前殷商的高宗武丁在睡梦中得到了良相傅说,朝中每个左右谁能超得过傅说,实在是君臣二人心神相通;在时运还未来的时候,或许君臣两方都互相寻求也不能找到彼此;即使挨家挨户去找去说,也只能会招灾惹祸添麻烦。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就希望我能在人世间有一番作为;为什么不像古人一样,却独独怅恨于自己没有官位。得到了官位却没有才能施展,那是鬼神在戏弄他们;幸好我年轻未晚,或许不应该羡慕那些像那两只鸟一样的人。
赏析
此文为韩愈所作,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激愤不平的心情。
作此文时,韩愈已经29岁,快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然而韩愈的科举之路很是艰辛,至今依旧一事无成。
公元786年(贞元二年),韩愈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公元792年(贞元八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
所以在从京师回家乡的路上,韩愈有感作了这篇文章。二鸟徒因外表奇异而收到欣赏,而自己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虽然篇目中满是不遇时的牢骚,但在文章最后作者写下了对自己的劝勉“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虽不如“天生我材必有用”般豁达豪放,却更显得厚重深邃。
感二鸟赋
韩愈〔唐代〕
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
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识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
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鹜,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过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厄,曾二鸟之不如?汩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昔殷之高宗,得良弼于宵寐;孰左右者为之先?信天同而神比。及时运之未来,或两求而莫致。虽家到而户说,只以招尤而速累。
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贞元十一年五月初二,我韩愈往东回故乡。初七,我从潼关出来,在黄河南面休息待渡。当时刚刚离开长安,有生不逢时的感叹。我看到路上有用笼子装着白色的乌鸦和白色的鸜鹆往西走的人,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喊着:“某地某官派使者进献给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把路让开,没有人敢正面看他。
我由此而私下为自己觉得悲哀:有幸生在天下太平的时候,继承了先人的遗产,没用过兵器和农具,不知道征战固守和耕耘收获的辛苦,读经书、写文章,从七岁到现在,一共已经二十二年了。我的行为不敢违背道义,家居读书的时候,想着古往今来的事情,也只记住其中一两件最重要的。我到吏部去参加选拔考试,和很多人一起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却无法名列举荐的文书之上,不能与小官吏同上朝堂,得以瞻仰皇上的光明。现在这两只鸟,只因为羽毛不一般,而不是有道德有智谋、可以让人征求意见、帮助朝廷教育统治百姓的人,却反而得到提拔推荐,荣耀如此。所以我作这篇赋来为自己悲悼,并且阐明:那些有时运的人,即使只有小小的长处也一定能成为达官显贵,而没有时运的人,就算有一连串的优点也没有地方容纳。这篇赋是:
我回到哪儿去呀!我将在行动以后再思考。如果的确不足以让自己生活下去,哪里有饭吃我就到哪里去。出了京城的门就往东飞快地走,顶着白天强烈的阳光,我时不时流着泪回头看,感叹西边离开长安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走过潼关,我坐下来休息,看见黄河的流水澎湃奔流;感触于那两只鸟无知却正蒙受皇上的恩宠,想到自己被斥退和两只鸟被宠爱完全不同的境遇,心里更加烦闷不安,它们的内在有什么美好的地方?只不过是靠外表美丽而自鸣得意。我一生的命运艰难阻塞,连这两只鸟都比不上;我四处漂泊,连续十年没有安定的住所;屈辱地吃饱饭的时候都寥寥可数,更何况被荣耀地列名于推荐文书之上呢?现在的时俗就喜欢贤人,哪里有人说我这个人不笨呢?当年殷高宗在晚上睡梦中得到贤良的辅佐;在这个贤人的周围,哪里有什么人预先引荐他?他实在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同和帮助。在时运没有到来的时候,有时候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两方面的追求都达不到目的;即使是挨家挨户的去宣扬自己,也只能招来错误和麻烦。
大概上天生下我,也还是希望我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不跟与古人相匹比,而独独为自己得不到官位而惆帐呢?我想那些得到了官职却无法胜任的人,是鬼神的戏弄;幸好我的年纪还没到暮年的地步,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
注释
赋:古代文体的一种,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以写景叙事,抒情说理。
贞元十一年:795年。贞元,唐德宗年号。
五月戊辰: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二。
东归:往东回故乡。
癸(guǐ)酉:贞元十一农历五月初七。
潼(tóng)关:在今陕西华阴县。
息:指停留河边待渡。河之阴:黄河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去:离开。
见行:《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行见”。行,道路。鸜鹆(qú yù):一作“鸲鹆”,鸟名,即八哥。乌和鸲鹆都是全身黑色的鸟,因此把羽毛纯白的乌和鸲鹆作为祥瑞之物献给皇帝。据《旧唐书·德宗纪》记载“(贞元十一年)六月,河阳献白乌。”西:向西。
号(háo):叫喊。
某土之守某官:语出《礼记》,意为太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一人所有,某地的长官是代替皇帝管理、守护这块土地的。
使使者:前一个“使”是动词,指派遣,后一个“使”是名词。使者,即差人。
东西行者:向东或向西走的人。
莫敢正目:不敢正面看进贡鸟的人。莫敢,不敢;正目,正面看。
因:于是。窃:私下里。
先人:祖先,包括父亲。遗业:遗留的产业。
识:一作“职”。干戈:兵器。耒耜(lěi sì):翻土用的农具。勤:苦。
行己:自己的行为。有愧:这里指违背。道:道义。
闲居:独居,指家居读书。故:事情。
仅:无几,差不多。志:同“识”,指铭记。
举:提拔。有司:指官府。
百十:或作“百千”,误,因为贞元九年应博学宏辞科的只有人。偕进退:《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偕进偕退”。偕,偕同,一起;进退,指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考试。
曾:竟。不得名荐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作“不得名于荐书”,不能名列于推荐做官的文书之中。名,列名;荐书,推荐做官的文书。
齿于下士:与卑职小吏相并列。齿,并列;下士,低职官吏。
承顾问:辅佐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赞:辅佐。教化:教导感化。
蒙:受到。采擢(zhuó):引进提拔。
光耀如此: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注:此下诸本有“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一句。按:观后云“庶无羡于斯类”,则此句乃妄人谬赘也。篇末注载欧阳文忠读李习之《幽怀赋》一段。公自云:“庶无羡于斯类”。欧阳子岂读之未终耶?
悼:悲伤。
遭时:即遇时。
达:显达。
累善:积累善行。容:纳用。
既行而后思:事已做过,再来思考。此与“三思而后行”恰好相反,是作者的激愤之词。
诚:实在。自存:自我生存。
苟:如果。其:指我。
国门:国都的门。东鹜(wù):东驰,指快速东归。鹜,驰,快走。
触:顶着。隆景:指日光强烈。隆,程度深;景,同“影”。
西路:西出长安之路。羌(qiāng):发语词,无义。永:长。
坐息:休息。
黄流:黄河。
方:刚刚。入幸:进入皇宫得到皇帝的宠幸。幸,到皇帝的宠幸。
进:二鸟之进幸。退:自己之退黜。殊异:不同。
怀之耿耿:耿耿于怀。耿耿,忧虑不安的样子。
中心:心中。何嘉:有什么值得称许的地方。
外饰:鸟的羽毛。逞:夸耀。
湮厄(yān è):阻塞艰困。湮,塞;阨,同“厄”,阻隔,险阻。
曾:岂。
汩(gǔ)东西与南北:四方奔走求食。汩,水流的样子,比喻人的奔走。
恒:通“亘”,持久。不居:不得安居。
有数:指次数少。
荣名:朱熹作“策名”,这样与“荐书”重复,且如姚范:“言饱食不可数得,况于与荐书之荣名乎?”故拟作“荣”为宜。
时所好(hào):时世所喜爱的。时,时俗。
庸有:岂有,哪有。庸,哪里。
殷之高宗:殷高宗武丁。
良弼(bì):此指傅说。弼,辅佐。宵寐(mèi):夜晚睡觉。相传武丁夜梦得名叫傅说的圣人,于是描绘其形貌,到处访求。后来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找到他,便任用他为相。
孰左右者为之先:本自《汉书·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非为我先。”左右,皇帝身边的大臣或亲近的人。为之先:预先引荐。
信:实在。天同:上天的赞同。神比:神灵的帮助。比,辅佐。
两求:指得到帝皇赏识和左右关说。莫致:不能得达。致,达到。
家到而户说:挨家挨户地宣传。
尤:过失,过错。速累:招致忧患。速,招致;累,麻烦。
期:希望。下地:与上句“上天"对应,即人间。
盍(hé):何不。求配于古人:跟传说一类古贤人相匹比。配,匹比;古人,指上文的傅说。
独:何独。怊怅(chāo chàng):悲伤失意的样子。怊,悲愤。无位:无官位。
惟得之:指官位。惟,句首语气词。之,代词,指官位。不能:指无才力,不能追配古人。
戏:戏弄。
未暮:未到暮年。
庶:庶几,连词,表示在上述的情况之下才能避免某种后果或实现某种希望。斯类:这一类人,指二鸟一一类窃据职位而无实用的人。▲
参考资料:完善
1、徐荣强编.唐宋八大家文选 珍藏版.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39-40
2、韩愈等著,夏华等编译.唐宋八大家集 图文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年:66-69
3、张清华主编.韩愈诗文评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11-15
4、洪祖斌,尹江选注.韩愈.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年:26-28
5、《国家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40-43
创作背景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家到长安求取功名,满怀信心地想通过进士科考试的途径取得政治地位。从贞元二年到贞元七年(791年),韩愈参加了三次进士科考试,都失败了,生活也陷入困顿之中。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终于考中了进士。按照唐代的规定,礼部录取的进士,要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官。贞元九年(793年),韩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辞科考试,结果失败了。他请求权贵们给予援引,结果也到处碰壁。贞元十一年(795年)正月到三月,韩愈曾接连三次上书宰相,陈述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窘况,请求宰相给予他致仕的机会,然而也毫无结果。这年五月,韩愈怀着悲愤失意的心情离开长安而东归故乡河阳,路上遇到地方官向皇上进献白乌和白鸜鹆。这使韩愈感到人不如鸟,于是他写了这篇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赏析
此赋正文前有序,序中用对比手法,写作者才高品正但不被人赏识录用,而两只无知禽鸟,“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却“反得蒙采擢荐进”,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荒恤国政的无知而可耻的行径。正文用感叹独白的形式来抒发作者心中对“惟进退之殊异”的不合理现象的耿耿怨气,哀叹自己命运坎坷到连两只鸟都不如。在艺术表现上,此赋少用典故,多用口语,句式趋向于散文化,使全赋曲曲折折,一唱三叹,通过人与鸟的鲜明对比,不仅写怀才不遇,还寄托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创事业的理想。
开篇作者便感慨而言“吾何归乎?”这是行路艰难、四顾茫然的沉重叹息。“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这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哪里能混得一碗饭吃就到哪里去。他“时返顾以流涕”,思索着不能“达于天子”的原因,吞嚼着十年奔走干谒的辛酸苦辣之味,就像河水破堤而出,像积薪一点即燃。韩愈目睹二鸟“蒙恩而入幸”的情景,内心受到强烈的刺激,所谓“增余怀之耿耿”于是不能不发为悲愤不平之鸣。他在赋辞中一气贯注而下,与序文互为补充,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以鸟之进与己之退相对比,感慨自己“曾二鸟之不如”。二鸟,只不过是天子的玩物,只不过以美丽的羽毛而得到了“采擢荐进”。相比之下,韩愈感叹自己“石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荣名于荐书。”十年来到处奔走干谒,没有安定的居处,甚至很少能吃上一顿饱饭,结果仍不能登名于推荐作官的书信之中。这段自悲自怜的话,诉说的是他在长安十年的实际生活状况。他干谒权贵的书信中,也总是不惜笔墨渲染,把自己说得可怜之极。这无非是请求“有力者”能哀其穷,以“一举手一投足之劳”挽救他于“穷饿之水火”。因而他在赋中诉其穷窘之境,也是委曲地诘问荐官:难道一位饱学之士反不如二鸟值得推荐吗?
其二,以二鸟喻“小善”而达者,并以这种人的“遭时”与自己的“不遭时”相对比。所谓“小善”者,也就是只有小技的人,他在《进学解》中曾以反语讥讽当时科举“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情况。这些“小善”者,就像二鸟徒有外表的羽毛之类,“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所以他们“得之而不能”,虽然得到官位却不能胜任。言外之意,韩愈自许为“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他在序中已夸耀自己“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他在《上宰相书》中,也总是以自己“所学皆圣人之书”来“求知于天下”。可是他却“累善无所容焉”,得不到赏识和任用。对于小善者“遭时”而累善者“不遭时”的原因,韩愈认为就在于荐官不能赏识贤人。他们宁肯“采擢荐进”无用的二鸟,却不肯救有才之士于水火泥涂,他们宁愿荐“小善”之人,却不能举“累善”之士。所以韩愈感叹:“时所好之谓贤,庸有谓余之非愚”。
其三,求配于古人,而不羡于“斯类”。经过两层“进退之殊异”的对比,作者渲泄了胸中的不遇时之感。至此,笔锋一转,另辟新意。这就是自信“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也即“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思。他举出殷高宗梦见傅说,后来果然得到傅说为良相的典故,说明一旦时机到来,不依靠什么人来吹嘘,全凭天神的意思,就可以来到皇帝的身边。而我现在所以“家到而户说”都不能“荣名于荐书”,只是因为“时运之未来”。所以作者最后以自矜自负的语气写道,我要求配于古人,不必因暂时无位而忧愁,“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我还年轻,不必羡慕那无知的二鸟和无能的“小善”者。
此赋序文以叙述为主,而正文以抒情为主,二者互为表里,通过作者“不遇时”的感慨,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玩物、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也体现了韩愈在求取功名时无以自存的可怜地位,以及为求得饱食和官位而到处干谒的可悲境遇。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相关推荐
【韩愈《感二鸟赋》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12-09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09-23
韩愈《春雪》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2-10
《唐才子传》的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04-15
韩愈《春雪》阅读答案及赏析08-05
《骆驼赋》阅读答案10-24
《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解析12-23
母亲阅读答案解析09-02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阅读答案及翻译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