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2024-10-21 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亭夏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这首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表现了诗人 的生活状态。

  参考答案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3)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分)悠闲自在(2分)

  二:

  (1)“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5分)

  (2)“水精帘动微风起”,明明是微风先吹起,作者为什么先说“水精帘动”?(6分)

  【参考答案】

  (1)“入”是映入之意,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池塘中的楼台的影子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2)烈日照耀之下的池水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到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了微风。

  参考译文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扩展: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诗题中的山亭,是山中别墅的一个亭子。诗人当时正在山亭上乘凉,见到山亭夏日的景致,有感而作此诗。

  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任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职。咸通七年(866年),高骈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全境,并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任内修筑大罗城,奠定了现代越南首都河内的基础。[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击退南诏对西川的入侵,并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被唐僖宗加授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兼江淮盐铁转运使。后因大将张璘阵亡而不敢出战,拥兵自保,导致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权和财权,仅加“侍中”虚衔和渤海郡王爵号。晚年嗜好装神弄鬼,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致使上下离心,终于在光启三年(887年)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新唐书》将其列入《叛臣列传》。

  高骈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其诗作“雅有奇藻”。[《全唐诗》编有其诗一卷。

  人物生平

  起家禁旅

  高骈为唐宪宗时期名将高崇文之孙。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父亲高承明也官至神策军虞候。

  高骈早年入右神策军,与同僚周宝过从甚密,待以兄长之礼。他年少时为人严谨,研习兵书;又喜好文学,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为神策军宦官所器重,后累官为右神策军都虞候。

  西讨南征

  唐宣宗大中初年,西北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在朱叔明麾下任灵州大都督府左司马。当时,诸将均未有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宣宗十分赞赏他,提拔为右神策军兵马使。

  唐懿宗咸通初年,吐蕃犯边,懿宗命高骈镇守秦州,即委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高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收复了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

  高骈镇守安南时所筑“天威径”遗址当时,安南都护李琢为人贪残,敛赋于民,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于是联结南诏,合势侵略安南,占领交州(治今越南河内)。唐廷被迫迁交州于海门镇(今中国广西合浦,一说越南海防),并屡次派兵征讨,均不能收复安南。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主持收复安南事宜。高骈抵挡前线后,集结岭南五管(指广、桂、容、邕、安南五府)兵力,一面招抚少数民族,诛杀叛军首领,“一战而蛮卒遁去”,至咸通七年(866年),收复安南都护府辖地。唐廷加其官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高骈为节度使。在征战期间,高骈考虑交州至广州间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往来不便,于是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沟通交、广间的物资运输。自此之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咸通九年(868年)八月,懿宗命令高骈入朝为右金吾卫大将军,高骈举荐从孙高浔代他镇守安南。在中央任职半年后,高骈被调任为检校工部尚书、郓州刺史、天平军(今山东东平北)节度观察等使(即天平军节度使)。在天平军任上,颇有治绩,官民称颂。

  镇守蜀中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驾崩,唐僖宗即位。九月,僖宗加授包括高骈在内的重要藩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其成为使相。

  乾符元年(874年),南诏进攻巂州,大举进犯西川,百姓都逃入成都躲避。僖宗于是在乾符二年(875年)授高骈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剑南西川节度使),自天平移镇西川。高骈行至剑州(今四川剑阁),顾虑到数十万百姓聚集成都,容易滋生疾疫,于是不顾属下反对,派使者大开成都诸门,放百姓出城复业,士卒也下城解甲,军民大悦。当时南诏正在围攻雅州(今四川雅安),听说高骈赴任,遣使求和,解去雅州之围。高骈至成都次日,命步骑五千人追击南诏军,在大渡河大破南诏,擒杀其酋长数十人。

  战后,高骈因功进官检校司徒。他在任上刑罚严酷,滥杀无辜,并压制蜀地悍兵“突将”,剥夺他们的职名、禀给,导致乾符二年(875年)四月突将哗变,高骈带来的天平军不能镇压,高骈乃佯装招抚,到六月就趁虚将数千“突将”及其家属屠杀殆尽。另一方面,他筑成都府罗城(大玄城),加强防御。为防止南诏再度入侵,高骈还在南诏入蜀的要道增修关隘城寨,各派数千兵力守卫,如:邛崃关(今四川汉源北)、大渡河、戎州马湖镇(今四川宜宾东)平夷军、沐源川(今四川沐川)诸城栅。此后,南诏同意和好,不敢再犯。几年内蜀地较为安定。

  大破黄巢

  乾符五年(878年),高骈徙任检校尚书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等使(荆南节度使)。适逢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唐廷认为高骈镇守天平军时“军民畏服”,而王仙芝的部属多为天平军人,于是任高骈为检校司空、润州刺史及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镇海军节度使),封燕国公。旋即加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

  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高骈遣将张璘、梁缵阻击,大破黄巢,降服其将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数十人,迫使黄巢军转由浙江南进广州。高骈建议派部将张璘率兵五千至郴州堵截,王重任率兵八千至循、潮二州堵截,自己亲率万人翻过大庾岭至广州追击黄巢,等黄巢逃走时,再让荆南节度使王铎率兵三万在梧、昭、桂、永堵截,但朝廷不许。

  乾符六年(879年)冬,僖宗进升高骈为检校司徒、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仍充都统、盐铁使,以镇压起义军和主管江淮财赋。高骈抵达扬州后,修葺城垒,招募士卒,有“土客之军七万”。他“传檄征天下兵”,一时声威大振。唐僖宗和宰相卢携对高骈深为倚信,接连进拜他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 相关推荐

【山亭夏日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夏日南亭怀辛大古诗赏析03-27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赏析优秀09-25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10-12

古诗:独坐敬亭山释义08-03

李白古诗《独坐敬亭山》01-25

《夏日绝句》李清照古诗赏析06-12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08-28

曾巩《道山亭记》赏析03-05

古诗词鉴赏:独坐敬亭山07-20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赏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