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2020-11-22 佛经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华严有三种。一是晋译,又称旧译,世称六十华严。后两种是唐译一是八十华严又称新译,内容最完备。再者是四十华严。又称普贤菩萨行愿品。三本华严经,各有特色。晋译本,文笔典雅,文风洒脱,可以说与当时中国的古文化——经学的影响密不可分。阅读之后不仅是一种对佛学的的享受,同时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去读它,是学佛者人生的一大憾事。

  历史上包括今天的文学爱好者,对六十华严都是十分推崇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佛教典籍,也是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一种佛经翻译文学。同时它也是中国佛教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八十华严对于研究华严经和华严宗而言,是比较理想的一种读本。当年华严宗三祖,其实就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建者法藏大师,一生之中讲过三十多遍华严经,不过都是六十华严的内容。对于八十华严在后来在他的主持下才有八十华严的出现。八十华严的出现,主要归功于法藏大师对中国佛学的巨大贡献。四十华严经主要是在武后武则天的直接支持下,而有了这一品的产生。普贤菩萨行愿品在佛学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之下,成为在中国民间信仰之中广为流传。与《金刚经》、《普门品》、《地藏经》等并列为在民间最为民众广为接收,广为散播的一种经典。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信仰之士以读诵、抄写、印刷、礼拜、讲授等各种形式,来认识和理解他的佛法内涵。

  古人有言:“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的富贵”。学佛者对华严的推崇,在佛教理论界把华严归纳为诸经之王与法华严相提并论。华严宗因此也称为教海。如近代的高僧弘一法师曾以“教在华严,行在般若,心归净土”而自居。

  因此在他的.书法作品之中,其中有许多条幅对联都是摘录于华严经上的名言警世。如早晚课诵上的“若人欲了知,一世一切佛,应观法尽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出自于华严经。如唯识宗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建立唯识宗的思想理念,也是出自于华严经中。又如明末的四大高僧,他们对于华严都有很深的研究。

  尤其是在今日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之中,人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繁衍,这与华严经上所言:“因陀罗网”的思想不谋而合。这就是从华严经上所说的从因陀罗网到因特网的华藏世界如出一辙。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世界之网与人生之网,构成了华严宗事事无碍,圆融无碍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人们今天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网络的平台,构建起来人生的大平台,佛法的大平台在人类生命的进程中,生生不息,生命不止。

  正慈于东方山狮子楼

  拓展:

  华严经问答

  问。三乘事理。普法事理云何别。答。三乘中事者心缘色碍等。理者平等真如。虽理事不同而相即相融不相妨碍。亦不相妨而事义非理义也。普法中事理者。理即事事即理。理中事事中理。即中中恣。虽事理不参而冥。无二随言全尽。全尽而全不尽。如理事事理亦尔。以心言一切法而无非心。以色言一切法而无非色。余一切人法教义等差别法门皆尔。所以者何。缘起陀罗尼无障碍法。随举一法尽摄一切。无碍自在故。一无一切无故。三乘即不尔。废理但事言一向不杂事。事中不自在故。一相教门随情安立不尽理故

  问。言尽不尽者。约一法者云何尔。答。其一法若一法是者岂尔。而一乘中一法。即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故。一法言者即一切尽。一法即一切法。是故一法言不可尽。虽不可尽而一言无残。虽无残而全不尽

  问。此言尽不尽。但言以是耶。有所尽不尽法耶。答。亦得云但言以是。言以外何有法乎。亦得有尽不尽法。尽不尽之言即当法故。法言能所不参。而冥无二相。随意得为也

  问。尽即不尽不尽即尽者。何义耶。答。随缘生智之义。谓以尽生智即须之尽。以不尽生智即须不尽。所以其法不在于尽不尽。即不在于自故随须即恣。何物不成乎。其犹虚空无自相。故一切中无妨。随至即是。谓尺中至即是尺。步中至即步。何物非虚空。是所以无障碍故。缘起之法亦尔。准可思也

  问。普法中何义事。何义理乎。答。且前方便约一色中。五尺义事。此无碍义理等。若正观中五尺义理。无碍义事。亦得。此反亦得。约事中碍义是心。缘义是色亦得。此反亦得。随须缘恣言。所以正观智于法得善巧方便。能见机益故

  问。若缘义色时中。缘义心坏耶。缘心义不坏缘义色是耶。答。坏亦得。不坏亦得。所以者何。缘心义不坏终不得缘色故坏。又心缘义坏亦即无缘色义。故亦得不坏。坏全不坏。不坏全坏。非坏不非坏。不非坏非坏。余一切亦尔。准思也

  问。若坏者即不坏义不成。若不坏者坏义不成。云何得言坏故不坏不坏故坏耶。答。汝坏言即闻坏不见不坏。坏亦言不坏即闻不坏。不得闻坏不坏故。自分别情无由息。入理无日。正闻人即不尔。若闻坏时即能解不坏。坏闻不坏时即能解坏不坏。由解坏不坏故得不坏。而不舍坏。由解不坏坏故得坏而无舍不坏。得坏而无舍不坏故非存坏。由得不坏而非舍坏故不存不坏。非舍非存故能入中道。既入中道无所不为。能随顺于无碍自在法。修诸行德。契会自原圣人发教意趣。益其尔为也。如色心一双法尔。余一切法界法门亦尔。准思用心也。又梦喻可解(云云)。又疏中释文前约八教互成。约三教辨三次第意何耶。答。大意者为显此经内一切教义等无不摄故。谓佛始第二七日道树中临大人说大法时。一切虚空法界一切微尘处。一切微尘处一切十世九世前后时中。一切五乘三乘一乘无量乘机中。顿应说一切法门。所临机众生各各随应闻解行证。如是一切教义等。十十法门顿同时显现中。大机人如是法。门见闻解行证。一处一切处中。一时一切时中。一根一切根。一行一切行。顿顿修行。乃至三界六道四生等因果法。皆无所残此经内在。为显此义故疏家先显八教互成三教逆顺次第法门也

  问。如是三乘一乘教等皆此经内在者。皆十佛说耶。三身佛说耶。答。亦得皆十佛说。十佛外无别三身故。三身者十佛用故。三乘即一乘故。此约一乘说。亦得随教宗。三乘教三身说。一乘教十佛说。见机不同故。一处一时如来善巧无所不应故

  三途众生所闻教三途佛说。人天所闻教人天佛说。小乘所闻教小乘佛说。三乘所闻教三乘佛说。一乘所闻教一乘佛说。各各能化所化相当不乖违故。然如是能化所化。能说所说随在不动自位。而全全摄无所残。可思也

  问。疏云。五种教体五教云何今当耶。答。初实音声等当小乘萨婆多等宗教。第二可似音声等初从成实宗至初教始。成实者破萨婆多因缘实法。以立假用教。而犹不明心似音等显现道理。故同小乘教。初教大乘中。因缘假有法识变似显现不离识。而但生灭妄识中明。非真唯识。第三不可以似似音等者。当初教终空以去所至熟教始。谓初教终一切法皆空故。熟教始一切法皆虚妄无可似故。第四唯识音等者。远者有初教位等正熟教终以去。一切法但一如来藏真识作故。第五真如音声者。熟教终以去极当圆教位。一切法皆如故

  问。余可尔。顿教中一切皆绝为宗。云何唯识及音声等乎。答。顿教三乘中极处故。终教中真识以默为极。现不无法故。又音等者凡此界佛教以声为体故。所作佛事默言皆得为音。不谓发音声故为音声。维摩以以默现不二法门。岂非教。既教亦得从方说为音声也。又三乘中以理即事事而无非理。既理即言默说皆理。理无二故默亦音声。余法亦尔。此义玄可思也

【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相关文章:

试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02-14

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06-21

《周易》和《华严经》对论11-29

印顺法师对《华严经》之成立的研究04-04

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宗趣的理解11-28

佛学中的经典禅语11-26

佛学的核心思想11-26

华严经的版本11-29

「华严经」的版本03-27

翻译与诠释:以《华严》数偈为例 华严念佛三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