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回顾复习是为细读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教学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一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进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
(说明:学习并借鉴了可儿老师《四季》一课说课稿的框架,在此表示感谢。)
《范仲淹》的故事2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我的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写了范仲淹家境贫寒但是依然努力学习,最终成了朝廷大臣。范仲淹为了求学只身去前往应天府书院。为了读书他每天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为了节省时间,他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他的这种品质令我感动。我掩卷沉思:范仲淹家境贫寒还刻苦学习,而我有优越的学习条件还不好好学习。
记得上星期六,妈妈让我写作业,我却说:“反正也星期了,等一下再写吧!”我一拖就是一天,到第二天我还是不想写,晚上临睡前我才想起来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呢!我写呀写,到半夜才写完。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真的`想了很多。我们现在还小,只要努力,一切都不晚,从今天起,我要用范仲淹的精神将激励着我,让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范仲淹》的故事3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不禁为范仲淹面对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对皇帝的驾临能够一睹芳容,能够坚守内心的平静继续读书;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够从小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志向,一步步实现梦想而激动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这一切荣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是面对无数诱惑的坚持和坚守,是能够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闲言碎语和不屑。
一岁就独自到寺院读书,这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遥想那时的你我,哪一个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两岁,别说是离家,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开父母的操劳,更别说粗茶淡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的读书。梦想不断地坚持并付诸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和努力的。应天府书院读书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享用的是划粥割齑,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日出闻鸡而读,落日与月相伴而卧,春华秋实,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不改其志。面对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绝金钱,而后是不敢尝试锦衣玉食。内心深处总能够绷紧警觉自省的`弦,不至于一两次的口腹之快,而改变长期粗茶淡饭的处境,以至于读书救国梦的破产。如果说这些都是好克服的,现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对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你能够禁住自己梦想的助推人,理想实现的总舵手的诱惑,总保持一颗警觉的内心,有一种理智的声音提醒自己,现在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付出努力,最终还是实力说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不屑一顾,可以平静面对未来的顶头上司的光顾,内心坚守当前的一切,把握自己当前应该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换做我会怎么样,也许不会那样的清高,偶尔品尝人生百味,但我不会迷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各种的滋味。但我也会像范仲淹那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前行,无论人生道路崎岖与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继续前行。
《范仲淹的故事》它就像一颗指路的北斗星,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马达催我奋进;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鲜明的路标,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假期间,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故事中的范仲淹令人难忘。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日子过得艰辛,他白天只好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后来,为了开阔眼界,他决定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见了许多名川大山,也看见了农民艰苦的生活。此后,范仲淹进了南都学舍。一个同学看见了范仲淹清苦的生活,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他父亲看重了范仲淹的人品,就叫儿子给他许多好吃的,范仲淹谢谢了他的同学,但是没有要那些好吃的。有一天,皇帝来到了南都,同学们都在外面看皇帝,只有范仲淹闭门看读,不闻不问。之后,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虽然范仲淹家庭贫困,但是范仲淹很有志向,始终没有忘记读书,最后成了一个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很有志气,一心读书,并且有这种向上的精神,和懂得克制自己的意志,我要学习他。
《范仲淹》的故事4
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继父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一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齑划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我的乐趣。
之后至应天府学院读书时,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留守的儿子将范仲淹天天吃粥和不出去观驾的情景,回家告诉了家父。家父让儿子带上官府厨师做的饭菜送给范仲淹。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去看范仲淹,发现他送的'饭菜一点没动,都发了霉。留守的儿子异常不悦地说:“我家大人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送来饭菜招待你,你竟然没有吃,难道是玷污了你,有过错吗?”范仲淹匆忙地表示歉意解释说:“家父大人和你的一片深情厚谊,让我十分感动。但我长久吃粥已经成了习惯,今突然吃了您的如此丰盛的美味佳肴,以后我怎样能再安于吃粥呢?”留守的儿子听罢,既感动,又惊讶:范仲淹所思所为,异乎寻常。
他读书的时候,白天晚上很用功。五年中,他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凉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一向提醒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故事5
在我学过的许多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每次语文早读课,我就先翻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和思考。
文章说了当时的.生活多么清苦,但范仲淹爷爷不怕艰辛 ,没日没夜地读书。你看:他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饭充饥;鸡叫便起攻读,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每天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而我们累了有父母靠靠;饿了宵夜;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晚上早早就睡觉去了。
范仲淹爷爷的好友给他银子,他不要;给他饭菜,他也不要。我们却把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花出去;好吃的东西轮不到别人品尝,一会儿就被我消灭的无影无踪了。
范仲淹爷爷当宰相后,提出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们连屁都没放一个,更别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也成为像范仲淹爷爷那样的人才!让别人也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颂我们。
《范仲淹》的故事6
《范仲淹的故事》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明确本文学习任务:一是认识“粥、搓、凌、佳、肴、岂、泱”7个字,会写“淹、岳、粥、凌、寝、佳、肴、岂、廷、泱”10个字;掌握 “废寝忘食、和衣而眠、千载难逢、毫不介意”等词语;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其次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特别是课文向我们讲的四个小故事,让学生能概括出小标题,了解故事的含义,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范仲淹刻苦学习的四个小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最想讲哪个小故事?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次细读品悟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文章中出现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和表示自己志向的'语句“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和抱负。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受到感染。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英名。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范仲淹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8年),出身名门望族,自小聪明过人,善于学习。他曾经担任过宰相,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政治舞台上闪耀的背后,也有着一段动人心弦的传说。
邹平市的范公路矗立着范仲淹的塑象和范曾的亲笔题字。据说范仲淹两岁随母改嫁来到邹平。继父朱文翰给他起名朱说,故算半个邹平人。
据传说,范仲淹小时候非常调皮捣蛋,经常逃课玩耍。父亲见状十分担忧,并决定采取一些手段来改变儿子。于是他找到一个老师,请他给范仲淹上了一堂特殊的课程——“格言课”。
这位老师每天给范仲淹讲述不同的寓言故事,并要求他从中领悟道理并总结成格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对待问题思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素养。范仲淹渐渐被这些故事所吸引,开始认真学习。
一天,老师给范仲淹讲述了一个关于“六合”(天、地、东方、西方、南方和北方)的寓言故事。他告诉范仲淹,人要像六合一样,才能全面发展和成长。从此以后,范仲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努力不懈地追求卓越。
在进入政界之前,范仲淹曾经历过多次失败和挫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丧志,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和改进自己。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正是凭借着这种奋斗精神和卓越才能,范仲淹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成为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在军事战略、财政制度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在政治上取得辉煌成就外,范仲淹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以其雄奇的气势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范仲淹逝世后,人们对他怀念之情如潮水般涌现。他被誉为“文武全才”,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不仅具备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还凭借其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文学才华成为传世之宝。
范仲淹通过格言课这个特殊方式培养出来,展示了教育对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在面临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地努力,并始终追求卓越。
正是因为有了像范仲淹这样优秀人物存在,中国历史上才有那么多辉煌壮丽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证明了只要勤奋努力、坚韧不拔,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和社会更美好的未来。
范仲淹的传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和勇气的光芒。他影响了几代人,并将其故事传承下去。愿我们能够从范仲淹身上汲取力量,在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追求卓越,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范仲淹》的故事8
这一周学习了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以后,受到很大的启发,特别是他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不但让我理解了内容,而且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给了我极大的教育。
范仲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通过艰苦奋斗、刻苦努力做了大官,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让人最感动的是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明了他的胸怀是多么宽宏,表现出对广大人民深厚感情的崇高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比较计较个人的.利益,凡事都先要自己先得到满足,没有达到目的往往就会不高兴,有时候还会闹情绪。在家里常因为吃东西与小妹妹计较,甚至为了一个荷包蛋的大与小都要发牌气;在学校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弄得面红耳赤;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顾同学的感受。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以后我要向范仲淹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多做对人们有益的事,在家要对妹妹多谦让,有什么时候好吃的东西尽量先让给她,有什么家务要争取多做;在学校更要有谦让精神,对同学要团结友爱,思想上要为班集体多做有益的事情,不能做损害班集体的事。要真正做到忧愁在别人前面,享受在人家后面。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好的品质,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好孩子!
《范仲淹》的故事9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范仲淹》的故事10
北宋时期,西夏王元昊经常侵犯宋朝边境进行挑衅。当时,名臣范仲淹担任延州经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给范仲淹送了一封信来,范仲淹打开一看,这封信是写给皇帝的,元昊让范仲淹把此信转交皇帝。此信写得极其傲慢无理,对皇帝及宋朝极尽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没宋朝皇帝的尊严。范仲淹看完此信后,二话不说,当着送信来使的面,把信烧了,然后命人将送信来使送出边境。但此事后来被范仲淹的政敌们知道了,他们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说“范仲淹只是边境地区的一个官员,竟然把敌国的外交信件烧毁而不上报,所以应该将范仲淹斩首。”皇帝得此奏报,也怪罪下来,派人调查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折子替自己辩解,范仲淹在折子里说:“元昊的那封信,对陛下极尽辱侮,污言秽语,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须立即发兵与其交战,这样才能捍卫陛下及大宋朝廷的尊严;如果不发兵,就等于向天下人承认了元昊对陛下的侮辱,陛下因此就会颜面尽失,被天下人耻笑。但依我朝现在的条件,尚无力发动战争。所以,我当着对方信使的.面把此信烧掉了,是在告诉元昊,也是在告诉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你的这封带有侮辱性质的信。所以,这只是边官范仲淹一个受到侮辱罢了。”皇帝听了范仲淹的解释,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表扬了他。
范仲淹在烧信的同时,把对方对皇帝及国家的侮辱也一同烧掉了。而且,甘愿自己把侮辱承担下来,既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也是一种令人仰望的担当精神。
《范仲淹》的故事11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一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必须要感激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忙。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他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当不成问题。
谁知,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供给帮忙。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经过他的关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能够再帮忙,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仅有经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日的成功吗?
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直到最终,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故事12
自幼孤贫勤学苦读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琥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家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e),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一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我的乐趣。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听罢方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范仲淹为什么要投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能够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很多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
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充,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景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此刻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最终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他经过科举考试,在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事奉。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方恢复了原先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的故事13
史学家说,此人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望亭)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北宋与包拯同朝的名臣,官累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 “文正”。
政治家说,此人乃“庆历革新”的创导与实践者,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虽因保守派作梗未能成功,却成了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军事家说,1038年西夏李元昊的`叛乱,此人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助夏竦经略陕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时边区民众有歌唱为证:“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文学家说,此人了得: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岳阳楼记》一文出了“忧、乐”的千古佳句。另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连欧阳修都曾称其《渔家傲》乃 “穷塞外之词”。
都说得不错的。问问苏州人还晓得点啥?有人说了,那条叫“范庄前”的街,说明他在本地住过。还有景范中学,原来不是纪念他的祠堂吗?有人说了,天平山上,记得有一高义园,是后人崇仰他的风范而命名的。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是课本里早读了的。还有人说了,他可是景祐年间苏州的知州大人哪,创办了府学,至今还在文庙里的明伦堂里端坐着,除了他谁还有资格做孔子的西宾呢?(明伦堂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的西边)。
《范仲淹》的故事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范仲淹不仅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范仲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岳阳楼记》配乐朗诵,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又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借助配乐朗诵,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请看大屏幕: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自学的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 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1.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他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深受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理解“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文中指范仲淹刻苦读书,非常专心努力。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3.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1) [句子对比训练: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2)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4.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引导学生从 “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5.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语言的描写。
2.引导学生借助范仲淹的语言来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1.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2.师小结:范仲淹从政以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出示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山挺拔,江水浩荡,范仲淹先生的精神品质,像山一样高大挺拔,像水一样源源流长,流芳百世。这句话不仅仅是本文的结尾,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设计本环节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引导学习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借助重点词语的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领略、去感悟范仲淹读书的刻苦。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点词语“废寝忘食”、“和衣而眠”等的理解,进而深入感悟范仲淹的发愤苦读。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三、体会写法:
1.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品质。让我们再一次聚集于本文的重点语句,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法除了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感受到范仲淹的刻苦读书之外,在写作方法.......发现了什么?
2.师生交流,概括:(出示写法总结)
(1)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用典型的事例刻画人物的形象。
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从范仲淹刻苦读书的言行感受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品质,而且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一个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跃然纸上。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范仲淹》的故事15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历史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2-10
范仲淹的故事02-25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故事【精】06-24
【精】范仲淹的故事06-25
范仲淹的故事【热】06-25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05-29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11-15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11-17
《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