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

2024-10-05 范仲淹

范仲淹的故事1

  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范伸淹的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翌词,能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3)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德。

  (2)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3、关键:抓住文中描写范仲淹言行的关键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他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乖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3)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2、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

  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只得只煮米粥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可是范仲淹都(拒绝、粗茶淡饭)。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如: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并为之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读诗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苦读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的故事2

  最近,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使我受益无穷,他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成为我前进的.动能。

  课文讲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穷,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己全天下为已任的故事。

  而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课文中一个片段写了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但为了求学,范仲淹闭门不出,埋头苦读。那我呢?读书的时候,只要外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认为自己十分聪明、十分能干,不用读、不用学,也能考个好成绩。有一次,星期六早上,妈妈叫我把这段话背熟,她买菜回来,就检查我背书情况。我刚开始很认真地读啊读,不一会,听到楼下大吵大闹的,我还在读书,不去理睬,但是声音越来越响亮,人聚得越来越多……我再也忍不住了,扔下了书,跑出去看个究竟。一看,就把背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事情结束了,我回到家,妈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侍检查我的背书情况……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深受教育。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要向范仲淹那样刻苦学习,掌握现代文化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范仲淹的故事3

  范仲淹食粥文言文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翻译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字解

  1)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2)釜(fǔ):锅。

  3)画:划。

  4)齑(jī):腌菜或酱菜。

  5)啖:吃。

  6)留守:官职名称。

  7)同学:一起学习。

  8)置:放。

  9)既而:不久。

  10)悉:全,都。

  11)败:坏,腐烂。

  12)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3)闻:听说。

  14)遗(wèi):馈赠,赠送。

  15)何:为什么 。

  16) 盖:因为。

  17)安:安定。

  18)遽(jù):一下子,立刻。

  19)馔(zhuàn):菜肴

  20)后日:以后。

  21) 归:返回。

  22)清苦:清淡贫苦

  23)馈:赠送;赠与。

  24)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25)馈以佳肴: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佳肴。

  26)范置之,既而悉败矣:范仲淹(将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范仲淹的故事4

  学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课文里面讲述了范仲淹从小都十分刻苦学习,他还去著名的学院求学,为了进一步的深造。饿了就用稀粥充饱,冷了就用冷水洗脸,五年未解衣就寝。

  有一天范仲淹在吃饭的`时候,一位好友来看他,还给她送了些好菜,范仲淹就说不要没事,我吃这些西中就行了。想想自己,每天光想着吃点好吃的,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范仲淹这样,刻苦认真地去学习,认真对待每一天。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而且还要勤学苦干,还要能吃苦,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学生。

  学了《范仲淹的故事》这一课,我想了很多,我明白了——学习不是为爸爸妈妈学的,而是为自己学的。只有好好学习,长大考上了大学才是自己最好的出路。我觉得范仲淹身上的精神只要能学会一点,我就一定会越来越棒!

范仲淹的故事5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划粥苦读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两岁的时候父亲逝世,为了生活,母亲再嫁带他到了朱家。朱家没钱给范仲淹读书,范仲淹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常常读到深夜。有点儿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最让他觉得为难的就是每天的饭菜,不要说好吃的饭菜,就连吃饱也很不容易。因为当时是非常寒冷的冬天,于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冻住的时候,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咸菜来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学来探访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见范仲淹生活得那么艰苦,学习却那么用功,心里很受感动,回家告知了父亲,让父亲派人给范仲淹送去好饭好菜。

  过了些天,那位同学又去看望范仲淹,发现给范仲淹的饭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动,都快发霉了。于是,那位同学就责备道:“你不吃这些食物,难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说:“我当初吃粥已经吃习惯了,我怕吃了你的饭菜,吃不下这些稀粥了。”那位同学听了范仲淹的话,对范仲淹更加钦佩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从小立志,划粥而食,靠着这种精神,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儿子范纯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儿子,他把他取名叫做范纯仁,中国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国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过这个名字给孩子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儿子的名字叫纯仁,期许他的孩子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看这个「仁」字,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人,哪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

  范纯仁也确确实实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因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讲,我这里有五百斗的麦子,就叫范纯仁从京城帮父亲把它运回江苏老家。结果在中途当中,刚好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故友,他父亲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状况告诉了范纯仁。他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面,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然后还有女儿都还没有嫁出去,生活状况比较窘困。范纯仁听完了,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把这些钱就拿给他这位长辈。结果钱还不够。帮人要怎么样?送佛要送上西天,帮人要帮到底。所以,他当场把这个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结果范纯仁处理完之后,就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坐下来,他就开始跟父亲报告,报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亲的故友。就讲到他最后决定把五百斗麦子卖了去帮助他,然后他就说:但是钱还不够。范仲淹就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结果他儿子说:爸爸,我已经把它卖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长久不衰,范家纯是一颗仁厚之心,吃亏了吗?没吃亏,得了大福。

  我父亲给我取名字,也是给我期许,代表要把礼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礼貌像九颗太阳一样,要把它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不辜负父亲给我们取这个名字。

  所以,学问要长养的,就是这颗存心、这颗仁心、这颗恭敬心。为什么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从哪里变?从心!

范仲淹的故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ppt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ppt:两首诗词《江上渔者》《岳阳楼记》与范仲淹画像。

  (1)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词?(指名朗读)诗词的作者是谁呢?(指名介绍范仲淹)

  (2)范仲淹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有一句被后人传颂的最有名的诗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谁知道那句诗?

  课件出示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名读)谁能说说从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查找。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情?

  (二)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毫不介意 粗茶淡饭 废寝忘食 闭门不出 贫寒

  划粥割齑 于心不忍 千载难逢 和衣而眠 佳肴

  (出示ppt: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哪方面的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个小故事?给每个故事概括一个小标题。想好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写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从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小标题是什么?这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四个小故事: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2-5自然段,这四个故事都是写范仲淹刻苦读书的。)

  板书: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3、小组讨论:你认为本文可以分几部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总括;第2-5自然段:具体些范仲淹刻苦读书故事;第6、7自然段:写范仲淹伟大的政治抱负及做法。重点是第二部分。)

  四、品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摘抄本课成语及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识

  1、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

  2、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哪四个小故事?

  二、学习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

  1、轻声读第一个故事,想想: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画出让你感受深的句子,适当做些批注。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

  ppt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废寝忘食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用句式“ 了,就用 ”来说话。(课件出示)

  (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

  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板书:划粥割齑)

  2、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他的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

  3、交流汇报,相机点拨。

  (1)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4、小结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

  读文---画出感受深的句子,作批注----交流所得。

  (三)自学第三、第四个故事。

  1、提出要求:按照学习第一、二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个故事,先自己思考,再在组内交流,有不同建议的在全班交流时商讨。(学生学习,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 粗茶淡饭 )

  (2)ppt出示语言描写的句子“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将来再见也不晚。”此时此刻,你觉得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板书: 埋头苦读)

  (3)指导朗读重点句。

  (四)学习第三部分(6、7自然段)。

  过渡:范仲淹立下如此志向,他又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后人对他的评价又如何呢?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

  2、(ppt出示句子)理解并积累句子: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范仲淹的诗词。

  2、找找其他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一读。

  附板书:

  范仲淹的故事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只身求学:废寝忘食

  划粥割齑:闻鸡起舞

  拒绝佳肴:粗茶淡饭

  闭门不出 :埋头苦读

范仲淹的故事7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在任为官时,更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

  有一次,范仲淹奉旨去京东和江淮赈灾,同行的人员中有个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只见民不聊生,范仲淹马上调粮救急。可粮食刚到,竟然被偷了两担。范仲淹下令彻查,抓住了小偷。范仲淹正要责打偷盗之人,公堂外传来哭喊声。

  一老妇人上前不停地磕头,嘴里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可怜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老妇人哭得十分悲痛,富弼抬头,发现范仲淹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责打了几棍偷粮人便放了。

  后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不称职的官员都被罢免。有一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求范仲淹开恩。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

  富弼恰好在一旁,就对范仲淹说:“你这样罢免人家,惹得人家全家人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老妇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之前那人偷粮食是为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而我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只是他的家人感到悲伤,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吏留任,那这地方的百姓都要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于清正廉明的`范仲淹来说,他的眼泪不会轻易流出。范仲淹的眼泪,让后人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也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而他刚正不阿的秉性和宽容仁厚的胸怀,值得后人学习。

范仲淹的故事8

  宋代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冲破重重困难,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一个僧人的门舍中读书。

  因米贵,他吃不上饭,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结成块,他就用一条竹片将块状的粥划成两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没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点盐煮煮,生活很苦,书却读得很甜。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坏了。范仲淹急忙解释说: "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范仲淹的故事9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有很多。范仲淹家世不是很好,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生活艰苦。但他却乐观向上,刻苦读书。他年少时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时候,昼攻夜读,面对观望皇帝的众人,他没有随波逐流,只道:日后再见,也未必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在年少时就已目光长远。做官后的范仲淹不辞辛劳为民治堰,整治学风,深得百姓爱戴。

  范仲淹的故事中指出他官运鼎盛时期是他经晏殊推荐后任右司谏,上书言事无所畏惧,多次犯言直谏,被谗受贬,却至死不悔,可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后来李元昊称帝谋反,他平定叛乱,驻守边陲立功,国家却因边防开支过于庞大而元气大伤。他就认真总结提出改革,还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但改革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勾结在一起在皇帝面前说傅作义的坏话,致使范仲淹被贬为知州。被贬期间的范仲淹应滕子京邀约写下《岳阳楼记》。

  而范仲淹的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是他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公元1050年,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故事至此终了。他一生忧国忧民,值得后世的人们尊敬与学习。

范仲淹的故事10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范仲淹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

  课文写范仲淹刻苦求学,每天鸡鸣即起,每天只煮一锅粥。范仲淹十分珍惜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任何地方。与范仲淹比起来,我真是太不懂珍惜时间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在家里我不用煮饭也不用洗衣服,所以我就睡到中午太阳照屁股才起床。起床后吃完早点,妈妈叫我去放牛,可是我说:“不去,我懒得动。”然后妈妈骂了我一句就走了。

  妈妈走了以后我就去找小伙伴到田里嬉戏,还去河里捉鱼。快天黑了,我回到家里,奶奶已经把饭菜做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完又去看电视了。每到周末,我都是这样度过,每天什么正事也不干,虚度光阴。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每天都很早就起来了,干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整天这样虚度光阴,将来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范仲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得到了好回报。

  功夫绝不会负有心人,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范仲淹的故事11

  传说他在秋口的时候,一次,与几位朋友外出游玩。在路上,他们经过一座庙,看到寺庙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大家很奇怪,一打听,人们告诉说,这寺庙的神很灵,可以断吉凶祸福,也可以问前程未来。出于好奇,仲淹也走到神前求签问道:“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说:“不能。”又问“不能做宰相,能做良医吗?”神仍说:“不能。”范仲淹对神签的答复不免有些扫兴,不过他并不灰心,仍然刻苦读书,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做良相、良医是范仲淹从小就立下的志愿。他认为,做宰相权位高,可以造福天下,普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做良医,虽然无权造福天下,但可以给老百姓治病,帮助病人解除痛苦。照范仲淹自己的话就是“能及大小生民者,固为良相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朱文翰迁平江刺史 (宋代刺史乃虚衔,可不必到任)。同年,朱文翰解甲归田。仲淹的母亲谢氏是个贤良的女性,她看到家里生活日渐拮据,丈夫年老多病,收入微薄,要养活一家十几口人确实困难,就找仲淹商议,想让他学些商贾技艺,自谋生计,这样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能够多少挣几个钱贴补些家用。仲淹是个孝顺的孩子,他实在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便勉强答应了。后来,有人介绍他到县城一家店铺里去做学徒。在店铺里,范仲淹不怕苦,也不怕累,可就是看不惯这家商人的虚伪和奸诈,也干不了欺骗别人的事,一个多月后他便回家了,哭着请求母亲允许他继续求学。这事被继父朱文翰知道了。他觉得仲淹是个聪慧好学而志向远犬的孩子,经商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没有责备仲淹,而是对谢氏说:“不要为难孩子,硬要他去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家这么多孩子,就数他有出息,家里再难也要让他上学,”于是,仲淹又回到私塾读书了。应该说,朱文翰不但为人忠厚,而且生活俭朴,为政清廉,刚正不阿;作为继父,他丝毫没有对仲淹另眼相看,而是关爱倍之,所以对范仲淹的`影响很大,对范仲淹思想品质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后来,仲淹听说长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便萌发了进山拜师求学的愿望。第二年,他拜别了继父和母亲,经人介绍,来到了长白山醴泉寺。高僧见仲淹少有志向, 贫而笃学,愉快地收留了他。

  在醴泉寺僧舍,仲淹昼夜刻苦攻读,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学习。每天僧人早起做晨课的时候,他才合衣躺下休息一会。家里日子困难,能供给他的粮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锅米粥,等冷却凝结后划成四块,加些野菜盐末,早晚各吃两决。后来,高僧被他贫困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每顿饭送给他四个饼子。僧人给仲淹的饼子,他不肯一下子吃光,把省下的饼子放在几案上留给下顿吃,但后来发现饼子总是减少,心里很奇怪。一天夜里,他正在读书,忽然听到一种“窸窸窣窣”的声音,抬头一看,见一只老鼠偷偷地衔了一角饼子而去。出于好奇,他跟随老鼠来到殿前,见那老鼠钻进荆树东边的洞穴中去。仲淹刨土探穴,发现一窖黄灿灿的金于。他不为金子所动,仍照原样埋好。几天后的一个夜里,又见一只老鼠偷了他的饼子,钻进荆树西边的洞穴里去,结果,仲淹又发现了一窖白花花的银子,他仍照原样埋好,继续刻苦攻读。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任陕西四路统帅时,一次长白山醴泉寺遭逢大火,老僧苦于重修寺院无钱,忽然想到已经成为镇守西部边关的大元帅范仲淹,少年时曾在醴泉寺求学,于是前往求助。及至,仲淹对老僧热情接待,待若上宾,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且尽量抽出时间与老僧交谈,一块弈棋,一起用斋饭。老僧住了些日子,见范仲淹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俭朴。老僧虽然经常与仲淹谈心,也说了寺院遭火灾等近况,但是求助的话却实在难以启口。又住了几天,老僧便提出回寺,仲淹因边事繁忙,也没有强留。临行,仲淹取出一包茶叶相赠。

  老僧回到醴泉寺,看看到处是火灾后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无所获,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他拿起茶叶包看了又看,端详了好一阵子。想想自己又不喝茶,有什么用呢?于是顺手将茶包丢到弟子们刚修好的佛阁里。

  长山知县听说醴泉寺老僧晋见范公回寺,专程从县城前来看望。知县到来,忙坏了老僧,可寺内一贫如洗,拿什么来招待县太爷呢?踌躇间猛然想起了范仲淹给他的那包茶叶,于是连忙拿来泡茶。等到打开茶叶包一看,老僧呆住了,原来里面有范公的一封亲笔信,信上写道:

  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

  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

  众僧见信大喜,立即抡镐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黄金和一窖白银。他们很快修复了寺庙,余下的钱购买了300多亩庙田,僧人们自耕自足,安然修行。

  话再说回来。仲淹进山在醴泉寺求学的第一年,正遇上县里科举考试。高僧满有信心地让仲淹去应试。他去了,结果被举为学究。学究是宋朝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大约相当于后来的秀才。从此,仲淹在县里名声大振。但是心怀天下的范仲淹,对此并不满足,回寺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了。为了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在高僧的指点下,他利用学习之暇,外出拜师访友,求教学者名流,以增进知识,切磋学问,开拓视野。高僧还鼓励他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机会,到闻名全国的应天府书院去求学。

范仲淹的故事12

  这个学期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曾一人去山上寺院里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正是这样,后来他成为了宰相。范仲淹家境贫寒但他从来不抱怨,一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他每天苦读诗书,钻研学问。他还有着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我的家境比范仲淹好很多,但我并不像他那样热爱学习,也不像他那样有着远大的理想。

  在我的同学看来,我是一个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想想自己在家的.表现,就不由得脸发烫。老师天天叮嘱我们回家要安排时间读书,可是我晚上读书是罕见事。每次完成了书面作业就万事大吉。剩下的时间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妈妈总是对我说:“别玩了,作业完成了就去读书。”我回到房间,拿起玩具玩起来。奶奶见状,又赶紧说:“别玩了,快读书吧。”我不听,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课外书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的成绩总是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上不去。

  范仲淹因为自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而每天苦读诗书,最后实现了愿望成为了治国为民的宰相,而我却从没有地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也没认真地想过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被动的。如果我能想范仲淹一样,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前进,每天多读些书,多看看报,而不是在虚度光阴,那样我的成绩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也省却了父母的担心。何乐而不为呢?可以前我并不懂,也从没有去思考过。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不仅让我认识了范仲淹,而且还得到了新的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从小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学好本领,这样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范仲淹的故事13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本来,有喜有忧,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种平民百姓的“天下之乐”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忧自然也就远多于乐了。难怪他在短短的'《岳阳楼记》中就“忧”字连篇。

  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总会有忧愁,问题在于忧什么、为谁忧。范仲淹的“忧其民”、“忧其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忧国忧民。一个“忧”字,既不为“物喜”,亦非为“己悲”,而完全表达的是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多次上书朝廷,直陈己见。他写的《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执政书》是在他居母丧期间写的。旧时官员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但他为了“四海生灵长见太平”,还是“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仅此一事,便可见其“忧”之一斑。

  范仲淹的“忧”,归根到底是为普通百姓而忧。他在任兴化县令时,发动当地民夫建成数百里让“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誉称为“范公堤”。他位高权重时,则极力为百姓选好官。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为整顿吏治,决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选拔转运使,对不称职者皆行罢免。在审查名单时,范仲淹把那些庸碌无能的转运使的名字,毫不客气地一笔勾掉。与范仲淹一同审核名单的富弼见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劝道:“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义无反顾地坚持将庸碌无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里,“一家哭”与“一路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让少数不肯干事或干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们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屡遭罢黜,忧国忧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对此曾提出过疑问,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则然,苟尚未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录)我的信念是不变的,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罢免我一百次,也不后悔。他的信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故事14

  《范仲淹的故事》选自语文S版第十册第1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课文主要讲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几个故事,通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三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伸拓展:

  一是学习课文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师生商议的办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两个词语予以概括,这对我的教参与备课是个挑战,但为了更加详尽地表达故事的梗概,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积累适用的词汇,何乐而不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不同于教参的答案:只身苦学,拜师深造;划粥割齑,和衣而眠;谢绝佳肴,粗茶淡饭;闭门不出,攻读诗书。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二是树立大语文观念,充分利用对比引导学生谈谈范仲淹的故事给自己的启迪。

  范仲淹的几个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三是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学生并非读不好书,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是否到位。

  课文中为赞扬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后人引用了范先生给予别人称赞时的诗句“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扬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后人对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对范先生无限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学生在初读时,丝毫未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深刻意义,我指名朗读后效果依然平淡。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大意,终于在师生研讨中我们基本弄清了此句话的大意,先生的人品与风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长。我用一段话启迪学生:同学们,范仲淹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语言去评价赞扬别人,我们后人也只能用这一句先生的话来高度地赞扬范先生了!怎样朗读这句话才能表现出范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样才能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应当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句话。交流后学生再次齐读,果然效果明显,面对伟大的范仲淹我们岂能坐着朗读?全体齐立恭敬地再来一次朗读,气势更足了。最后我又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一遍,积累了这句赞扬范仲淹人品的诗。

范仲淹的故事15

  (一)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便病逝了,母亲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姓氏,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尽管朱家是长山的富户,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南部)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诵读不停。几年后,范仲淹长大了,他决定脱离朱家,自立门户。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衣物,带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阻拦,毅然辞别母亲,离开常山,徒步求学去了。

  之后,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在当时著名教育家、应天府书院奠基人戚同文门下学习。到这样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可以同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览,可以说学习条件非常好。

  入学后,范仲淹更加刻苦了。不久,他以朱姓名字考入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这时,他已经可以领取朝廷俸禄了。于是,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赡养。接着,他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政治治理工作。管理政事时,他清正廉明,敢于直谏,多次直接上书皇帝。他曾在给晏殊的回信中声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生之祸也在所不惜。”他有一句至理名言,被广为传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范仲淹教牧童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其实教育并不只存在学堂之中,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瞬间都会成为人们传道授教的机会。范仲淹在一次游览山水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好学的牧童,范仲淹借机给他们上了一课,牧童们也努力争取到了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游观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见东方已露出鱼肚色,便独自一人出门去了。顺着弯曲大路,一路观赏,山清水秀,绿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时,范仲淹见一群牧童围着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牧童一声不吭,不知在干些什么。他走上前去,只见这个扎着小辫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笔一划地 写着。仔细一看,原来这群牧童正在听小辫子讲课。鞭杆作笔,大地当纸,在地下写个“刁”字。写好以后,还十分神气地说:“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吗?这个字 念‘刀’,砍柴的刀……”,小辫子还没说完,就听身后有人说:“不对,你教错了。”小辫子一惊,转身一看,呆住了。

  原来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个穿着十分讲究,气魄非凡的官人。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声,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辫子的肩膀,和蔼地说:“你教错了。”

  小辫子见这官人满面慈祥,这才胆大了点,辩解说:“昨天在学堂门外,我见先生就是这么写得,先生说是‘刀’字。”

  范仲淹说道:“笔画你没看清,就是错了那么一点。”

  小辫子急问:“哪一点?”范仲淹走上前去,说:“我写给你们看。”边说边将小辫子的牛鞭拿过来,在地下写着,还一边解释道:“一个是一撇,一个是一提。”

  小辫子不服气地说:“这两个字不都像‘刀’字吗?”范仲淹继续耐心地解释说:“看来像,仔细看就不像,关键就在这一笔,一个上,一个下,朝上一提是‘刁’,朝下一撇是‘刀’字。”小辫子口里念着说:“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说:“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别看‘刀’、‘刁’二字相似,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厉害得多,弄不好,还要杀头的。”

  牧童们听了,十分惊奇:“这么厉害,还要杀头?”

  范仲淹说,不信,我说段故事给你们听听:

  过去山上有座破庙,庙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尼姑。这尼姑苦钻学问,长得又美,十分惹人喜爱。就是一点,不守清规戒律,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他遇到一 个很有学问的`穷秀才,马上就与他成了朋友。于是穷秀才就邀请尼姑到他家作客,两人非常要好。后来,这个尼姑就经常跑到穷秀才家去串门。日久天长,你来我 往,朝夕与共,情同手足。有时候谈出兴致来,竟忘了吃饭,睡觉,连五更天都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很快就被传出去,人们纷纷议论。不久,传到财主吕员外的耳朵 里,他以为这样的事情有伤风化,进县衙就把小尼姑和穷秀才告了。这一状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压倒大堂上审问,小尼姑好像没事一样,冷笑不语。这 下县太爷气极了,命人抬上刑具。正要施刑,小尼姑赶忙说:‘不必动刑,小人招供。’衙役立刻递过纸笔,只见小尼姑提笔写道:‘刀刁相像,瓜爪难分,戊戍胸 中一点,斋齐足下分明。’小尼姑写好之后放在地上。差役忙吧供词呈上。县太爷一看供词,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顿减,点头说:‘原来如此!’。便走下堂 来,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着禽兽扶起小尼姑,并向小尼姑施一大礼,送出衙门。”

  说道这里,范仲淹问牧童们:“你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啊?”

  牧童们都听迷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回事。

  范仲淹说:“县太爷是有学问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学问很深。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复大量,知道自己差点把案子断错了,只好向小尼姑赔礼,放回庙里。”

  牧童们齐问:“错在哪里呢?”

  范仲淹说:“小尼姑不是说:‘斋齐组下分明吗?足就是脚啊。”

  “脚?”牧童们还是不解。

  “对,就是脚。”范仲淹接着说:“原来这个尼姑是个大脚,本身却是男子。他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住进破庙,研读经书。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学问, 所以往来密切。这个县太爷十分爱才,问明情况之后,还常去向他们请教,从此,他们三人成为了好友。你们看相形字中仅一点点区别,就有这样大的不同,一定不 能写错,念错,一个人作学问就讲‘认真’二字。”

  小辫子听到这里,扑通朝范仲淹跪下,恳求他说:“先生,你就做我们的先生,教我们认字吧。”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异口同声地说:“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们认字吧。”

  范仲淹被这样勤奋好学的牧童们所感动,恨不得将满肚子的学问都教给他们,只是在此不能久住。正在犹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滕子京找他来了,范仲 淹把此事简要地向滕子京说了。滕子京一直就有创办学校,开启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欢这些好学的牧童们,便一口答应下来,兴办学堂。

  就这样,滕子京花钱在山上盖了座“范仲淹书堂”,牧童从此有了先生,也有了书堂,白天放牧,晚上识字。他们时时不忘范仲淹给他们讲的故事,认认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范仲淹的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9-13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05-27

(通用)范仲淹的故事07-21

《范仲淹》的故事(精华)05-30

范仲淹的故事[热]06-23

范仲淹苦学故事05-07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08-17

《范仲淹的故事》说课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