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1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
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 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他对天下寒士无限的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诗的形象性
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 往往能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在我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时,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矛盾,从而揭示其社会的本质。在《兵车行》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就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一句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
杜甫以诗为武器,抨击了黑暗的社会现实,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奏响了为人民大声呼吁的激昂号角,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
1、雄浑苍劲的意象表达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很广阔的,他通过多种多样的意象,表达出了他诗歌的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
当我读到杜甫的《成都府》这首诗时,就深深地被诗中描绘的各种意象所感染了。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将自己在路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中通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雄浑苍劲的意象,达到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渲染出了一种苍茫的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杜甫在《兵车行》 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即来的声势,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杜甫的诗歌往往通过朴实而悲壮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代惊心动魄的悲剧,读杜甫的诗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一个忧道不忧贫的沉重儒者的高尚情怀。
2、凝重的感情和博大的境界
《登高》这首诗感情凝重,境界博大,语言精炼,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中“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全诗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残的复杂感情。首句写登高所见山上的三种景物,风急暗点登高,因登高才觉风急。次句写登高所见江上的三种景物,然后又写山景。 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副具有立体感的三峡深秋图,现实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在《野望》中有这样两句“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句境界阔大,以辽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出色地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同时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
杜甫的.诗正是从苍劲、凝练上构成了自己语言的主要特色。他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1、准确有力的炼字
杜甫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这个“斜”字,就斜’之语。”杜甫在《旅夜书怀》里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的“垂”字和“涌”字也是很有锤炼之功的。这个“涌”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见江水的流动,可是从大江里的月影的涌动,可以感觉到江水的流动。
杜甫诗句炼字的精当,确实已到了惊人的地步。为了在色彩的组合上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意境,他常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如“绿垂风折笋,红锭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红稠屋角花,碧垂墙隅草”《雨过苏端》。他还善用动词和副词,描写水常用“动”,描写鸟常用“度”和“过”,如“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水会渡》。有意用较宽泛的动词,构成了浑融含蓄的意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用一个“臭”字就活现出来了。区区十个字,将统治阶级的罪恶彰显出来,作者的爱憎之情也已表露无遗。真可谓是高度凝练,简洁有力。
2、言简意丰的炼句
杜甫对自己作诗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力求达到“毫发无遗恨”的境地,经常是“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我读了《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这首诗时,感触就很深。
这是一首初夏景色的诗,首句“糁径杨花铺白毡”写出了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路上好像铺了一层白毡,这一句不仅概括力很强,而且还富有形象感。第二句“点溪荷叶叠青钱”仅用了七个字就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的生动传神,使这一句活了起来。
被人所称道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仅仅就是一个典型的诗例。仅用了十四个自就包含了九层可悲的意思。 同时语句又是极其凝练,言简意丰。这也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无不兼备,但是风格多样性与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又是统一在一起的。
通过读杜甫的诗歌,总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和收获,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是深刻的思想性和完善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并且形成了“诗史”的特色,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2
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时代的风云变化、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大融合、诗风的多样化、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杜甫的文学观等都是造成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唐代,尤其是盛唐,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时代,这种经济、社会下的`文学必定不是一潭死水,这也就从源头上决定了杜甫的诗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必定是立体的、丰满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也与杜甫诗歌风格多样化一脉相承。当然,诗人本人的性格、个人经历、社会政治的突变会左右、改变其诗风,使其诗歌呈现与他人迥异的特点,这就造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主流,这并不与其诗歌风格多样化矛盾。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其诗歌也是博大精深,多角度、立体得看待其诗歌,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诗人的性格特点等,我们也可以全面了解杜甫、杜诗。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3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诗圣’,“诗史”,“集大成”。
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沉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可以概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之处。除沉郁顿挫外,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4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5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6
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7
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 相关推荐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相关文章:
刘长卿诗歌的艺术风格04-12
杜甫的诗歌题目04-19
杜甫的诗歌合集08-08
杜甫诗歌风格11-08
杜甫诗歌意象03-24
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10-14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03-15
杜甫诗歌“诗史”性06-14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02-25
杜甫的诗歌创作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