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

2022-10-14 诗歌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体现出了浓厚的悲剧美学精神。

  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浓郁的悲剧精神。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的人生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并体现在他的诗歌中。杜甫诗歌以忧国、忧民、忧己的现实主义诗篇居多,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不幸,抒写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叶燮在《原诗》中曾说:“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念朋友……”。渗透于杜甫诗中的悲剧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杜甫将自己一生的愁苦融入到诗歌中,渗透着浓浓的悲剧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我们要探讨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必须了解杜甫的悲剧性人生。本文从杜甫的悲剧性人生入手,探讨杜诗中悲剧精神的体现。

  一、杜甫的悲剧性人生

  人生的悲剧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抒情主体的经历纠结在一起。杜甫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青年时有着积极地入世愿望,致力于追求功名,安史之乱后客居秦州、同谷,辗转飘零的经历、坎坷的命运、政治的失意使他承受太多的痛苦,形成了他的悲剧性人生。但造成诗人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理想与命运的冲突。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人生信条,他们常面临入世、出世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经历出世、入世,或者反复的入世、归隐等,他们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用出世的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杜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生都没有在出世、入世之间寻得平衡,并贫困交加一生,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1.政治理想的渐次幻灭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理想。成年后他把修身、齐家、治国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形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事情的发展远非杜甫所料,他两次参加科举都没有考中,此后一直寻找入仕的机会,到处求人援引,但都没有结果,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一个小官,可是上任没多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他的人生命运悲凉、仕途坎坷。儒家倡导的是积极入世,追求理想的人生和完善的人格,但现实社会的残酷造成大量有志之士的仕途坎坷,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冲突。面对不公的命运、悲惨的人生,如果以耿直的人格面对现实,必会与现实政治相悖,这就使得一些正直之士的仕途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色彩,建功立业的理想大都会成为泡影,最后在诗文中抒发感慨来自我安慰。

  2.遇合无期的悲惨命运

  杜甫为人正直、他的际遇与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相契合。他有着远大的志向,早期的作品就充满着自信,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有着强烈的自信,充满着乐观精神。他理想的终极目标是辅佐君王、安邦定国,伴随着对盛世的憧憬,他踏上了入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科场失意导致他报国无门,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杜甫长期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他越是追求理想,越是感到现实的巨大压力,由此产生的失意、悲怨、伤感等情感都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使之具有了悲剧精神。因此诗人觉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在求仕中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体会到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盛世憧憬的消失与理想的破灭,使诗人产生强烈的困惑,也使他的人生带有了悲剧色彩。杜甫一生致力于追求理想,但时运不济,这实在是一出悲剧。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坎坷,都没有磨灭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使得杜诗的悲剧精神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甫也曾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才能、胆识,指出当时大臣的尸位素餐,希望得到明君的任用。但皇帝的召试并非是真爱人才,而是为了粉饰天平,再加上奸臣当道,召试也就不了了之。杜甫多方奔走,到处找人援引,直到四十多岁才谋得了一个县尉的小职。安史之乱中,杜甫冒着生命危险才进入仕途。他一生不懈的追求功名,在逆境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中执着追求的性格特征。安史之乱后,他把对盛世的憧憬转变为对现实的抨击,忧心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这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凉的基调,蕴含着悲剧精神,如《壮游》中的“上感九庙焚,下忧万民疮。”

  二、杜诗中的悲剧精神

  1.时事诗与怀古诗的悲剧意蕴

  时事诗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展示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他以自我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创作了“三吏”、“三别”等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悲歌。杜甫深切关怀着满目苍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抒写时事表达自己的见解,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剧色彩。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诗中生死离别的场景,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气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咏怀五百字》)则揭示了当时巨大贫富差距,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与百姓命运的关注。“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不仅在时事诗中追求悲壮美,在晚年创作的诗篇中也张扬深沉的忧患意识,如“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春陵行》),“抱病排金门,衰容汽为敏”(《赠郑十八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在这些诗句中表达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现实的愤恨,他将对政治的忧患和生命的悲哀都渗透在诗篇中,其忧国忧民的意识超越了社会功利,使其诗歌蕴含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杜甫的怀古诗也有着浓郁的悲剧精神。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抒情言志,如他的《咏怀古迹五首》,通过历史环境的描写来隐喻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杜甫一生命运坎坷,常借助历史寄寓对现实及自身遭遇的感怀,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一生常自比稷与契,但远古的稷与契只在想象中,他只能用历史上的英雄反观自身,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诗人用诸葛亮来表现自己的生不逢时,抒发现实的感受,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深沉的悲剧意蕴。

  2.写景诗生命意识的悲剧体现

  我国古代诗人多用诗表达生命主题,杜甫也继承了这一诗歌传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悲剧体验,这可以从他的写景诗来看。杜甫在景物描写中常寄托生命体验,凸显人的生命价值与现实人生的冲突。儒家的生命价值观在杜甫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诗中的生命意识是通过对痛苦的超越体现出来的。杜甫在诗中有退隐想法,但他未真正行动起来,而是致力于追求现实人生价值。我们读杜甫的诗,很容易感受到悲伤情绪。诗人从生活的艰辛中感叹自己的衰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在感叹命运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杜甫写景诗中表达生命意识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寄寓身世感怀。如“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诗人追忆盛时的京华往事,感慨生平遭遇,抒发暮年时的凄凉之情,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另外还有《江汉》、《旅夜抒怀》、《登高》等诗,尤其是《登高》诗,情景交融,既概括了诗人的坎坷经历,又表达出常年漂泊的内心情感,流露出内心的痛楚,将诗人的漂泊、悲情、怀乡、垂暮、哀饼等充分体现出来,既有身世的悲凉,又有家国之恨。正是由于杜甫与命运的抗争,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才成就了感人泪下的悲剧美感。

  总之,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思想使他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把爱国之悲、忧民之愁的情感融入到一首首诗歌中,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精神,成就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杜甫《梦李白》二首赏析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杜甫为何被称为“悲情诗人”?《石壕吏》中所体现出的时代悲歌

  杜甫在唐朝诗坛的地位与李白不相伯仲,但相对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而言,杜甫所创作的诗歌往往都具有一定悲剧色彩。虽然杜甫的年纪仅比李白小十一岁,但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所以我们在读杜甫诗歌的时候,总是能够从中感受到王朝衰落的凄凉,以及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悲痛之情。这位忧国忧民的著名大诗人,一生都处于政治不得志,以及生活困苦的挣扎之中。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人遭遇的影响下,他的诗歌作品中不仅充斥着,处于唐朝社会底层人士的悲凉,同时也饱含“上下而求索”的政治诉求。纵观杜甫的一生除了在诗歌上有所成就之外,在政治以及其他方面都未有过高峰时刻。

  杜甫一生历经盛唐和中唐两个时期,他亲身感受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所以杜甫的诗歌多以,“家国情怀”和百姓生活为主题。既体现出了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又蕴含着无能为力的无奈和悲哀。

  在杜甫五十九岁的人生中,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诗歌。虽然《杜工部集》中辑录了约有1500首诗作,但这只是他众多诗作中的冰山一角。虽然杜甫在世的时候,其人其诗并未声名显赫,而且也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的欣赏。

  但在其去世之后的'百年内,人们终于领悟到了杜甫诗歌的文学魅力。不仅将其称为“诗圣”,同时将他所创造的诗歌也誉为“诗史”。人们充分地肯定了杜甫其人,以及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同时还将他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

  虽然这种肯定和赞誉来得稍晚一些,但是这并不影响杜甫在中国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他和他的诗歌不仅名垂千古,同时杜甫这位以创作悲情诗歌而闻名的大诗人,他的文学魅力对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都起到了无法比拟的借鉴作用。

  杜甫悲情人生形成的契机

  杜甫生于公元712,这个时期正处于唐朝的强盛时期。根据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来看,无论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还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当达到一定高峰之后,肯定会出现一次触底反弹。杜甫出生的时候其实大唐王朝,就已经显现出了衰败的迹象。

  在杜甫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实这也是杜甫悲观人格产生的外部原因之一。如果从杜甫幼年时的家事背景来看,实际上完全可以用家庭优越来形容。从这里我们貌似可以看出,杜甫其实是一个富家子弟。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下去,相信也就不会有悲情的一生。

  笔者认为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之下,杜甫在成年之后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将其年少之时的优渥生活,与因战乱而四处流浪的境遇相比较,这种天地之别的差异,其实也是杜甫悲情人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1.少时优越,七岁能诗

  很多人对杜甫以及“杜诗” 的了解都十分片面,从现有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杜甫其实出于名门他的远祖,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而祖父杜审言则是唐高宗时期的咸亨进士。

  在这种家庭背景的影响之下,杜甫小时候其实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所以他才有机会博览群书,并在七岁之时就能够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就是对幼年杜甫的极致赞誉。

  小时候的杜甫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志向也十分远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他幼时曾立下的宏愿。这样的人生经历对杜甫长大之后,形成忧国忧民的诗歌情怀都具有重要影响。

  2.多次出游经历,奠定诗歌创作基础

  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二十岁游览吴越之地,此时其实正处于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他在出游的过程中不仅看遍了名山大川,而且也亲眼目睹了世间百态。这对其诗歌创作风格,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眼界开阔之后思想和胸襟也会更宽广,丰富的出游经历为杜甫诗歌创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素材。虽然他在参加“乡贡”时落第,但这并未影响他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还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望岳》。

  诗中末尾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仅成为杜甫早期诗歌的经典诗句,同时也是杜甫年少轻狂之时的远大抱负。但是这种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只有通过“科举取士制度”才能实现。

  3. “野无遗贤”,再次落榜

  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曾赶赴长安应试,但由于科举考试时出现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和同期一起考试的举子们全部落榜。两次科举落第令杜甫心灰意冷,但他内心中的求仕理想依然没有破灭。

  为了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得不攀权附贵。这对于一个文人尤其是诗人来说,不仅深深的打击了自尊心,同时也体现出了杜甫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境遇。这些遭遇其实都是杜甫悲剧人生,以及悲情诗歌出现的重要契机。

  尽管杜甫有满腹的才情,但由于没有施展的平台和途径,他也能治自怨自艾寻求机会。为了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他在长安不断奔走献诗献赋,但由于没有人欣赏他的诗歌作品,杜甫不得不客居长安长达十年之久。

  在长安寻求政治发展的杜甫,由于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不仅精神上郁郁不得志,他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就是对这一时期杜甫境遇的真实写照。

  4.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虏

  公元75年玄宗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杜甫在此时向玄宗献《大礼赋》,玄宗看后甚是赏识他的文学才能,于是命其在集贤院待命。但由于唐朝时“科举取士”制度非常严格,在奸相李林甫的操控之下,杜甫入仕的愿望再一次落空。

  虽然在四年之后杜甫被授予“河西尉”,但由于官职过小杜甫坚辞不受。随后上书并被提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杜甫幼子早殇,仕途失意、生活贫苦、家门不幸,让杜甫的悲观性格达到了顶点。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为了避难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但却被叛军所俘虏。虽然杜甫因为官职过小躲过一劫,但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之时,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愈加剧烈。但面对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以及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杜甫的悲剧人生至此达到了高峰。

【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相关文章:

杜甫诗歌的文化精神11-25

杜甫诗歌中的艺术精神09-15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08-30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11-27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的悲剧精神09-04

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09-04

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精神08-26

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09-15

杜甫的诗歌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