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方案

2023-04-17 登鹳雀楼

  导语:《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教学方案范本 ,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题目中的鹳雀楼,又名鹳鹊楼。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学情分析:

  学生属于低年级学段,已经认识了七八百字,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拼音读物的朗读,初步掌握了断句的方法,逗号句号的停顿。阅读中,能用理解的词语说话,对于感兴趣的诗文愿意主动读背,喜欢趣味朗读,但语言的品味能力较弱,需要适度的引导。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部分同学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说几句连贯的话,但不一定能够全在题上。

  设计理念:

  “一诗一世界,一境一人生。”古诗教学就应该讲究诗性、讲究意象、讲究共感。从《新课标》低年级学段目标有关朗读、书面表达标准出发,本课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趣味诵读、学古人吟诵、诗性感悟、辐射阅读。打破以往古诗教学的琐碎和过分的理性,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古诗教学具有古诗的韵味,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以及《新课标》中有关目标本册和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我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诵读有自己的特色。

  2.自主学习并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利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比阅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4.培养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完整地说一句或者几句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诵读有自己的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完整地说一句或者几句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和老师引领相结合

  2.以现代诗歌表达方法引领学生阅读古诗的意境

  3.以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古诗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生字;积累描写时间和大河的词语和古

  诗句、格言等。

  2.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课堂给学生用的书签,田字格磁

  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根据老师提示的难解词意思及看图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中国地图(标出鹳雀楼的地方)、黄河九曲连环

  谁想说说这两幅图?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引出在黄河岸边的鹳雀楼(今山西永济县)。指导书写“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登临鹳雀楼,看看那黄河奔流,看看那红日西坠,看看那远山如黛。板书“登”字。理解“登”的意思。

  谈谈鹳雀楼名字的来历。看着诗名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

  梳理问题。

  二、新授课

  1.带着问题自由初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看看自己能否解决问题。(提醒自由读的方式、读书时姿势正确。)

  2.指名读古诗句,正音。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3.检查课前生字预习情况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打乱读。说说字的结构和部首。难写字需要书空指导笔顺。

  (2)出示生字词、课后词语,不带拼音读,相机理解词语意思。

  楼 登楼 登鹳雀楼 日 白日 一轮白日

  山 群山 连绵不断 河 黄河 奔流入海

  目 千里目 望远之目

  4.理解诗句意思:

  (1)再读这首诗。看书上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同学们看图:1.诗人在哪里?2.他看到了什么?(天上白日——地上群山——黄河由近及远)这些景物诗句中有吗?圈出来。3.看着这幅图上的景物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描写太阳、群山、大河的词语都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和预设)

  出示相关词语,进行词语积累。

  (2)你能根据图意和老师的提示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出示:登鹳雀楼 诗人居高临下,举目远眺(tiao)

  只看见:白日 依山落尽 ,

  黄河 奔流到海 。

  他想到:要想 看到更远的地方 ,

  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

  (3)模仿英英学古诗说说你都学会什么了。再读读古诗的意思,说说你都想到了什么。(小鹰学飞、青蛙看海。我们要勇于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是啊,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啊。

  (4)读背这首古诗。自由背,指名背。

  5.指导生字书写:雀、楼。

  (1)观察字形,看看如何记住这两个字、书写需要注意什么。

  (2)生字开花。

  (3)描红、仿影、临摹。注意提醒写字姿势。

  三、布置作业

  1.描写《写字》第17课内容。

  2.熟背《登鹳雀楼》

  3.说说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做到诵读有趣味、有古韵。

  2.利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比阅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围绕一个内容完整地说一句或者几句话的能力。培养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登鹳雀楼》,你们都学到了什么?(会背了;知道诗意了;还知道了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了;我还记得一些描写大山大河太阳的词语……)指名读读、说说。诗人登临鹳雀楼看到了美妙的景色,诗句中有具体的景物,这些景物是:白日、山、黄河、海、楼。(生答,老师相机板书。)围绕这些景物,可以用许多优美的词语来描绘他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

  与登楼有关:登高望远 极目远眺

  与白日有关:光芒万丈 依山落尽

  与大山有关:连绵不绝 苍苍茫茫

  与黄河有关:奔腾不息 奔流到海

  二、趣读古诗

  面对如此美妙的景色,我们用再多的词语也描绘不尽啊。而诗人却用精妙的二十个字写了出来,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同学们,想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吗?

  1.你想怎样读?想跟老师学习新的读古诗方法吗?(唱读、速读、变节奏读……)

  2.配乐:跟节奏读,师生共读(音乐:我的青春 林海)

  3.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读古诗的吗?古人写诗就是为了吟诵,为了歌咏,他们可有自己的吟诵方法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人读古诗的感觉吧。

  (在板书上标一标,用“平长仄短韵字延”的规律。用“│、——、!”

  等符号标出朗读古诗的节奏、音长。)现场指导用手势辅助朗读。

  谁来试试学习古人读一读。你可以只读其中的两小句。

  三、品读诗句

  1.品读一二两小句。

  喜欢这首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两小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指名谈谈,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

  (1)图片解读:出示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图。

  当时诗人因美景而陶醉,不知不觉登临鹳雀楼,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诗。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就看到了:

  再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人到底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诗中的景物填一填,再读一读、说一说。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极目远眺,看到了……

  一轮

  一条

  一座座

  (2)看!这就是诗人看到的情景。出示图片:落日、群山、黄河奔流

  如此景物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你想到了什么?能结合图片,用我们积累的词语填一填,说一说吗?

  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仿佛看到了……

  一轮 的白日

  一座座 的大山

  一条 的黄河

  展现在我们面前。

  积累的词语:

  鹳雀楼:登高望远 极目远眺

  白日: 光芒万丈 依山落尽

  大山: 连绵不绝 苍苍茫茫

  黄河: 奔腾不息 奔流到海

  (4)质疑:

  是啊,一条奔流到海的黄河一去不复返。诗人真的看到黄河奔流到海了吗?请看:

  出示:中国地图(标出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的位置。)

  这两地相隔千里,诗人能看到吗?(看不到)是诗人写错了?若不是,那是为什么?(这是诗人想象到的,黄河从此处经过,一直奔流到东海。)同学们谈得真好,这是诗人的想象,并把这么远的距离浓缩在自己的诗句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浮想联翩。在黄河入海的途中得有多少美丽的景色可供欣赏,得有多少壮丽的诗篇可供吟诵啊。那么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你能用诗句回答吗?)

  2.品味三、四两小句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句意思是说( )

  对于这两句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黄鹤楼能够再高一层,诗人更上一层楼还能够看到什么呢?诗句中写到了吗?没有。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

  (1)想象画面,描述画面

  学生谈谈自己想到的画面。

  依次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群山苍苍茫茫的画面

  再次想象:根据提示,描写画面。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仿佛看到了……

  一轮 的白日 。

  一座座 的大山 。

  一条 的黄河 。

  (积累提示:

  (2)启发谈话,升华诗句的内涵。

  面对这依山而尽的白日,奔腾不息,一去不回的黄河,让我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想到了时间啊正如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间啊,正如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啊。难道我们只能在时间流逝中叹息吗?不!绝不,我们要像诗人一样,“更上一层楼”去看更远更美的地方。诗人也正是用后两小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

  出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此时的诗人也许和我们想的一样,也许比我们想到的更多。在唐代,有多少文人墨客也曾来临黄河岸边,登临鹳雀楼,浮想联翩,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来,我们一起去重温一下那些经典的诗句。

  四、类比阅读,拓展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刘禹锡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 刘禹锡 《浪淘沙》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维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 《使至塞上》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在《将进酒》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李白 《将进酒》

  (4)体会道理,激励攀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诗人,也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来,我们做一个文字游戏,把这句话改一改:

  出示:要想看得远,只有(站得高)

  要想站得高,就要(脚踏实地、勇于攀登……)

  同学们真聪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啊!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的伤感,但我们却不能只在时间的流逝中叹息,而要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读出豪情,学会向上,勇于攀登,如此我们才能攀登中不断进步。

  (5)让我们再次回味这首古诗:师生吟诵

  师:登鹳雀楼

  学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

  生:一轮白日,一轮光芒万丈的白日,一轮光芒万丈的白日依山而落。

  师:诗人极目远眺,还看到了:

  生:一座座大山,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苍苍茫茫。

  师:鹳雀楼上,诗人居高临下,看到了:

  生:一条黄河,一条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条奔腾不息的黄河东流到海,一去不回。

  师:看着奔腾不息的黄河一去不回,诗人想到了: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让我们想到了: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这句诗让我们想到了:

  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五、唱古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大家一定很熟悉(会的背一背)。他的诗在唐代很受欢迎,曾多数被谱曲传唱。古曲我们已经无法听到了,你想听听现在这首歌吗?会的跟着一起唱。

  听《登鹳雀楼》,跟唱。

  同学们,学习古诗是快乐的。喜欢这首古诗吗?那就让我们用笔写下这首诗中自己喜欢的诗句,把它们永远留在心间吧。

  六、做书签(机动,既可以放在课堂,也可以布置作业。)

  1.欣赏老师制作的书签。简单告知方法。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书签,选择你喜欢的两小句诗,竖着写在书签的正面。送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者朋友。

  指导书写姿势、竖写诗句的格式。

  小结:这堂课我们一起品味古诗,趣读古诗、歌唱古诗,在古诗中徜徉,你们感到快乐吗?那就让我们以后带着快乐在古诗的海洋中畅游吧!下课!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海)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附录:知识拓展

  古诗今用

  《登鹳雀楼》这首诗几次出现在当今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1995年7月,时任国家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就曾朗诵过歌德的《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

  2006年4月,在时任国家主席正式访问美国前夕,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引用了两句诗句表达对两国关系的期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00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送给中国国x党大陆访问团的礼物,即绢刻有《登鹳雀楼》这首诗作。

  200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亲临永济考察,专门登上鹳雀楼登高望远。一年后,他在日本访问时曾挥毫鹳雀楼 留下《登鹳雀楼》诗作墨宝。2009年11月,总理访问埃及,在倾听了两位埃及男青年用中文吟诵《登鹳雀楼》后,温总理解释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鼓励人们要有宽阔的视野、高远的志向,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我们发展中埃关系,也要站得高,看得远,不断加强两国的战略合作。”

  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时任国家主席向朴槿惠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和一件陶艺作品,其中书法作品的内容是唐诗《登鹳雀楼》。青瓦台方面表示,中方通过《登鹳雀楼》的诗句表现了过去20年韩中关系的发展仿佛“白日”垂直运行的轨道和横穿旷野的江河一般,壮观而充满活力,今后希望两国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境将韩中关系推上新的台阶。

  轶事典故

  作者受疑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

  登鹳雀楼王诗朱领

  《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17] 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9]

  登鹳雀楼名楼赛诗

  尽管鹳雀楼上面题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但后来的诗人总是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畅当是河东才子,曾应征从军,后来中了进士,终为果州刺史,颇富诗名。其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见畅当《登鹳雀楼》)

  耿潍,字洪源,是唐代河东(今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曰:“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耿潍《登鹳雀楼》)

  司马札是晚唐诗人,其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晚唐,政治上宦官专权,藩缜割据,朋党内讧,裙带成风。很多有才华的诗人沦为江湖游子,司马札就是其中的一个,同样是落魄文人,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盛唐诗人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

  • 相关推荐

【《登鹳雀楼》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03-05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6-25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07-0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4-07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04-0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03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6-25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2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推荐】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