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

2024-07-24 答谢中书书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案1

  一、设计理念

  坚持一先二创三引四培的教学观。一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应面对全体学生,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人。语文教学应促进所有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二创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三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式学习;四培养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开展讨论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思考。

  二、前期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仍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受限于思维程度和生活环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打开思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不代表他们能深入文章内核。本篇课文是篇幅简短,学生能较快理解文意,但是其中蕴含的无限情思和语言运用形式的精巧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自主、合作、探究中感受山水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思,有自己的心得和情感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该单元以阅读歌咏山水的篇章,陶冶情操为主题展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的山水小品文,作者陶弘景精心布局,主要通过状同一时间视角变化中的不同景色和状时间变化中的不同景色来写山水相映的奇美,自然万物的灵秀,表达了自己享受山水,与自然万物相融的自得自乐之情。语言凝练而意蕴无穷,是本文最大的特色,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写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精练而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无限情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展开讨论,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清雅奇丽的山水妙境,陶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设计依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的古文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适合于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文自主学习能力。

  正如古人所指出的,“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读“古诗文,要从声音证入”、“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反复诵读古文,不仅有益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的过程,提升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的能力,并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并鼓励他们能够自由而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得和看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文中奇美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寄寓景中的情感。

  【设计依据:本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要品味古文语言,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景,需要反复诵读。而在景中深藏的情,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较难自主体会出来,这成为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

  五、教学准备

  1.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科学运用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效果。我计划以对话法、讨论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本文的教学。对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原有知识经验,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片面性带来的不足,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由感性层面进入文本,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初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使用诵读教学法不仅锻炼学生朗诵能力,还能让他们自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从而获得语言能力上的训练。

  此外,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多种感官优化教学。

  (2)学法

  在学法上,课前学生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大意,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以便在课堂中更快速地进入状态。没有外力引导下的预习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形成个性化理解,有助于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敏感度的提升。课上采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自主思考、诵读等方法理解课文,探究内涵。圈点法是指阅读中及时的圈点勾画,即心有所思,马上记录下来。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起辅助作用。

  2.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本课的学习中运用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网络和人本资源。

  3.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语文课本等

  4.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注重评价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教育性。在评价内容和水平上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在识字与写字、阅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课题

  大家抬眼看一看,山青天明,我们的神州大陆优美如诗,常常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上节课我们刚刚被三峡的雄奇和秀色所打动,今天,再来品读品读另一幅山水佳画——陶弘景的(教师停顿,由学生说出课名。)

  大家怎么理解题目,为什么你是这样停顿读题目的?

  答/谢中书/书 答是回复答谢的意思;谢中书是人名(结合课文释);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设计依据:此文题目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读错,让学生先读题目一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二则是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

  (二)初读感知,观美景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后小组成员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2.ppt显示重点词句(字词:共谈、入、见、交辉、四时、俱、歇、颓、沉鳞、仙都、与、奇;句子: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学生合上书回答。

  【设计依据:本文篇幅短小,字词常规不显生僻,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设计为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障碍,再由教师点出重点词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也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请一位学生说出最能概括本文景色的一个字。 美

  【设计依据:纵观全文,一个“美”字贯穿景色描写的始终,这既是概括性的一个字也是贯穿性的.线索,所以笔者在整体感知时首先将其点出来,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4.文章中的美是怎么样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这几句的语言非常精练,你在朗诵时,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与大家分享。 学生选择任一断句自主联想和想象,并发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

  大家的想象都非常丰富,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改造现有的物象,结合自己的体验,表达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让我们再一次以朗诵,把优美的景色传递出来。

  【设计依据: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要求,也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此时没有教师和同伴影响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够拥有原初体验,能够说出真实的、具有个性化的想法。这有利于学生兴趣和想象力的保持与提升,成就感的获得,以及阅读体验的个性化延续。】

  (三)再读品味,赏美文

  1.全班再次齐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的时候思考,文章具体是怎么表现美的呢?提醒:可以从局部字词、整体写法和语言形式入手。其中穿插个人朗读。

  局部字词:“高峰入云”的“入”是动词,山本来是不会动的,运用“入云”二字产生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山长到云里,想象到顶端云雾缭绕的景象,正与后文“仙都”有相契合之处。

  “五色交辉”的“交”也是动词,交辉写出了色彩的绚烂,让我们看见清幽的山林里也有明丽的光影。

  “猿鸟乱鸣”的“乱”字形容猿和鸟在杂乱鸣叫,表现了他们的自由、快活,写出了风景的生机感,也反衬出当时环境的清幽、宁静。进一步探讨:“乱”字会不会显得没有美感。改成“猿鸟齐鸣”好不好?不好,不符合事实,“乱” 才更真实,能写出动物在山林中的真实状态。而齐鸣,声音太整齐了,仿佛有人在指挥,无法表现他们的自在,和不受任何约束。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课文中的哪里还能感受出来?

  “沉鳞竞跃”也写出了鱼儿们欢快、自由自在。刚才老师使用换词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乱”字。那么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对“沉鳞竞跃”也使用换词法进行赏析。“鳞”用“鱼”换词赏析。“鳞”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鱼在跳跃的时候反射出的光亮,周身环绕的闪亮之美,也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的生气勃勃。

  整体写法:文章是分两方面来展开的。先写同一时间中不同视角的景色: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远看——两岸石壁、近看——青林翠竹,此时画面多为静态;再写不同时间的景色:晓雾和昔日分别是一天中的晨夕,此时画面多为动态。全文仅短短几十字,但动静结合间,自然万态跃然纸上。

  语言形式:除了作者写的景美,其文章的形式也很美,语言都是四字句,且每一短句中都以上半句平声结尾,下半句上声或去声结尾来搭配,例如“高峰入云”的“云”是阳平,“清流见底”的“底”是上声。我们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

  怪不得作者要感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啊。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对节奏的把握再读课文,读出明快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音韵。

  【设计依据:教学是层层深入的,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最初阅读体验之后,就要深入到文章的语言部分。赏析文章语言不仅要从语言表达内容入手,还要从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局部字词的精妙之处,整体写法的不常规处理解语言内容所表达出来的自然山水之灵秀。也从语言形式的规律中探索文章的音韵美。由此,学生能对本文语言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

  (四)深读研磨,悟清心

  1.到这里为止,我有一个疑问,一封信里为什么写这么多的美景呢?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2.你从哪里看出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

  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对,王国维先生曾经写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纯净、清明与愉悦的心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赞叹。

  (2)(补充作者陶弘景的背景)作者借写自己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表达了个人志趣:远离世俗,追求清净心灵。

  关于作者陶弘景的背景:a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是齐梁时期道教上清派创始人。b陶弘景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后来,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c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东阳郡做郡守时,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d梁武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d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他出仕的念头。

  结合谢徵当时中书的身份和作者隐士的身份猜想谢中书是写了一封邀请作者出山的信,作者以此来委婉回绝。

  (3)最后一句说自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教师传递谢灵运是山水诗人的相关知识)表达了作者欣赏山水时不同常人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些微的得意之感。

  理解作者情感之后,现在看前文的景色是不是感觉有所不同呢?我们最后在齐读中再与他对话交流。

  【设计依据:此处探索作者心境,可分为三个层次,从表层的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到深层的微微自得之情。不仅是文章表现的心境层次递深,也是学生学习本文时理解的递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在认知后两层心境时,如果学生对作者陶弘景本人不了解,可能无法体会两层情感。因此,教师在适当时机补充作者背景资料,便于学生探究。此外,到这里为止,教学环节基本结束,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朗诵无处不在,并且不同环节的朗诵要求不同,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朗诵情绪也应该随之产生变化。反复诵读的目标由此达成,同时也是达成课标、单元的要求。】

  (五)总结课堂,固能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志士借山川秀水抒发情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打开心扉,我们能发现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的多姿和灵性感染着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感悟自然,你们会发现它在你的生活里添了许多色彩。

  课后作业:背诵;把本文改编成一篇白话散文。

  【设计依据:对于课后作业背诵,首先,这是语言积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语言精炼生动,背诵这样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和能力。其次文章篇幅短小,节奏规律,学生应该上完课文就能大概背诵,当天就应当能全文熟练背诵出来。对于此处设计改编白话散文的课后作业,一是继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为了巩固和检测他们的学习,三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将想法转换为书面表达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尤其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教学时,我以风景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紧接着转入正题,介绍作者、背景,但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对题目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对于作者陶弘景的介绍就忽略了,虽然并不是名家,但对作者的介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借此了解写作背景,对文章的学习极有帮助,现在想来,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成为一处“败笔”,接下来的词语注音、划分结构及释意、翻译进行的有条不紊,自然流畅,但在美读文章这一环节,我范读的背景音乐,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无法播放,最后只得清读。虽然课后,许多老师对我的范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我个人来说感觉非常遗憾,毕竟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师表现个人能力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只能争取下次了。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研读短文,体会感情”中,有一句话“自唐宋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其者”,学生一直不能读准与(yù)的字音,这时,我三次强调了“与”的意思,但学生还是出错,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示范的读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答谢中书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案3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3、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字词积累:

  之:的

  美:美景

  古来:自古以来

  共:都

  高峰:高耸的山峰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林

  四时:四季

  俱:都

  备:长久存在

  晓雾:早晨的雾

  将:将要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欲:要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

  实:确实,的确。

  是:这

  自:从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未:没有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者:...的人

  2、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3、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4、节奏划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2、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4、朗读,品味语言美。

  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5、研读,体会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堂总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分:写景 四时之景

  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

  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

  美: 晨昏之景 猿鸟乱鸣

  (动态美)沉鳞竟跃

  总:抒怀 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教案4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答谢中书书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难点:

  1、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美诗文,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 题:

  谁来解释题目《答谢中书书》?

  明确:答,回;谢中书,即谢徵(掌朝廷机密文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这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过渡语:

  这封回信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精彩的山水诗,走进这富有诗意的画境中,让我们与作者共同欣赏这奇山异水吧!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思考:你们用什么感情读课文?

  明确:可用“赞美”“愉悦”“自豪”等感情来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有质疑,或新的发现提出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分析提示: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七、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八、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同学们根据作者写景的特点,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吧!教师出示图片提示。

  九、结束语: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山水本是无情物,因古代文人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让我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吧!

  十、课外作业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十一、板书设计: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案6

  1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一:

  一、题 解:

  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教学活动二:

  二、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道 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

  一、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二、整体把握之字义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三、品味美点:

  1、语言美 ,四字骈句 整饬生动 清丽明朗。

  2、情感美,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3、意境美, 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八次》,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字如其人,一定要一笔一画的写。上节课我们已经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书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读书的收获,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要进行第八次战斗呢?(因为七战七败等)

  二:精读课文

  (一)“几乎”。当你作某件事情,但是没有成功的'时候,请问你的心情是什么?经过两三次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又会怎样想?布鲁斯七战七败,他的心情怎样?课文是怎样写布鲁斯的感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找一找,画一画。读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想想从中体会出什么?你从那个词语体会出来的---几乎.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能把布鲁斯那种快要失去信心的心情读出来。

  2、除了这句话,还从哪里写了布鲁斯的感受,--唉声叹气,谁来学一学布鲁斯不断地“唉声叹气”?大家想一想这时的布鲁斯可能会想些什么?

  3、通过你的朗读把布鲁斯的心情读出来,一起读: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二)读通“蜘蛛结网”

  1、就在他唉声叹气、心灰意冷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理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抓住关键词句仔细体会,然后用笔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体会。

  2、下面,请大家来交流自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智慧。

  突然,一阵大风……(呵呵,蜘蛛和我一样失败了)

  蜘蛛又重新扯起细丝……(别百费力气了,还不是和我的命运一样只能失败)

  就这样结了段,段了结,一连接了七次(呵呵,白费力气啊,可怜的小东西,你不会成功的,你怎么可能战胜风呢,你的力量太弱小了啊)

  课蜘蛛并不会心(那么弱小的蜘蛛竟然能做第八次,真让人感动阿,我还不如蜘蛛啊,我为什么不能啊,)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

  王子的内心世界都让你们走进了,相信一定能读的特别好,谁来读?让蜘蛛结网的情景在现在我们面前。

  (三)是的,看到这一幕,王子再也忍不住了,他感动极了,他(生齐读——他猛地跳了起来,喊到······)

  (四)王子感动极了,他决定也要干第8次、第就次,于是他········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生自由读书)

  1、受到启发的布鲁斯四处招集打散的军队,动员人们起来反抗,俗话说的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那些残兵、败将经过七次失败早已变得灰心丧气,假如你是布鲁斯,你会怎么样说服这些士兵鼓起作战的勇气的?我们来比一比,谁动员的最棒?(小组讨论)

  2、说的真是太好了,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蜘蛛结网的故事启发了失败中的布鲁斯,如果你面对失败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把你说的话写到上面就是一句名言,把你的名字写上.板书:学生写的名言

  有一首歌曲是这样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进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相信经过这次学习,你们都会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的,让我们一起读老师送给你们的三句话,希望能够伴随你的一生,激励你永远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庄伟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3年级2班全体同学

  (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在失败面前不低头,相信自己永远都是最棒的,让我们把这几句话记在心里,再一次放声的读)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答谢中书书教案7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 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夕日欲颓 沉鳞 能与其奇

  2、几个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四时 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与

  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

  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 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 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

  3、 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4、 背诵全文。(分组进行,比赛的形式)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美景的?(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后明确)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仰视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观察不同的角度 俯视

  平看

  其三:晨昏变化美 其四:动静相衬美

  2 、课文的结尾能让我们联想到其它诗人类似的结尾,你能联想到那一些?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想伯仲间”,都有古人自观的意味,本文也是如此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看似感慨,其实表达了作者企盼与谢公比肩之意,也表达了作者酷爱自然、隐归林泉的志趣。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5分钟后,学生班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六、 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本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写山水之美的名篇

  八、板书设计

  主题:生命的愉悦,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九、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8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补充简介: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微)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谈(赞叹);欲:将要;俱:都;竞跃:争着跳跃;

  交辉:交相辉映;奇:指奇山异水。

  四时(四季);歇(消散);

  鳞(鱼)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自(从);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⑵重点句子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D、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E、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

  师:既然这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那么这个字就是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师:而这个字所在的一句话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师:显然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写四季的句子是哪些?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白云、水、石壁、树木、竹

  教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写山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仰视)

  教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突出了山之高,那么这里的水又是怎样的?文中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见底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俯视)

  教师: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突出了水之净。

  教师:好,那么老师考考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嗯很好,同学们,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教师:所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夸张,从形体上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教师:写石壁、树木、竹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教师:这句是从哪个观察角度描绘的?(平视)

  教师: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如果单一会使人感到冷寂。但这里的景色,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教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从色彩方面描绘秀美景色,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教师:同学们,由此我们看出作者描绘景物不是杂乱无章的,作者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的顺序和来写山川四季景物的。

  教师:那么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还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由早到晚)

  教师:引用原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啊。

  教师: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也在树上休息了,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教师:“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教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几句描写(表达效果)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教师: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汇融合,给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搭配结合。那么是什么巧妙的搭配结合?——动静

  教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

  教师:你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是山水奇文啊!由此我想到两句对联: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教师:难怪这篇美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的确是一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四字一句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教师:那么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感慨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教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教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教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

  教师:能指出议论句是哪句吗?

  学生:最后一句。

  教师:齐读

  教师:那么这句议论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师: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其言外之意吗?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按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既描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教师:主题——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教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呢?对吗?

  师:齐读

  师:齐背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教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

  抒怀——欲界之仙都

  检测反馈

  1、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与此同时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相衬等,使景物呈现出极强的立体感。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夸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借代)

  (3)“实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4)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答谢中书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字词解释

  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交辉:这里形容石壁彩斑斓。五,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界、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二、文章内容重点:

  1.《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书的一封信。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对偶、拟人,借代)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以谢灵运自比的自我欣赏和自鸣得意之情。

  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效果。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四、重点句子

  1、两岸石壁,五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12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答谢中书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 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 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 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鸟 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 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 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案15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教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07-08

《答谢中书书》教案09-22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9-15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09-01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7-19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09-17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教案05-22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10-22

答谢中书书获奖教案08-25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