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2024-09-15 答谢中书书

  导语: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是怎样的呢?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呢?答谢中书书的优秀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呢?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二: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的含义。背诵课文。

  二、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三、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一、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在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情分析】

  一、通过学生作业及试题分析,学生古文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已具备阅读简单古文的能力。

  二、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读、译读、品读、诵读,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的含义。背诵课文。

  二、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三、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等,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让我们跟随陶弘景走进一个美丽的世界,细细品读他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审题(4分钟)

  (一)学生朗读作者简介,教师补充。

  师: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即属此类。

  (二)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答/谢中书/书”,“谢中书”是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写给谢中书的信”。

  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徵。这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书”在古代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理解内容(14分钟)

  (一)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学习生字。

  (二)教师范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三)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指名诵读,学生评价。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

  (四)自主翻译。

  让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逐词逐句翻译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让四名学生翻译。

  四、合作探究,点拨提升(19分钟)

  (一)你觉得文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1.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

  2.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鸣鸟叫的欢乐。

  3.一个“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4.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5.“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点拨:“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部分代整体。

  (二)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学生动笔写,选择三位朗读并进行点评。

  (三)学生谈读了全文的感受,教师小结,齐读课文。

  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通过理解课文,学生有了较深的感悟,齐读课文,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五、结束学习,体悟情感美。(1分钟)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胜收。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去真切的体验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美,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吧!

  六、作业布置(1分钟)

  (一)背诵课文。

  (二)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本文扩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将 乱 欲 竞

  山水之美 色彩之美

  晨昏之美 动静之美

  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后反思】

  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色彩搭配、晨昏变化、动静相衬几个方面。另外,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相关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写景特点,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来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了“知——能——行”的统一。

  答谢中书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2、作业: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其与本篇短文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4-01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07-19

《答谢中书书》教案04-15

答谢中书书教案11-08

答谢中书书的教案04-12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精选11篇)10-24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04-16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案11-10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