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1
《答谢中书书》一文是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川景色,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篇短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使全文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文章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其中“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因“山川之美”,人人皆爱,所以“古来共谈”。第二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样风景,可见作者惜墨如金。写“山”,突出“高峰入云”,表现出山的高俊,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清明澄澈之感,山水相映,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至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则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清脆的竹林、树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优美景象。
山川树林里,必有各种动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天空中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森林里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四句由静态景物描写转入动态景物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动物的活动,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
为山川之美增添了灵动感与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短文的结尾,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的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更表达了自己像谢灵运一样,能欣赏到他人未能欣赏到的美妙,其自得之乐、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全文仅以六十八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川秀美的画面,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真不愧是名传千古的佳篇。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2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08-14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是谁09-11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06-29
《答谢中书书》教案06-28
答谢中书书教案07-24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2-25
《答谢中书书》教案09-22
《答谢中书书》赏析06-13
答谢中书书的翻译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