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全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几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其一
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其二
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
其三
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
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因此而隐居茅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 答谢中书书翻译全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的全文翻译】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翻译全文09-07
答谢中书书翻译09-06
《答谢中书书》翻译09-06
语文答谢中书书翻译05-08
答谢中书书的原文及翻译10-11
《答谢中书书》翻译及注释09-26
答谢中书书翻译赏析11-03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08-13
答谢中书书词语翻译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