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是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上面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2、背景提示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平平。张若虚此篇虽说也没完全摆脱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全诗气象恢宏、意境深沉,与那些同名作品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其诗情与哲理自然融合的笔法、清丽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初唐流行的浮艳诗风截然不同,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诗人,都从中吸取过艺术营养。后人还将《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写月亮的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
滟滟霰穷已但见扁舟清风浦上不胜愁不知乘月几人归逐月华摇情可怜楼上月徘徊水成文。
2、熟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依题目摹写。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 )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 )。
三、合作探究
1、欣赏诗的景物美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2、领悟诗的哲理美
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本段引发怎样的人生哲理问题?
3、体会诗的情感美。
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思妇怀远片段。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朗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赏析课文
(一)、景——春江花月夜美景
1、首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诗歌中描绘的意境(生朗读。)
2、这首诗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描写又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哪部分呢?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生答:春、江、花、月、夜。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开头部分。)
3、下面我们有请女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部分,同时思考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幽美而深远。空明澄澈,美妙绝伦。)
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我们能否用两个短语简单概述这幅画面?
(二)、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了如此美景,诗人又想起了什么呢?
(生答:诗人想到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是的,面对着幽美深远的月下美景,诗人的思绪触碰到了人生、宇宙。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请一位同学朗读“江天一色无纤尘”到“但见长江空流水”这四联。
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这位同学朗读时感情比较充沛,不过,还应注意“何人”“何年”要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诗人的这些思索真的就只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无穷?我们来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另几句诗歌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选出代表发言。)
(生答:课文中的宇宙人生哲理比讲义诗句的似乎要豁达一些。)
(生答:张若虚笔下的人不是指自己,也不是指个人,而是指整个人类。)
刚才这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道理,讲义中的诗句,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
(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三)、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师: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诗人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余下的部分。
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齐声答:游子的思归之情,思妇的相思之情。)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1、“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张若虚笔下的春之画,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宇宙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人生的短暂的,而人类却是绵延久长,可以与江月共存的。同时,我们还赏析了诗中的游子思归和思妇相思之情,学习了诗人巧妙的手法。学习了这么优美的诗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弯清冷的新月时,我们又能生出多少美丽的遐想啊?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孤篇横绝”的名篇,千百年来已经被专家名流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解读,要想谈出新意难度很大。那么作为课文这篇名作应该怎样教,我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来展示我对于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种思路:在反复吟咏中置身诗境,体会诗歌作为最讲究艺术的文学体裁的整体美感——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缘景明情,以意逆志,在深入文本内蕴的解读中,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情景关系等,读出诗义,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进入诗歌意境。
3、赏析本诗的景、情、理交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题目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首诗的作者是历史上的大名人:杨广,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隋炀帝。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想提到这个名字,大家会很快忘掉隋炀帝,而走近——张若虚。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因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而卓绝千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整体感知。
1、略介此诗,创设情景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
2、配乐示范朗诵,【多媒体】学生整体感知。一个任务:纠正字音。朗读结束多媒体打出几个字并注音,霰(xiàn)汀(tīng)砧(zhēn)由学生齐读一遍。
三、学生自读诗歌。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分句算一句,这首诗共有几句话,共分几韵。
四、深入赏析。
明确上述问题:共36句,四句一转韵,共9韵。在中国古诗当中,不管多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等,一般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前四句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四句为一节,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当中,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成为中国古诗的一个传统。这就是后来的格律诗中“绝句”名字的由来。
现在我请大家继续深入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以“绝”为单位,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三个问题:第一,把你最喜欢的那一绝背诵下来,第二,用四个字概括你所选择的这一“绝”的主要内容(或画面),这四个字当中至少要用到题目中的一个字。第三,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两种东西:一是从中读出问题、困惑、启迪、感悟,二是读出你自己。为了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先给大家示范一段:
我选择了第三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步,我把它背下来,第二步,我给它拟了个题目叫:孤月临江。碧空如洗,江天一色,孤月高悬,夜色如水。此情此境,我读出了诗人的孤独与高迈,我看到了诗人的深邃与无奈,我从中读出了诗人那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作者从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中,转入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这种探索古已有之,且常说常新,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并成为文学的主题之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孩子的疑问,也是一个穿越亘古、永无答案的哲学家的天问。张若虚的这一问应该是受到了同时代诗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启发,张若虚之后,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清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从这一轮高悬的明月中,我也读出了自己,是的,这一轮照过李白、也照过苏轼的月光,正照耀在我身上。张若虚、李白、苏轼们已经在时光中永恒,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那么我对着同一轮明月,是不是应该思考,我来到世间是为了什么?我应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虽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但哪怕如雪泥鸿爪,哪怕只留只语片言,也不枉对这一轮明月,不枉对浩瀚的星空和清晨的鸟鸣!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每一个个体,虽然都如蜉蝣寄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我们能不能让后来人在某一个不期然的瞬间,看到过我们曾经存在的生命足迹,这,是一个问题。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时间5分钟。5分钟后我请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学生阅读展示,可以根据时间伸缩调整。【说明:这里是开放性课堂的集中展示,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要充分熟悉文本,适时引导点拨。】
教师板书:春江花月夜:春江月生,江月笼花,孤月临江,江月待人,游子思妇,月伴离人,望月怀远,江月流春,落月摇情。
五、深入探究。
现在,请大家来分析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五个字中,没有直接描写而只作为背景来写的是哪两个字?【春、夜】,再结合我们刚才对上述9个章节的四字概括,看剩下的三个字中哪个字用得最少?【花】。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江月】
既然江月就能概括这首诗的主体内容,我们现在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一下,改为两个字“江月”,和“春江花月夜”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题目本身就具有诗情画意,先声夺人,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当中。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应该是最适宜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体裁,比如我们说“诗情画意”,就是指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所以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的题目也是它经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擅自改动的。
六、课堂演练。
改写第一绝,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成五绝,第二种选择是把这首七绝改写成散文。
根据改写结果评点:古诗不是用来翻译的,而是用来吟咏的。意义可译,意境难翻;语言可译,文化不传!弄懂文意之后,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吟咏,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
小结:是一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的美景;是一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无穷感慨;是一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的几多愁情?一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作业:全文背诵《春江花月夜》。
八、板书设计:
春江月生
江月笼花
孤月临江
江月待人
春江花月夜游子思妇
月伴离人
望月怀远
江月流春
落月摇情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入诗歌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情理:
问: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请朗读相关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2)、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受到诗人因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而深感惆怅。
(回答从这两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回忆古人相关主题的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小结: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历来是文人感叹的主题。诗人却从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绵延悠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中得到了欣慰。诗人虽对人生短暂而感伤,但并不颓废而绝望,这源于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C、思妇怀远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这流水一样经久不息。流水无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妇怀远的情结。请大家齐声朗读下面六联,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我们同学化用自己一双双巧手描摹出了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投影展示学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随着风悠然飘去,离我远去。青枫浦的枫叶红了又绿,春去了又回。我的愁还是愁,思依然思。你却是不归,今夜又是谁家飘荡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对月寄托着思念。楼上的明月正照着梳妆台,照出一片相思冰凉,一片寸断肝肠。只恨月太明,卷起玉帘,卷不去它半分清辉。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华。相思无限化作泪,凉如水,更胜清辉。只愿随着月光,照耀着你。却只能仰望鸿雁,俯视鱼龙,却依旧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纹,化作点点相思,相思点点。
(选择其中一两篇既可。)
点评:同学们将思妇的内心世界描写得非常形象细腻,其中一卷、一拂这两个小动作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同学们,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描写思妇的愁苦?先请大家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表达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作描写等)、议论、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要求:下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分析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来书写思妇的愁苦?请你书写在书的空白地方。
学生发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运用“白云”、“青枫浦”这几个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离愁的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达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相思”诗人直接流露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对这位思妇心生爱怜,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来陪伴她,为她疏愁解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却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辉能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愿”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与期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想叫鱼雁传递音讯,可如今鸿雁长飞却飞不出光的影子,鱼龙潜跃,只激起点点波澜。诗人借景抒情,思妇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语。
D、游子思乡
从别后,忆相逢,柔肠一寸愁千缕,几回魂梦与君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以思妇怀远的方式虚写游人的乡愁,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发了游子的思归之情。
请大家自由朗诵。
三、总结全诗:
朗读:集体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由朗读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其它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析诗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过渡与融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先生把这首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首诗又是哪首诗吗?(初、盛唐之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致吧。
二、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三、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题目中融合的五种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读。
(明确:开头十句。)
(2)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图景,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入情境。
(明确: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清幽、纯净、博大。)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师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诗句起止,并齐读。
(2)齐读第二层中间六句,从“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
(3)作者对宇宙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学生重点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确: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
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和苏轼“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相比,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却并不颓废和绝望,而是流露出了热爱人生的积极豁达情感,哀而不伤。)
(三)鉴赏诗的情感美:
(1)师导: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作者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学生自由朗诵剩余的二十句。
(2)学生朗诵。
(3)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先总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思归的情绪。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第二层,写思妇怀远。作者是如何写思妇的无限悲苦的?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由此我们自然想到一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第三层,写游子想家。全体男学生诵读。
(5)男生诵读。
(6)最后这几句诗写闲潭落花,写春光欲尽,写江潭落月,除了表现春天将尽,一天将尽的意思之外,你还读出什么隐含的意思?
(明确:人生如此短暂,青春如此美丽,可思妇和游子就在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将逝,真是令人感伤之至。)
(7)引导学生分析“尽”、“复”、“沉沉”、“无限路”“摇”等字词。
(明确:人有情而江水绝情,江水滔滔向东流啊,春光快被流“尽”了,一个“尽”字真是痛心极了;人有情,而月绝情。月却又一次西斜,将要坠下去了,一个“复”字,说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吗?。“无限路”表面是写路,暗指游子遥遥无归期。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两地相思永恒。)
(四)“赏”月诵诗:
1、这首诗歌主要描绘哪些意象?
(明确: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月是整首诗的灵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发现,诗人对宇宙的感叹,也是借助月引发出来,思妇游子的思亲怀乡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触动。所以,月在诗歌中就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了。)
3、诗歌中各处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读法?
(明确:月初升迷离美妙(高亢)——月中天诗人的遐思冥想(平缓)——月西斜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伤)。)
4、自由读这首诗,读出这种美来。
四、课堂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低落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作业:
1、搜集与“月”相关的诗句。
2、背诵全诗。
附诗的大意: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成功之处:
巧妙新颖的导入语。人们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入语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同一般。本课我将导入语设成一副画面,让学生回顾有关月的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学生对月的意象的思考,从而为本课月的象征意义做热身。
写作环节的设计。在学生两次阅读后,对内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让他们选取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句进行扩展训练,无疑为了让他们通过想像描绘出作者在诗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进一步把握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且此环节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唤起了他们积极思考探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足之处:
诗歌读的过少。诗歌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尽管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朗读教学,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因为读的较少,学生思考的就过少过浅,师生生生互评的也就少了。
课堂环节未能达到“有序与无序”的完美结合,未能引导好学生吃透文章难点。本文的难点意在理解本诗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尽管学生在课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课后我问及此诗为何能“盖全唐”,学生依旧说不清楚。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此诗中月的不同象征意义和其他诗进行比较,从而难点解决。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3、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画面美、哲理美、情感美的融合。
【教学重点】
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诗歌中景、理、情的融合。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2、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引发了一串灵感,成就了他在诗坛上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盛唐时期的诗人张若虚,这首诗就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以“月”为典型意象。
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月生——月悬——月斜(月落)。
三、赏析诗歌
(一)第一部分:月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1、意象
提问:开头八句写了什么意象?请找出来。
2、意境
提问: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学生朗读。
(二)第二部分:月悬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提问:这样的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遐想?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朗读。
(三)第三部分:月落
游子思妇情
1、两地相思
原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2、思妇怀远
原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游子思归
原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拓展
回顾曾经读过的与“月”有关的诗歌。
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五、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歌,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含义。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10
课题:
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合奏
任课年级:
初 一
任课教师:
刘老师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音乐教案《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以“月”为线索,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发挥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中美景。
3、缘景明情,把握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景、理、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的时候,心中总是会产生无限遐想,也自然会想到一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诗人们总是对月亮怀有深厚的感情,这就是一种“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师: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板书课题、作者
二、诗歌美读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学生齐读
三、以“月”为线索,具体研读课文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诗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在众多的意象中哪一个意象是能统摄全诗的意象?明确:月。
2、全诗哪几句是集中描写月下美景的?
明确: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
指名读
3、紧扣“月”这一意象,请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来描绘月下春江美景。
配乐营造气氛,请学生有感情的读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涨,潮水翻滚着、奔腾着、咆哮着,浩茫茫一片仿佛与大海相连。霎时,一轮明月在浩瀚无垠江面上,随着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顿时,万顷江波之上笼罩了一层空灵、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莹莹。江水宛然前行,环绕着一处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弥漫在这开满鲜花的树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动,像是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一般晶莹剔透,散发出圣洁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飘洒、飞舞的流霜,沙滩上洁白、柔软的细沙都与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师小结:诗人用月光统摄群象,采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最后将笔墨凝聚在了一轮明月之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泽柔和、幽美深远的春江月夜图。
﹙二﹚领悟“月之理”
1、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诗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乐,请一名学生朗诵本节。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以下诗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
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教师总结:
他们都感慨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鉴赏“月之情”
教师导: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间长明不衰,好像是因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
1、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月亮的多情?
明确:“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及“落月摇情满江树”。
2、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1)写出月因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的动态。(2)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3)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3、赏析“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表现方法,通过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一个“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开满鲜花的树林在微风中的摇动,浩阔无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风铃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5、朗读最后20句。
四、再读全诗。
五、课堂结束语:
诗人张若虚将众多意象巧妙地统摄于一轮明月的光华之中,汇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在时间线索上,诗人也以月为纽带,整幅画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悬、西斜、落下的顺序徐徐展开。月亮落下有再升起来的时候,诗人通过月落、月升的循环往复给我们传达一个“永恒”的讯息,让读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们在纯净、空灵、迷朦的月色中不断地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愿同学们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情画意的能力。
(3)理解并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2)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悟旋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3)学习张若虚旷达的生活态度。
(4)感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1、体会诗情,感受人间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3、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三、教具选用
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语
大家知道,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顶峰时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盛唐之所以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有一个人功不可没,此人是初唐后期人,处在初唐与盛唐的过渡时期,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四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合称“吴中四士”(因其均为江苏扬州一带人,属“吴中”),只可惜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已失传,目前全唐诗中仅收两首,其中一首《代答闺梦还》因写闺情,毫无特色;但另一首非常有名,人称“孤篇横绝全唐”。又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点亮盛唐兴象的艺术灵光”。这个人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体会诗情
人间美好的爱情有很多种,我把它大致的分为三类:
(1)生死之恋。生死相许,双方徇情是一种凄美的爱。这种爱往往是不得己而为之,但这种生死恋也传为佳话。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民间流传的哪些爱情故事属于此类?(参考答案:梁祝,焦刘)
(2)完美之恋。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志同道合,伉俪情深是最完美的爱,人皆向往之,但人间少有。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民间流传的哪些爱情故事属于此类?(参考答案: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鸿与孟光)
(3)牵肠之恋。虽天各一方,但彼此的爱忠贞不渝;虽不能朝夕相处,但彼此心中装着对方,想着对方,这是牵肠挂肚的爱,是纯洁的爱情。比如李清照与赵明诚他们的爱就属于这一种。
同学们,大家说张若虚在这首诗里所讴歌的是哪一种,对,应该是第三种。那么大家看看诗人用哪些语句来讴歌这种牵肠挂肚的爱?
齐读: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教师赏析:
诗中写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风浦上不胜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一个是天涯游子,思念家中的妻子;一个是闺中思妇,想念外地的丈夫;一个是望月怀乡;一个是凭栏盼归。在春江月明之夜,这种情景多么常见,有多少这样的夫妻值得我们去歌颂,令我们羡慕,这是人间至真至美的爱情,正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三)赏析画意
师生互动
点拨:“春江花月夜”单从题目上看,就富有诗情画意。大家看诗人给我们勾勒了那些画面?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其中的五幅吗?请看老师的概括:
江潮恋春月涌春江银辉照花游子望月思妇守夜
(注:守夜,即月夜守望盼归)
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老师概括的五个短语里的奥妙?对,我把“春江花月夜”藏在里面了,这就是“藏头诗”,那么请你模仿老师的手法,用四字短语也概括其中的五幅画面,把“春江花月夜”藏在第一、二、三字的位置上。
参考答案:春江涌月江潮恋花花容照水月夜思归夜阑怀远
((四)感悟哲理
1、学生自主欣赏
齐读:“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苏轼在他的《前赤壁赋》里的这样写道:“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请同学们结合这段文字来感悟张若虚在诗中所揭示的哲理。
2、教师总结
诗人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般评论家认为这是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我对此观点不敢恭维,我倒认为它是对人类的情感本源的探索。到底是哪一个人最先到江边望月怀乡的.,到底江月哪一年开始照着思乡的游子的,这无需考证,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行,那就是:炎黄子孙的感情共鸣——对月怀远,“月”就是人们思乡的激发点,动情物。
再看“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诗人看来,人生是一代一代的无穷无尽,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总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日月共存。所以,张若虚在这里,面对明月与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暂,也有所感慨,但他一扫以往诗人的消极哀怨之情,这无疑与苏轼的《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探究学习
教师点拨:本单元的欣赏指导一再强调鉴赏诗歌要“置身诗境,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训练这种能力。宋代有位词人叫“张先”,他的诗作不是很出色,但他对“影子”的体会与描写可以说无人能比,其中有三首写影子的名句最有特色,人送外号“张三影”,下面是他的写“影”名句,请发挥想象,体会它们的意境美。
(1)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
(2)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3)无数扬花过无影《木兰花》——《木兰花》
(六)感悟旋律
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默读课文,感悟优美的旋律,想象美好的画面。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13
一、说教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结构较严密,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调上。这样既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课堂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详细的阐述。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有分析简单乐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累,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三、说教法
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律动教学法: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律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春江花月夜》中主题旋律典型的节奏做出合适的身体动作,对应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2.创作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音乐发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乐情绪形象的分析学习,即兴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音乐片段创作。这种即兴创编的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音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媒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对这节课教法的制定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方向掌握,这节课我采用音乐体验学习法和自主创编法这两种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钢琴两种音乐教具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进行完整充分的体验聆听,这种充分体验的学习法,对学生思考总结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紧扣欣赏课的音乐课型。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学习之后,引导学生用这首作品中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进行即兴创编,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音乐发张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这节课我将从激趣导入、讲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部分进行讲授。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主题音乐的难点通过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节奏律动,可以通过提高速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节奏,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从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初听歌曲、深入了解、整体感受。
首先,初听歌曲:在多媒体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提前对学生提出问题,欣赏《春江花月夜》后,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第二次听歌曲我采用通过钢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个乐段,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对接下来歌曲深入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音乐深入学习,在学唱歌曲主题旋律之前我会引导学生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八年级处于变声器,需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唱歌前做这样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识谱的能力,对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符号和简单的提示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会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引导学生用婉转圆润的声音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对歌曲有亲身直接的体验。随后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再次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乐器效果进行欣赏。由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由八个乐段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个环节我选择第五乐段《渔歌唱晚》引导学生对音乐画面作进一步的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体感受:八年级音乐课堂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拓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去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发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面,我在最后会将《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同尾换头”,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这一教学环节将保留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情绪,运用“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音乐片段,并通过小组合作、配合和自主创编等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在学生们的评价上加以补充,并且鼓励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得知识点和自己学习的收获心得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我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阐述。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14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4-20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11-09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5-24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5-15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22
(荐)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29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9篇)11-10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精选12篇)01-27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11篇[经典]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