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岳》课堂实录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望岳》课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 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 相关推荐
【《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相关文章:
《望岳》课堂实录06-27
《望岳》课堂实录04-19
《望岳》课堂实录(精品)08-27
《望岳》教学反思07-02
《望岳》教学反思范文精选04-16
《望岳》教学反思(热门)07-04
望岳03-27
唐诗《望岳》教学反思范文04-16
望岳教学反思精选11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