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

2020-11-19 长恨歌

  《长恨歌》白居易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教学反思

  一、四分文本通其意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特别是被要求全诗背诵过白居易的同类之作《琵琶行》,对这种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不会陌生。阅读叙事诗,便不得不把握诗歌的叙事线索,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长恨歌》表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按照李杨爱情产生和发展、变化和转折、升华、神化四个主要过程的时间顺序,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有力突出“长恨”主题。

  在备课时我按照三分法切分了文本结构,即“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的马嵬事变前后事件为一独立部分,叙述贵妃玉殒、君王失落的情节,此部分前后各为一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出现了一段美妙的小插曲,我根据既定想法让学生细读并讨论了马嵬事变前后事件这一部分,希望学生能领悟玄宗对贵妃由色的迷恋向情的眷念的升华,没想到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马嵬事变的紧张和事过境迁玄宗的感伤,还进一步提出,以“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可单独划分为一部分。

  接下来便精彩了:师生探讨了这种划分的可行性并达成了肯定的一致意见,我顺势让学生把这新的第三部分,即描述太极宫中的寂寞玄宗对佳人的思念的一部分改写为一首第一人称视角的抒情诗。学生既兴味盎然又浅斟低唱,一些即时之作活脱脱刻画了一位失势孤独的皇帝,传达了对恋人无限的怀念和对自己深切的伤悼。课堂节奏由此一抖,抖出了一股灵动之气。课后我还请同学们推举一名同学为大家执笔完成一份集体作业:按照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模式,写一出以《长恨歌》为基本参照的剧本,定稿之后大家共同修改完善,作为一学期全班同学的学习成果汇报。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四分法真的非常有道理,很符合白氏描写李杨爱情悲剧的初衷。如果说玄宗在马嵬事变时惊魂未定,那么回到京都后便不仅仅是“甫定”了。这一时期,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贵妃,恰足以突显对其的真挚感情。惟其情愈真,恨才愈显深长。单列为一部分,更利于感知白氏对玄宗心情的直接反映和侧面描摹。

  二、焚琴煮鹤怎如喂马劈柴

  诗歌是美的世界,是精神的呢喃,虽说好诗需要多读,但我感觉,总是这般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似乎有些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教学反思《《长恨歌》教学反思》。即便是在反复朗读中熟习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可怎也找不到情感的脉动。一首经典的诗歌被机械地读出来,真好比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教法上我要跳出讲解诗歌的窠臼,学法指导上我希望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如果再执教《长恨歌》,我准备把“以意逆志”的思路深入渗透到朗读的过程中,在设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时就有所体现。

  桐城派刘大櫆《论文偶记》中有一段谈读散文的思路,或许可以为诗歌朗读作一个注脚:

  “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色即古人之神色,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神气音节拟古人而发,这观点多妙!白居易将自己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列《长恨歌》于感伤一类。《长恨歌》本身就是一首表现李杨坚贞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相思的作品,笼罩着深沉的感伤色彩。如果能陪伴学生通读诗歌,并结合背景分析主题后,再引导学生像白氏一样,以旁观者的身份由事及情,嗟叹吟咏诗歌章句,该是何等的`清远洒脱!学生将不仅仅完成这一首诗的情感体认,更将由此一点一滴的训练和引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表现去读完整本书的诗歌,读通整本书的诗歌。

  三、要留困惑在人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时,曾举出自己的一则教法。他在讲述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事件时,有些内容故意留着不讲完,让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去进行独立解释。这种选择较深刻地影响了我,我在执教《长恨歌》时,也有意忽略了白居易早年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李杨爱情在中晚唐的诗性书写等内容,不是不提,而是只顺口说几句相关诗句,足够让思维积极的同学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内容对理解全诗主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我偏偏不强调,不展开。很多诗本来就难有“达诂”,诗歌主题朦胧些,多义些,引导学生分析时含蓄些,或许可以如毛姆所说的,有了争议更可以保持“不朽”。叶兆言不是开玩笑地说过嘛,“对于中国的古典诗人来说,诗不朦胧,根本就玩不起来”。

  一些学生似懂非懂的诗句和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名词偶尔从教师口中蹦出来,跳跃在教室中,也许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回想以前用幻灯片补充相关信息的日子,认真的学生一见到陌生知识点和名言警句等就抓紧时间抄写下来,感觉非常可怜。面面俱到的语文课似乎形成了枯燥的语文学习,如果换一种方式,在重点明确突出的课堂上,留一些不解和困惑给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定的印象从而在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时地反刍,生活化的语文课也将能够更稳妥地得到实现。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12-21

白居易《长恨歌》的教学设计12-24

《长恨歌》(白居易)05-10

长恨歌--(白居易)11-27

白居易 --《长恨歌》11-26

《长恨歌》--白居易11-26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主题的分析07-31

白居易《长恨歌》说课稿11-04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12-28

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