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

2024-08-13 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题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先世居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父季庚,早年卒于襄州别驾。这就是说,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就有仕进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他少年时,正值藩镇混战,为避难流浪于江南的苏州、杭州、越中,后又到长安符离、襄阳、宣城等地。这就是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一定很深地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和当时行政的得失。所以,他提出文学主张:“唯歌生民病。”政治主张:“用正人远佞幸。”这都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的。但“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次无乡曲吹嘘之誉”(《与陈给事书》)。情形如此,要想仕进,只有由科举一途了。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

  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作解题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敏,仆虽不敏,常师此言。„„谓之讽谕,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独善之意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 非平生所尚者,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以上引见《与元九书》)

  由此可了解两个问题:

  一、作者主观要求的并不就是客观所重视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相矛盾了。

  二、《长恨歌》作者自己把它列之于感伤类诗中,没把它列在讽谕、闲适两类里,那就是没有把自己“兼济”之志,“独善”之义寄寓其中,而只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伤感诗了。作者自己这些话很重要,很可作为理解评议《长恨歌》的参考。当然,这也只能看做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还必须依作品的实际,才能决定。

  作者怎样对待“时之所重”的《长恨歌》呢?元和十年他与元九诗说: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又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类材料,还可有些,但仅此就可看出,白氏也是以社会上爱他的《长恨歌》为光荣的。而自己也称“一篇长恨有风情”,以为是可以“气粗言语大”的。这对作者的重讽谕、闲适诗,而轻感伤诗来说也是个矛盾。由上可知,作者自己对《长恨歌》的认识,就有两重矛盾:分类上虽轻它,社会上却重视它,他也以为荣,他自己也称赞此诗“有风情”、“近正声”。“有风情”,就是有“国风之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又是作者依客观效果,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了。总之,是矛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本身。

  二、概述

  全篇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算是一首长歌。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自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共三十句。主要是说篇中两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由来、相爱的实际和相爱所达到的程度。但主动的是唐玄宗,一切都是由他发起发展的。杨贵妃仅以自身的美和自身的媚获得玄宗无以复加的宠爱而已。作者的写作态度,依作品实际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用的欣赏口吻;“御宇多年求不得”,是你为着急的口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代为庆幸的口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是“天实为之,非人力也”的口吻;“回眸一笑”两句是对贵妃之美的很典型的形象写法;“春寒赐浴”四句是贵妃因美而受恩泽的情况;“云鬓花颜”十句是贵妃承恩泽后受宠的几项典型事例;“姊妹兄弟”四句是因宠贵妃而旁及的恩泽并因此显示出宠爱贵妃达到的程度;“骊宫高处”四句,是对玄宗前面宠爱贵妃行动的总结性概括。其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尽日君王看不足”两句,都必须以文学笔法目之,是两句形象语言,形容玄宗对贵妃的宠爱竟达到了重女色大大超过重朝政、重国家的程度,以至于全天在看还看不够,可谓爱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白氏这绝不是纪实,而是在以他俩的情况为基点,创作的一个极情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和开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同样是以情为主的情笔、诗笔、文笔、绝没有一点史笔的味道。有些人认为这两句“不早朝”、“看不足”是寓有贬意的,这是用史笔来看这两句的。这就是观点上的错误了。文学理论,是对既有作品的理解和说明,是先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后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的。“至情”和“纯情”的作品,在文学理论上有论述,这是有根据的。这种作品就是这种理论的根据。千百年来,对这篇伟大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于文笔和史笔的不分,纪实与创作的混淆,极可感概。谁都知道,在理论上,有纯情至情作品的说法,而对纯情至情的作品,却偏偏要以实论之,真是奇怪。“杨家有女”、“养在深闺”、“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不是实际。所以说这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是用的文学创作笔法,而不是记实的史笔。 以下“回眸一笑”、“金屋妆成”等,全都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是创作,不是亲身见到而记的实事。此而不知或以实求之,就太不合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了。

  以下自“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马嵬坡事件的产生、实况和后果。也是以玄宗为主的。你看,事件的产生只用了六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到“西出都门百余里”。事件的实际也只有六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完全是被动的。“黄尘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东望都城信马归”六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二;“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十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的说法之三。共三十二句,分三个层次,用三种形象描写马嵬事件的后果。主人公全是玄宗。无论叙述事件的产生,还是叙述事件的实际,大都用的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而不是直白地记述实事的语言。你看“宛转蛾眉马前死”哪里是事实?事实是《旧唐书·杨贵妃传》上所说“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花钿委地”是更加重写贵妃死后惨状的形象,也不可能是实际。“黄尘散漫”、“蜀山水碧”也都是文学上用景表情的形象语言。“归来”以下十八句更全是描写抒情的文学语言。总看这三十二句,全是描写的形象语言,全是作者创造的形象语言,当然也都是文学之笔而不是史笔。

  “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共四十四句,为第三段,主要说的是“海上仙山”中的事情,全是想像虚构的事故,没有一句是纪实的。这一部分,历来都以为是白氏自创;但前于他二十年的李益(生于玄宗天宝年间,白居易则生于代宗年间),在《过马嵬》之二上说:“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

  方士问蓬莱。”是写道士访蓬莱,可见当时已有此传说?潞琛冻?性故事。所以,以史实评《长恨歌》是错误的。“临邛道士”四句,是事故产生的缘起;“排空驭气”四句是事故产生中的屈折,“忽闻海上”以下十八句,是道士对“海上仙山”事故的叙述。全是用的想象的形象语言。你看“揽衣推枕起徘徊”多形象;“云鬓半偏”六句,使人如见。“钿盒金钗寄将去”,很显然是应上“花钿委地”两句的,是作者虚构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四句,看似事实,而实在是《孔雀东南飞》结尾的翻新,是唐****中习用的笔法,自然也是虚构的。至于全篇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作者对全部事故的总结语,是作者感其事而寄予同情的话,也正是作者之所在和歌咏此事故的目的。全诗以此作结,也以此点明写作的主旨。《长恨歌传》“(王)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

  总全诗看来,第一部分发生在宫中,

  重点是骊山宫中,第二部分发生在马嵬坡;第三部分发生在海上仙山。第一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发生发展,以玄宗为主。第二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变化,也是以玄宗为主。第一部分重在外形的描述,第二部分重在深情的刻画。第三部分是两人爱情的神化、纯化,是以贵妃为主的。这部分全是想像虚构的,而却是全诗的重点。依上,我们肯定地说,《长恨歌》是以李杨事件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一个诗歌体类小说。

  • 相关推荐

【《长恨歌》作者介绍及文章缘由】相关文章:

长恨歌的作者08-11

《长恨歌》文章品读09-21

《长恨歌》文章赏析10-20

我眼中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07-24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思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10-01

柳宗元作者介绍10-04

《观潮》作者介绍06-12

歌曲《长恨歌》演出介绍08-18

小说《长恨歌》内容介绍06-01

《骆驼祥子》悲剧缘由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