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

2024-08-08 岑参

  岑参的《登嘉州凌云寺作》记叙的是登凌云寺的所见所感。

  登嘉州凌云寺作⑴

  寺出飞鸟外⑵,青峰戴朱楼⑶。

  搏壁跻半空⑷,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⑸,下看三江流⑹。

  天晴见峨眉⑺,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⑻,阴森棕楠稠⑼。

  愿割区中缘⑽,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⑾,片雨当龙湫⑿。

  僧房云蒙蒙⒀,夏月寒飕飕⒁。

  回合俯近郭⒂,寥落见行舟⒃。

  胜概无端倪⒄,天宫可淹留⒅。

  一官讵足道⒆,欲去令人愁。

  【注释】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乐山县。凌云寺:为嘉州名胜,傍山而建,下有凿山而成的弥勒菩萨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峰”句:写寺之红色阁楼傍山峰而建,远望若戴于其上。

  ⑷搏:攀缘。跻(jī):登。

  ⑸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阔:深广。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⑻迥(jiǒng):远。旷:空阔。烟景:风景。豁:明朗开阔。

  ⑼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棕楠:棕榈树、楠树。

  ⑽割:弃。区中缘:尘世缘分。

  ⑾回风:旋风。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

  ⑿片雨:阵雨。当:临。

  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⒁飕飕(sōu):阴冷貌。

  ⒂回合:回环盘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端倪:边际。

  ⒅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淹留:逗留。

  ⒆讵(jù):岂。

  【白话译文】

  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只觉宇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旋风阵降吹过虎穴,阵雨时时飘下龙湫。

  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创作背景】

  杜鸿渐于大历二年(767)六月,罢去剑南西川节度使职,岑参亦离开幕府,转赴嘉州为刺史,抵达嘉州后不久即登寺观览,写下此诗。

  【赏析】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拓展阅读:《逢入京使》岑参

  逢入京使⑴

  故园东望路漫漫⑵,双袖龙钟泪不干⑶。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⑷。

  【注释】

  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白话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登嘉州凌云寺作》岑参】相关文章: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参04-19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04-19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04-20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赏析03-23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翻译及赏析11-09

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赏析03-22

《岑嘉州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11-28

岑参的资料11-23

岑参的简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