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异同

2020-10-13 岑参

  导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都是诗人岑参的边塞诗,这两首诗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两首诗均描绘了北国的严寒与奇瑰的雪景,抒发了诗人深切真挚的别情,却同中有异,各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构思上的异同

  两首诗在构思上都以雪开篇,兼顾咏雪与送别,也都是先写雪景,后转入送人,且写雪景不忘写人,写人又不忘写雪景,写雪景旨在写人,写人又意在突出彼时彼地的心情——离情别绪,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些是其相似之处。《白雪歌》,开篇四句为全诗发端,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蔚为奇观的边塞风景图:八月的北国已不似南疆还是风和日丽的景象,而有着迷人的边塞特色——狂风席卷,白草吹折,飞雪漫天,清晨,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千树万树上的白雪,宛如一夜春风顿然吹开的朵朵梨花。前两句紧扣北地季节、气候之特征,写得粗犷奔放,后两句笔锋一转,以梨花喻雪,变粗犷为柔细,妙语如珠,别出心裁。接下去四句写雪中奇寒,由营幕外写到营幕内,由自己写到他人,以衬托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北地雪冷之甚。“瀚海”两句承上启下,又由营幕内回复到营幕外,场景更为壮观,并引出“归客”。接下去的八句着重写雪中送人,而又不离写雪。《天山雪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前十二句,也是写雪景及雪中奇寒,写雪景气势非凡,写雪中奇寒,也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从而,为送人张本,创设了奇境。第二部分,即最后四句,着重写送人,却又不离写雪。

  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不同点也不难看出。这主要表现在写送人时有所不同。《白雪歌》,写送人,由写别筵→筵后送别→归客远行。“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写别筵,中军置酒,众乐齐奏,热闹非凡,反衬出惜别心情之深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是写筵后送别。“暮”,点明送别的时间,“暮雪”与送别前的晨雪相呼应,“辕门”照应上文所指地点。“风掣红旗冻不翻”,脱胎于唐代诗人虞世南的“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出塞》),而更有韵致。雪中送人,景中寓情。“多情自古伤离别”(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更何况是在大雪封山、奇冷无比的环境下离别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写归客远行,也是写别后雪景。《天山雪歌》,写雪中送人,不像前者那样由写别筵→筵后送别→归客远行,而仅写雪中赠别,这样,便在构思上与前者避免了重复,具有独到之处。

  2.用语上的异同

  《白雪歌》全诗共126个字,《天山雪歌》全诗共112个字。据笔者粗略统计,后者与前者相同的字多达48个。但二者在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上又见出不同。如两首诗中都有“将军”、“都护”、“狐裘”、“不暖”等字,但在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上,前者用“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后者用“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于同中显出其异。二者均以衬托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雪后奇寒,却无雷同之感,尤其是“都护宝刀冻欲断”一句,想象奇特,极具新意。

  相同的词语与其他词语构成不同的组合,使《白雪歌》与《天山雪歌》同中见异,而不同词语的组合,则更能见出其异。《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便明显有别于《天山雪歌》。《天山雪歌》:“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写雪,与《白雪歌》也截然不同。“银山”,也称“银山碛”,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的`库木什附近。“铁关”,也称“铁门关”,在银山西南。“交河”,在吐鲁番西,源出祁连山;唐交河县在长安八千里外,其地早寒。“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这四句,两两相对。前两句写雪光能与月光共照银山,又能随胡地之风吹过铁关,颇有新意;后两句以“飞鸟绝”与“马蹄滑”分别写雪之广与雪之寒。这里,不说雪之广,而言“飞鸟绝”,不说雪之寒,而言“马蹄滑”,实是因为茫茫白雪致使“飞鸟绝”,雪寒而凝造成了“马蹄滑”,如此着墨,含蓄生动,与《白雪歌》各具特色。

  3.结尾上的异同

  《白雪歌》与《天山雪歌》结尾都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而在具体表现上又明显有别。“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前者的结尾,这两句与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描写的境界相类。所不同的是,一在天山脚下送客,一在长江边上送客。“山回路转不见君”,写诗人目送友人,伫立雪地,直至友人身影不见了仍不思返,其友情之深可窥见一斑。“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细节描写,含意幽深,友人去了,雪上只留下归马深一脚浅一脚的蹄印,真是人去景空。这就含蓄而又明确地点出了依依惜别之情,怀念故乡的复杂心情。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这是后者的结尾,同样余韵悠长,但它明显有别于前者的结尾。它采用的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寓答于问之中:“雪中用什么赠别呢?只有那青青松树枝。”中国汉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但岑参在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送客,无柳可折,代之以“青青松树枝”,一则,松树具有傲霜凌雪的品质:“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二则,青松象征着友谊常青,如此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风格上的异同

  岑参诗的风格以奇壮为主,《白雪歌》与《天山雪歌》便充分体现了岑参诗的这一风格特点,而又有所不同。前者在奇壮之中见俊丽。开头两句写风力的强劲,颇有气势。继之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梨花这一带有春意的南国景物,给北方雪景著上了春天的色彩,令人感觉得奇丽之极。接下去写雪后的奇寒,既有粗犷之笔触,又有细腻之描写。结尾处写离别之情,既含蓄,又俊拔。后者则更见豪伟雄壮之诗风。无论是写天山雪景及雪后之寒,还是写雪中送人的诗句,如“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皆气势非凡。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异同】相关文章: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10-31

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赏析11-0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06-21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6-21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6-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09-04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案05-0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11-2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读06-21

岑参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