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

2020-10-05 背影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

  摘要: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情感内涵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表达父子亲情。从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动机来看,父子之间是存在矛盾冲突的,其根源是封建旧思想同新文化新思想的对立冲突;同时父子之间的亲情依然深厚,因而文章表达的情感内涵一种是矛盾冲突中的父子深情。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情感内涵

  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优秀散文,也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背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亲情,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一方面是儿子对父亲深沉的爱。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章表现了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李馨在《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朱自清<背影>的深层思想内涵》一文中说:“父母爱子女,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这种‘常情’在阶级社会中完全被扭曲了,特别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父权本位思想的存在,使人类这种‘常情’发生了变异,同样是爱子女,母亲往往表现为温暖、体贴、关怀、爱怜等肯定性情感,而父亲往往表现为严厉、冷漠,有时甚至是不近人情的否定性情感。因此,民间有“慈母”、“严父”之说。这似乎只是一个情感表达的方式问题,实际上也是封建的父子关系的体现,是父权至高的具体反映。”“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述鲁迅这篇文章的观点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以此来证明朱自清在《背影》中所写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已经‘觉醒’的父亲,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表明他是一个权利思想很轻而义务思想很重的父亲,他是一个把‘长者本位思想’改变为‘幼者本位思想’的实践者。”【1】在这里,文章的作者认为《背影》表现了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而文中的父亲是这一思想的觉醒者和实践者。对于以上两种观点,我们认为,首先,文章中确实表现出了父子亲情,但这种父子亲情不是纯粹的骨肉亲情的单纯表现,而是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关系内涵。《背影》在最后部分写道:“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2】由此可见,作者和父亲是有矛盾的,不是单纯的父子亲情关系。这种矛盾是什么呢?刚才的第二种观点给出了结论,认为是父权本位思想造成了父子矛盾冲突,父亲具有父权本位思想,儿子抑制和反对父权本位思想,由此发生矛盾冲突。这大抵是不错的,只是文中着重表现的不是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也不是要表现父亲对自身父权本位思想的觉醒和改变,而是要表现父子在对这一思想的不同态度中,矛盾冲突着的父子亲情。由此,我们认为,《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在矛盾冲突中的父子深情。下面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父子矛盾冲突的成因

  朱自清和父亲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主要是父亲对朱自清经济权力的剥夺。

  1921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江苏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据陈孝全《朱自清传》记载:“加之家庭不和,他每月薪水均由学校送到父亲手里,他无权支配。因而他不管家里人反对,辞职不干,决意要离开这个使他厌恶的地方。”【3】朱自清上大学时家道已中落,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1921年秋,朱自清到江苏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再加上“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封建大家庭的妻亲的矛盾、等级尊卑的矛盾使父子矛盾加剧,遂使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是朱自清父子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在直接原因之下,父子的矛盾冲突其实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季羡林在评说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指出:“《背影》表现的就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含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4】季羡林先生说得很明白,《背景》体现了“父为子纲”的中国封建文化内涵,即表现了的封建伦理纲常和父慈子孝的`封建道德规范,这是比较中肯的,但同时应该看到,朱自清从小受到传统封建文化道德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朱自清1916年考上北京大学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发起猛烈的冲击。朱自清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具有了挣脱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争取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新思想新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同“父为子纲”的封建伦理纲常的对立与碰撞,就导致了父子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是封建家长专制同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是父子矛盾冲突的深层原因,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其在表层形式上的显现。

  二、父子矛盾冲突的僵持与和解

  据《朱自清传》记载,1921年秋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八中,从此父子失和。1922年初春,朱自清将家眷从扬州接到杭州,父子矛盾激化,父亲不肯原谅朱自清。1922年暑假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想缓和与父亲的矛盾,却受到父亲的冷遇,甚至不让他进家门。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一次,但父子关系仍未好转,双方裂痕越来越深,后来朱自清就几年不回家了。从1923年至1925年是父子矛盾的僵持期,就是《背影》中所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到作者写《背影》这篇文章,这种僵持的关系才表现出了和解的迹象。作者在文末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有和儿子和解的意愿,而作者是在饱受父子矛盾的煎熬与痛苦中写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借回忆八年前父亲送自己上学时买橘子的情景往事流露出对父子往日深情的怀念,从而表露出了与父亲和解的意愿。毕竟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战胜了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与冲突,据《朱自清传》记载:多年以后的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景》出版,“开明书店将《背影》寄到朱自清老家扬州,他的三弟朱国华接到一看,不由喜出望外,连忙拿着书飞快奔至二楼父亲的卧室,让老人家先睹为快。这时朱小坡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写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欣慰,昏老的眼睛猛然迸出兴奋的光芒。”【5】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完全理解了儿子,父子关系趋向和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是矛盾冲突中的父子深情,这种矛盾冲突是封建旧思想同新文化新思想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使父子失和,使作者饱受失去父子亲情的痛苦,但正是在这种痛苦中,使作者在文章中传递出了不同于一般骨肉之情的更加悱恻、悲切、深厚的父子真情。

  参考文献:

  [1]李馨.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朱自清<背影>的深层思想内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6-28

  [2]朱自清.朱自清精品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32

  [3]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5

  [4]季羡林.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2003(3):2

  [5]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90

【《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10-02

试析朱自清《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07-25

《背影》文化内涵06-20

《背影》文化内涵解析10-23

朱自清《背影》文化内涵解析11-07

浅谈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08-08

朱自清散文《背影》文化内涵解析11-16

朱自清《背影》表达的主题思想09-02

采薇表达的情感06-15

《背影》阅读理解 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