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读书方法1
读书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每个人的读书方法却不尽相同,陶渊明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是“口到、眼到、心到”,我有我的读书方法,它让我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也让我收益更多。
小学时,每一个同学都拿着古诗阅读着,背诵着,但他们大都只是简单地重复,机械地背诵,我却不然,每读一首诗,我都会去感受诗人的心境,及诗句间所含的道理。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摒弃一切杂念,专心与诗相伴,与诗人交流。遨游在诗的海洋中,我先从“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与豪迈,又享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陶渊明的悠闲自得,刚走出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又被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情怀感动着……这样的功夫,让我不只是记住了诗句,更体会了诗歌的妙处。每当我与同学谈起古诗时,我都能滔滔不绝,有感而发。我有我独特的`读书方法,我的读书方法,让我收益更多。
到了初中,我们又开始与文学名著打交道了,老师布置任务后,大部分都是迅速地浏览,以最快的速度将书看完,做做名著卷子完事。而我却愿意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挖下去,更透彻地了解名著的内容。读《西游记》,比丘国国王要吃1111个小孩的心,我觉得这个情节很有意思,经过查阅各种资料才知道,吴承恩那个时代的皇帝也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这段惨忍的情节原来是在讽刺当时的皇帝。虽然这些并不会出现试卷中,但是它们很有意思,值得我去探索,了解清楚后,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读书不再是应付差事,而是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有我的读书方式,我的读书方式,让我收益许多。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的读书方式也许更费时间,但它让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体验,也让我受益匪浅。
优秀读书方法2
对照读书方法
一次看二三本描写相同内容的书,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那些是他们没有思考到的观点。
你可以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联系起来读,看看两本书是怎么描写的不同在哪,相同再那,当然《三国志》是史书,是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很多《三国志》内容。同样,在读《西游记》时,可以找《大唐西域记》,前者是吴承恩创作的神话小说,后者则是高僧玄奘所记下的取经过程中的见闻,《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大唐西域记》。
这个适合用来搞研究和写论文。
由浅入深读书法
了解一段历史和专业,我们需要先找一本与之相关的入门书来看,对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看一本专业的书籍来看,当然看专业的书也许会很累,你很累的时候就可以找一些相关的畅销书来看,当做放松,最后寻找一些纪录片和电视剧来看。这对你了解一个专业和一段历史特别有帮助。这个是一位大学教授的读书方法,他当时以雍正举例,他说想要了解雍正王朝怎么办。他说会选择四本书,
第一本是《朕知道了》这是历史随笔,这个可以轻松读完,因此我对雍正王朝的历史世界有了框架的了解。
第二本选择专业的书籍来看冯尔康的《雍正传》。
第三本选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用来放松的看。你看了专业的书籍后你就可以用来指出小说的历史错误。这可以让你加深印象。
第四电视剧唐国强演的《雍正王朝》,这四本书成了他了解雍正王朝的一个系列。
这个适合一些历史书及专业书。
SQ3R读书法
这种读书方法是由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的,SQ3R读书法是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
浏览: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大略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让自己对书有大体的了解。
发问: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把标题变为问题,一边粗读一边提问。可以激发好奇心,促进自己的阅读兴趣。
阅读:阅读就是从头到尾细读,对重要、难解部分反复读。边思考、边圈点、边画杠杠。在读书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要尽可能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写眉批写心得,做读书笔记。以保存“知识印象”。
复述:即“回忆印象”,回忆书中的内容,看自己发问题目上否获得了正确的理解。这是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也是巩固记忆的手段。
复习:一般在复述后一、二天内进行,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从中获得新的体会。
这种一般适合用于专业书籍,内容比较多的大头书。
读书的方法
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历来各有说法,实际上因人而异,只能择其大端,难以形成笃论。比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当初二三言明了者,因后人种种附会意反有所晦塞,至今仍存不同解读。先看原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话的'焦点或曰产生歧义之处,便是“不求甚解”四字,因为“好读书”对于读书人而言不抱疑义。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指一种专注的状态,想必许多人也有此体会,惟“不求甚解”容易产生认知的偏差。有人把它解读为领会读书要旨,不必抠字斟句穷究其理的意思。南宋大儒陆九渊似乎也同意此说法:“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诸葛孔明好像也是此说的践行者,其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同读书时,他们三人务求精熟浃备,独诸葛亮“观其大略”即止。然我们从历史文本中,更多发现的还是渔洋山人(清神韵诗派创始人王士禛,世称王渔洋)那样的苦读派。他官至刑部尚书,一般人求见不易,但经人指点知其每月初一、十五和二十五日必于慈仁寺书摊淘书的嗜好,一试果然应验。王渔洋是怎么读书的呢?其每读一书,必深究其得失、版本、真伪、字句、作者、源流诸要素,还要加以批注和评语。积数十年之功,竟有五六百部之多。故于未老之年,即生生把一双眼睛看坏。很显然,他也不会同意读书“不求甚解”的。
还有古人把买书、求书或访书中的甘苦,称为“八道六难”,具体不作细述,其中一难即指向人求书。何谓“求书”?就是借书回家手抄,宋人《春渚纪闻》有言“古人借书,必先以酒醴通殷勤,借书皆用之耳”,以借还互为探访,以酒醴作为手信,生生把借书这件琐事,搞出风雅的眉目来。倘须限时归还,则借书人必争分夺秒、挑灯夜“抄”以不误还期。试想,面对得之不易字字照录的抄本,能不发愤苦读吗?这样的寒门学子,也断然不会认同“不求甚解”的。于是,便出现了“铁锥刺股”、“凿壁偷光”、“悬梁结发”、“囊萤夜读”这般励志的事主。特别是清乾嘉学派那批矻矻治学、详考甄辨以至目力昏沉的训诂考据大师们,都属“好读书”且务求“甚解”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目下对于“不求甚解”的解读可能跑偏了原意。陶渊明所指在于体悟文章的精义而非咬文嚼字。这个“求”字应作“寻求”解而非“要求”解,即不以“甚解”作为“好读书”的目的。五柳先生也不屑以功利为目的而“好读书”,所以才能享受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真趣。这么说当然无可厚非,而且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不失为一种既增长知识又能自娱自乐的闲读方式。他们不必像学者专家那样,为了做学问而十分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及无征不信式的辨析技能,而纯把读书当作一种闲暇时的消遣。前几日我途经一书吧,进去转了转,见不少人在书架下晃悠,这也翻翻那也翻翻,很难专注于某一本,以为恰好勾勒出当今些许的读书生态。毕竟,对于早已走出校园且一身背负的成年人而言,即便想深入读它几本书,也很难静得下心来,更无力承担高昂的时间成本。
古人读书方法
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 相关推荐
【优秀读书方法】相关文章:
常用的读书方法03-13
高效读书的方法03-30
(优秀)消除疲劳的方法04-11
读书方法之略读的策略12-18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02-29
常用培训方法15篇(优秀)03-13
(热门)高效读书的方法5篇03-30
(优秀)歌唱练声方法9篇09-23
激励方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