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2024-03-27 好文

关于孔子的故事1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关于孔子的.故事2

  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3

  一天,孔子与众弟子在树林里休息,孔子弹琴自乐。附近河岸边的船上有个老渔夫,他问孔子的弟子:“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贡说:“他就是以仁义、忠心而闻名的孔圣人啊。”渔夫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啊。”孔子听到后,立刻走到渔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说:“我从小就开始求学,现在都69岁了,还没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因此来向您请教。”渔夫毫不客气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孔子听了很受启发,不断地点头。最后,孔子谦卑地对渔夫说:“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运,我愿意做你的学生。

  【故事感悟】:

  孔子自己曾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对他们的优点要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借鉴改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青少年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你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关于孔子的故事4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的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这么一位伟大人物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主要来自于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孔子曾说过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是聪明。孔子就是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是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孔子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是我这个与他相隔2500多年的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迪。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问题不善于问,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的毛病,粗心也常使我深受其害,因为它,我失去了很多的满分的机会,丢三落四,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太阳写成大阳,把996写成699,把生鸡蛋当成熟鸡蛋,不过现在好在读了《孔子的故事》使我学会了不耻下问。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都来自与他勤学苦读。孔子虽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拉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坚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那麽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关于孔子的故事5

  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关于孔子的故事6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贲(bi4)卦,长叹一声,好像心情很不平静。

  弟子子张进来,举手问道:“弟子听说贲卦是吉祥的卦,贲卦的意思就是修饰,就像人需要修养一样,这是很重要的、很应该的事,但是,夫子为什么会叹气呢?”

  孔子说:“贲卦所修饰出来的颜色不是真正的颜色啊,所以我才叹息。”

  子张问:“难道修饰不重要吗?”

  孔子说:“我想,事物的本来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应当是正白色,黑色的应当是正黑色,贲卦所说的修饰,其本来色彩的正色是什么颜色呢?”

  子张说:“夫子所说的意思是修养只是把自己的本心显现出来,是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宝珠不需要有意地装饰,为什么呢?本质本来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饰。”

关于孔子的故事7

  大家好,我是37号范子杉,今天我给大家说的故事叫做《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一生的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里面印象令我深刻的就是故事情节,就是一个妇人的公公。被吃掉了,她的丈夫也被吃掉了,他的儿子最近也被吃掉了!他在暮地旁的哭,孔孑问:为什么不搬走?他说,因为要J要税的不来这啊。孔了对弟子们说:暴政比猛虎还可怕呢!这就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建议大家都可以多多的阅读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本平平淡淡的小说,我却很喜欢它,因为它里面记载了孔子这个名人的一生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8

  孔子义利之辩的故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 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 师襄学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的故事

  《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 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 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 公神,其地位和 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 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 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 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 四配”,他们是 颜回、 曾参、 子思和 孟轲。其次是“ 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 颜渊, 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 子贡。政事: 冉有, 季路。文学: 子游, 子夏。”再次是“ 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 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关于孔子的故事9

  处世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关于孔子的故事10

  意思是: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关于孔子的故事11

  《论语泰伯》中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可见,出言要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确实,生活中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想必都是“言多必失”的结果。这也就印证了孔子的慎言观点: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阶梯的。孔子的高足子贡也说:“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③孔子一再告诫他的学生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要求子张只有在足以自信的问题上,才能谨慎地说出和做出,这样言语和行动的错误少了,官职俸禄就能拿得高了。而且,孔子还教导学生:“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谓之瞽。”⑤陪着君子说话要求就更高了:没轮到他说话不能先说,该说了就得说,不能隐瞒,先听后说,还要看君子脸色说话,否则就是瞎眼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交友,孔子告诉他首先要做到“友直”,就是真诚说出朋友的过错,但态度要温和,其次,则须考量朋友的反应,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就表示说话的时机不恰当,不然可能自取其辱。这也强调了说话不但要谨慎,更要注意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对象。由此可见,孔子反复强调说话要谨慎。

  除了强调慎言,孔子还主张少说甚至不说。在孔子看来,少说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做到踏实诚信。有一次,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当然,孔子提出的慎言思想,提出少说甚至不说,并不是说要否定语言、否定言说,恰恰相反,他提倡慎言是对言说的高度负责和重视。孔子的慎言思想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正如高徒子贡所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孔子的这种慎言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他的学生,也深深影响着古往今来的无数中国人。至今,慎言依然是同朋友、同事、上下级、陌生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法宝。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朱熹注云:“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正是对孔子不同意浮华词藻的最好注解。那么,怎样做到言辞达意呢?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交际工具,传播者通过语言把信息清楚地传输出去,让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说清了、理解了就是做到达意了。说得清楚,就必须要使语言准确、简洁。要想表达准确,先要知道自己讲什么和怎么讲。只有心里想清楚了,口中才能说清、说准。达意对个人而言,要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然而,有些人说话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往往巧言令色、信口开河、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言不及义。这恰恰就是达意必须反对的“巧言”、“言不及义”等不良语言倾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或场合下,语言并不是完全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如此,这就需要接受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言”是本质要求,而信就是对“言”的体现和约束。孔子教导学生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就要有信用,说到做到,守信约、负责任。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行事就容易捉襟见肘。说话时,要问自己是否出于真诚之心,并且一旦与人约定,就务必守信。“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则为孔子所厌恶。不仅在古代,现在也是如此,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的人则不会受别人欢迎,也不会取得成功。“言必信,行必果。”是对言而有信的最好诠释。

关于孔子的故事12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关于孔子的故事13

  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该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己的行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己的缺点,批评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习武之人都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原来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关于孔子的故事14

  大家好,我是26号钟瑞。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孔子的故事的读后感》

  孔子,他是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说出来的话里面的道理值得我们学习。孔子的学生很多,比如颜回,他们的.为人也值得我们学习。在孔子远行时,也跟着孔子,持续的求学,甚至还帮助了孔子。

  孔子身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孔子的理想都是远大并且能做到的,而且还是一直坚持着的。他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这段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为人处事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孔子的故事15

  孔子六十九岁那年,带着弟子到一个名叫缁林的树林游观时,碰到一位渔夫并向他请教。这位渔夫直言道:“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你身上的毛病太多,外能迷惑他人,内则伤害自己,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和你交往,圣明的君主也不会以你为臣。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天下愚人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满足。可惜你过早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少听闻大道。”

  孔子听后,深感羞愧。他对渔夫说:“如今我有幸能遇上先生,是苍天特别宠幸我。先生若不以为羞辱,并把我当作弟子一样看待的话,请先生告知你的住处,请求受教于您门下而最终学完大道”。不料,渔夫扔下一句话:“不能迷途知返者,是不可能懂得大道的。要谨慎小心不要与他交朋友,否则自身将招来祸殃”。于是撑船走了。这使孔子尴尬万分,丢尽了面子,只好冲着子路发火:“你这个笨蛋,怎么不把他拦住呢?”把他这个最忠实的学生臭骂了一顿。

  庄子所讲的四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仅仅是为了“诋毁”孔子吗?其实并不尽然。究其孔子的'思想和内心,他虽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但心底深处却充满着矛盾和迷惘,特别是对他极力推崇的礼治思想难以得到认同感到非常困惑。在这种矛盾的痛苦中,他想悟出大道以自拔,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孔子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尽管孔子自己说已经得道,但他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名利思想却始终与道水火不能相容。他想把道玩于股掌之间、变成教化他人的法器或成为自己捞取功名的工具,这不正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尽管孔子非常努力,但始终未成正果。

  2400多年后的今天,社会历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有一些人,要抬出孔子的理论,装成圣人和救世主的模样,来吓唬人,教化人,这注定是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的,因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功过。如果认为当代人的智商比2400年前的人还低的话,那么,我们就真诚地奉劝这些人:赶快去神经病医院找医生――吃药吧!

【孔子的故事】相关文章:

孔子的故事03-09

孔子的故事【实用】03-11

孔子拜师的故事03-25

孔子拜师的故事【必备】03-25

(荐)孔子拜师的故事03-25

孔子的故事15篇(实用)03-09

介绍孔子的小故事50字05-05

孔子的作文08-09

走近孔子作文08-19

孔子的作文(优)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