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

2024-03-13 好文

语文阅读题大全1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

  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

  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

  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

  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

  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

  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和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2.A (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3.D (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语文阅读题大全2

  “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岁月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百般姹紫嫣红斗芳菲。

  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孤独和寂寞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捻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阴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高大而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为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最早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

  冬色 阅读题:

  1文中4~6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冬色的?

  2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离开德宏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丽呢?

  3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意,解释第6段中加点词“点缀”的含义

  5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本说说他的表达作用。

  6作者在第7段中是怎样开展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冬色 阅读答案:

1、德宏的雪,树木,阳光方面

  2、因为作者在异乡的土地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寒冷而寂寥,强烈的落差对比使德宏冬天的秀丽热情更加明显

  3、第五段没有划线句,我猜是最后一句吧-----修辞是拟人,通感。作用是将绿色表现的更加形象,灵动,富有生机

  4、点缀的含义:星星点点的分散装饰衬托

  5、对比:第五段写旧叶落,新叶生。作用是用落叶的萧索清冷衬托新绿遍野的生机

  6、先由“置身德宏的冬日”的所见所感,再想到德宏春夏秋冬,生生不息,最后想到先人在德宏劳作生活,传宗接代。作用是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侧写德宏人对德宏的喜爱,显得情真意切,有感而发

  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祝大家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语文阅读题大全3

  面对一朵花

  刘少鸿

  在初冬的旷野里散步的时候,他发现了那朵并不显眼的小花。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但是它的温柔与含蓄,它的淳朴与恬静,它的从容与自然,却使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荣华。他静静地望着它,从内心涌出一种真诚的赞叹。这一时刻,刚刚从充满浓厚的功利色彩的都市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他,似乎从它的每一绺叶子、每一片花瓣上都能感受到一种超乎所有贪欲等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那是一种十分纯净而崇高的境界。他静静地注视着它,内心蕴含着一种异常深邃却难以名状的感动。他无法把它表达出来,也不想用任何概念化的意象来冲淡这种神秘与感动。

  这时,他的朋友从后面赶上来了。顺着他的视线,朋友也看到了那朵小花。那花儿并没有多少引人注目之处,引发朋友强烈兴趣和疑问的,是他那异常专注的神情。而面对朋友的关注,他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果然,朋友一伸手,将那花连根带草拔了下来。朋友将它凑近眼前,细看了一会儿,说,我还是叫不上它的名字,不过会搞清楚的。朋友将那花草装进了小包。他有个熟人是研究生物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朋友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对他所注意到的东西,他一定得说一些什么,他一定得把他自己的具体经验抽象出来,理顺排列了,再展示于人,不然他会坐立不安的。

  第二天,朋友兴冲冲地跑来找他,要告诉他关于那朵花的有关问题。一进门,朋友却呆住了。朋友发现他正在面对着一幅刚刚完成的图画沉思默想。画上画的,正是那朵恬静柔美的小花。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他们交往几十年,但从未见他作过画,也从未听说过他会作画。

  “我对它的生物属性并不了解,但它那鲜活的姿容却那么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它已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它也会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他平静地面对着愕然而立的朋友说,“面对一朵花,你没有感情的深度,你全然是智力的、理性的行为。你太想了解它,掌握它,因而你用屠杀与分解的方法去研究它,你把它拔下来,弄清楚了它的名称、属性,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切知识,但是你没有顾及到它的生命,你谋杀了它,从而也失去了它!”

  朋友默然了。他凝视着那画上生机勃勃的花儿,再看手中已经枯萎了的花朵,顿觉兴味索然。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

  小题1: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或短语概括花的特点。(4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1)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

  (2)画面非常简洁优美,淡淡的花瓣间,似正洋溢着一片幽微而神秘的光焰。

  小题3:文中将画上的花和手中的'花朵作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谦卑、不显眼(平常):(写出无声无息、没有故作的姿态等均可);(2分)

  (2)充满神圣的荣华:(写出恬静、含蓄、淳朴、恬静、从容、自然等均可);(1分)具有纯净、崇高的境界:(写出神秘、鲜活、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等均可)(1分)

  小题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描绘出那朵花的不显眼和自然淳朴的美。(2分)

  (2)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花散发着的生命力。 (2分)

  小题3:画中鲜活的花与被拔下已经枯萎的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不同性格的人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同结果,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爱。 (4分)

  小题4:手中的花被朋友屠杀与分解,丧失了生命力,失去了生命的意义;(1分)画中的花保持了鲜活的姿容,使花具有了生命的价值。(1分)表达了作者反对屠杀鲜活生命的行为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第一段“淡蓝色的花瓣,在暖暖的阳光下谦卑地开放于破损的篱笆墙边,无声无息,没有一点故作的姿态。但是它的温柔与含蓄,它的淳朴与恬静,它的从容与自然,却使它充满了一种神圣的荣华”的语句,我们便可知道这小花的特点。根据题干“概括花的特点”的要求,我们可以提取里面的“谦卑、温柔、含蓄、淳朴、恬静、从容、自然”等来回答。根据文章结尾处的“他凝视着那画上生机勃勃的花儿,再看手中已经枯萎了的花朵,顿觉兴味索然。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还可以提取出“生机勃勃”等词语。

  点评:首先要找到题干当中的问题所涉及到的语段,从语段中提取揣表明原因的相关信息,运用得体的语言全面作答。能用原文语句(词语)的,首选原文语句(词语)作答。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那朵花人格化,描绘出它温柔、含蓄、淳朴、恬静、从容、自然的美。第二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用“光焰”形象地写出了小花的生机勃勃,散发着无穷的生命力。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小题3:试题分析:“对比”的作用即是为了突出,结合语境和课文内容可知,文中是为了突出“画中鲜活的花”所具有的生命力和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蓬勃的生命力的赞美,对美好事物的珍爱,对人们扼杀生命行为的谴责。

  点评: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小题4:试题分析:“他无法说清,自己手中的花和画中的花,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结合上文内容理解这句话可知,“自己手中的花”是被连根拔起用来研究的“枯萎了的花”,而“画中的花”则是“恬静柔美”“生机勃勃”。相比之下,作者认为“画中的花更为真实,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的意义”,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对美好事物的珍爱之情。

  点评:揣摩语句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甚至是主题,结合语句出现的语段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并能够透过句子的表面意思,深入挖掘出句子深层的含义或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直白的易于理解的语句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

语文阅读题大全4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内容提要:根据新课标及目前中考的实际情况,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本文概括了阅读理解考试中的典型题型,并告诉我们相应的答题技巧。

  上面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阅读了吧,希望能给同学们很好的帮助。

语文阅读题大全5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①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②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③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④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⑤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⑥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⑦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结满冰凌,夏天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这个屋檐。

  ⑧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⑨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⑩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⑾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⑿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⒀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⒁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显然,作者把落叶比喻成疲倦了的蝴蝶不仅仅是写落叶,你认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4分)

  2、请你写出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3、请你从文中选取一个富有修辞特色的语句进行赏析。(不少于 60字)( 4分)

  4、⑨段中画线句与我们传统观念里的事业不成誓不回有较大出入,请你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

  1、作者借落叶像疲倦了的蝴蝶来比喻我是一只在外飞倦了想要飞回家去的蝴蝶。文章试图通过落叶这一环境的烘托和疲倦了的蝴蝶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念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母亲的辛勤劳动使家里越来越殷实(富有),但岁月(年纪)和劳累却压弯了母亲的背,使母亲变得越来越矮。(意近即可。)

  3、示例: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句子运用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人的情感赋予落叶,以呻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疲倦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在外漂泊的疲惫,与文章开头形成对比和呼应,深化了文章主题。(摘抄出运用了修辞的句子得 1分,能写出表达效果得 3分。)

  4、示例:无论我们在外面闯荡世界成功与否,心里都要永远装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为的是大家的利益而舍家忘身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仅仅是为衣锦还乡而不破楼兰终不回则不宜大加赞扬。

语文阅读题大全6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破之,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路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 傅嘏(gǔ),字兰石。

  1.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安之计,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B.师又谢朝士曰谢:道歉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咎:失败

  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选项是( )(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始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只有司马昭受到了惩罚。

  B.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与并州联军讨伐胡人,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胡人却已逃了回去。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用兵之时一般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3分)

  ⑵ 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3分)

  ⑶ 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4分)

  答案:

  1.D

  2.B

  3.C

  4.(1)(将士们)希望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

  (2)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迁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

  (3)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应该归罪(责)于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咎:过错、罪过

  2.试题分析:①是曹操所说,表现曹操收人心,⑤司马昭所说,但不能表现收人心

  3.试题分析:C.军队人心摇荡错,原文是王基上疏说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

  4.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求想办法;非全军之长策也判断句式。句意通顺一分。(2)临履亲自前往;然这样。句意通顺一分。(3)败于官渡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暇空闲。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操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将领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询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谋求侥幸的胜利,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辅佐,不过这不可当作常例。诸位的劝止,才是完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不好意思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毌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的众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这个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说: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惭愧而又高兴。

  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依据实际情况向司马昭上疏说:如果把军队迁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人心动摇,对于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迁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的首领,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而关东的败仗,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过错?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说:司马王仪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自己担起来,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应该归罪(责)于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意见,(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不幸运。

语文阅读题大全7

  阅读《绿》中的相关文字。(8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小题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一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准确生动,请加以分析。(2分)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写了其他地方的绿,好像与梅雨潭无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小题3:作者为何称梅雨潭的绿为“女儿绿”?(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招引”与“追捉”写出了梅雨潭绿的无穷魅力,强烈地吸引我。也写出了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景与情融为一体。(2分)

  小题2:用其他地方的绿来衬托(或者对比)梅雨潭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绿得恰到好处。 (2分)

  小题3:(1)与上文把梅雨潭“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相照应,突出梅雨潭的绿柔嫩、鲜润、令人陶醉的特点,(2)表现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倾心爱恋之情。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散文语言的特点即善用修饰,从两词在结结构上的关系和表达景色特点表达作者情感的角度来分析。

  小题2试题分析:抓住这几句中“太”一词轻微的否定义,从对比烘托这个角度分析作者写别处的“绿”与梅雨潭“绿”的联系。

  小题3试题分析:注意作者在文中用“少妇”“处女”“小姑娘”之类的词来形容梅雨潭,从结构上的照应和内容上的突出梅雨河潭的某种特点、表现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等方面分析理解。

语文阅读题大全8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1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2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3,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首领 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敏繁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3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5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 ①②④ B. ②3④ C. ①5⑥ D. 35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

  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

  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1l(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3分)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参考答案:

  8.B 9.B 10.A

  11.(10分)

  (1) 翻译

  ①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用斜线(/)断句: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语文阅读题大全9

  阅读下文,回答第10—12题(10分)

  动物的葬礼 张哲

  ①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②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象群便会结队而行,在首领的带领下将死者运送到山林深处。雄兽们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③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致哀”的场面。生活在炎热非洲的一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伴随着滚滚的江水,仰头呜咽不已,表示哀悼。

  ④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老者断气以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把死猴的尾巴吹动,就兴奋地把死者再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才绝望地重新将其掩埋。

  ⑤在鸟类中,鹤类是极富情感的种类。生活在北美洲沼泽地带的美洲鹤,如果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其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由首领带着群体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转圈,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生活在亚洲北部的灰鹤则停立在尸体前面,发出凄楚的叫声,眼中似乎泪光闪闪,垂首泣涕,似乎在召开庄严肃穆的“追悼会”。

  ⑥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最为文明的一种。它们用嘴叼来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悼念。同样栖息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鹫,则选择了“崖葬”的方式。当同伴死后,大家就将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利爪将这些碎片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之后,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盘旋,以默念死者“归天”的亡灵。

  ⑦乌鸦的.“葬礼”是大家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死者躺在中间。群体中的首领站在一旁发出“啊,啊”的叫声,好像在致“悼词”。然后有两只乌鸦飞过去,把死者衔起来送到附近的池塘里,最后大家由首领带队,集体飞向池塘的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哀鸣,数圈之后,才向“遗体”告别,各自散去

  10、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说明了动物葬礼的什么特点(3分)

  11、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内容,具体谈谈动物的葬礼给你什么启示。(4分)

  12为什么上文划线句中的“也许”和“最”两个词不能够去掉?请结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3分)

  【内江答案】

  10、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1分) 动物葬礼的特点: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1分), “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1分)。(共3分)

  11、 结合“凄然泪下”、“尾巴吹动”就“兴奋”,“百般抚摸”等分析(2分) 启示:动物也有感情(1分),珍爱、尊重动物,和动物平等相处(1分)(共4分)

  12、 “也许”科学地说明了文鸟的葬礼是“动物世界中最文明的”这一说法并不绝对(1分),“最”科学地说明了文鸟葬礼的文明程度之高(1分);这两个词使说明语言更准确、严密(1分)(共3分)

语文阅读题大全10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⑵,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⑶。

  注释:

  ⑴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

  ⑵思渺然:思绪怅惘。渺(miǎo)然:悠远的样子。

  ⑶依稀:仿佛;好像。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

  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3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1分)

  3、试用简洁忧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3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3分)

  参考答案:

  3.(共3分)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光熠熠闪动,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想像合理即 可)

  4.(共3分)作者在江边一处楼台旧地重游时怀念友人的孤独、怅惘之情。(答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即可给分)

语文阅读题大全11

  原文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①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②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③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

  注:①倒剌沙,人名 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

  思考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 权:暂管。

  B.犹皆坐罢免还乡里 坐:判处。

  C. 悉诬台臣罔上 罔:迷惘。

  D.丞相以为忤己 忤:违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的一项是(3分)( )

  ①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

  ②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

  ③起岩即摄衣而起

  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

  ⑤讽词臣言台章之非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起岩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和造诣极高的史学家。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权势,为民请命;多次主持国史编修,亲自主持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B.张起岩有敏锐的洞擦力。宁宗去世后燕南突发大案,他不墨守《唐律》,将诬告朝廷官

  员图谋不轨的男子治罪,稳定了民心,使京师的形势安定。

  C.张起岩打击恶霸,造福百姓。在燕南廉防使任上,打击为害一方的恶霸,毫不宽容;

  又主持修治了危害百姓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

  D.张起岩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担任修史总裁官时,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

  编写内容失当,他依理修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富、理由充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2)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

  参考答案

  4.C(罔:欺骗)

  5.C(①体现他深得民心 ⑤别人的言行)

  6.A (“为民请命”属无中生有。)

  7(1)台臣考查弹劾百官,讨论各项朝廷政事,是职责让他这样的。(按:考查,审查;劾,弹劾;论列:讨论;然:这样。也,表判断,判断句。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御史台官员无故遭受谴责,公正的言论被阻止,哪里还谈得上效法祖宗呢?”张起岩多次上奏章,都没有得到回复。(坐 :无故 杜塞: 堵塞拒绝,表被动。 法:效法 报:答复,给回信 4点4分,句意1分)

语文阅读题大全12

  清平乐

  周 晋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1)这是一首描写宋代读书人闲雅生活的小词。词的上片描摹的书斋是何景象?请简要描绘。

  (2)结合词作简要分析宋代文人“闲雅”的具体表现。

  1)书斋里环堵皆书,垂帘密掩,温馨安谧,翠瓷壶中满插鲜花,花气飘逸研席之间,掀开垂帘,冬日阳光洒满窗户,一时满室生春。

  (2)①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一种散淡。例如,从上下片内容可推知,由于前夜弈棋太晚,夜深天寒,残局未收,一枕高卧直至满窗晴日。早上起来后,也一任棋残。②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具有极高艺术品位。图书满室,插花满壶,熏香满屋,晴日满窗,可见室雅。残棋未了,生上

  香炉,铺开研席,词人坐下来勘读唐碑,又说“无酒无诗情绪”,可见趣雅。③宋代文人的“闲雅”表现为精神境界之阔大。

  词作虽着笔于读书人的小天地,却用“欲梅欲雪天时”婉曲地回应了“无诗无酒情绪”,意在表明,当大自然欲梅欲雪之日正诗人欲诗欲酒之时,从而将境界从小小书斋推向隆冬将春的大自然,使人觉得人与自然相通,意远神怡,这正是中国文人和中国艺术阔大的精神境界。

语文阅读题大全13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来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来源:学+科+网]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虽我之死 ▲ ②一厝朔东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战?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 18. (2分) D 19. (2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20. (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阅读题大全14

  阅读《敬畏生命》,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甲

  可是,渐渐地, 乙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 丙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 丁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a (A猛烈 B强烈C剧烈D热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b (A得不偿失 B事半功倍 C惊心动魄D骇人听闻)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小题1:.根据上下文意,在a、b两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语,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a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四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把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B.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尔风起所带来的。

  C.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D.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小题3:.作者说生命在进行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试从文中找出例证。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强烈b、惊心动魄(2分)

  小题2:B A D C (2分)

  小题3:略(2分)

语文阅读题大全1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1)友人语巨伯日() (2)吾今死矣,子可去()

  2.翻译下列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文中的哪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说 (2)离开

  2.为了活命而不顾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应当做的吗?(意对即可)

  3.不肯“败义以求生”。

  4.我辈无义之人,而人有义之国!

【语文阅读题】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题知识点02-28

邂逅阅读题12-19

《徐文长传 》阅读题04-28

记忆中的香味阅读题05-04

《宋史杨掞传》阅读题04-28

他是温暖的城市记忆阅读题05-05

飞机黑匣子阅读题05-05

《樊宏字靡卿》阅读题04-28

《返回式遥感卫星》阅读题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