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2023-12-18 好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1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8. 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2分)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2分)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2分)

  9.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两处对比。(1分)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2分)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 (2分)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2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原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1)

  作者: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2),江岭(3)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4),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注释

  (1)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2)才子:指袁拾遗。

  (3)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4)梅花早:梅花早开。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译文

  到洛阳是为了和才子袁拾遗相聚,

  没想到他已成为江岭的流放者。

  听说那里的梅花开得早,

  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洛中訪袁拾遺不遇孟浩然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3

  原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代]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赏析: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4

  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作品赏析

  (1)袁拾遗:作者的朋友,即第一句中的才子。

  (2)江岭:今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的大庾岭。 流人:获罪而流放的人。

  [译文]

  我到洛阳拜访才子袁拾遗,他却获罪流放到大庾岭。听说那里梅花开得很早,哪里能比得上故乡洛阳的春色呢!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

  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如今到了洛阳,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足以说明作者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作者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怎及得留居北地故乡呢?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5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2)前人评价说闻说梅花早绝妙,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第一问应结合诗人访才子不遇的伤感和对被访者流放江南的不平的情感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回答时应把握作者对友人访而不遇的伤感及对友人流放异乡的牵挂和思念。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访袁拾遗不遇的伤感以及对其被流放的愤愤不平之心。

  (2)闻说梅花早一句借物寄托作者的感情。诗人通过写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象,由物及人,以物寄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人巧妙地用景物与人物的心情相比,写出虽然江岭景物美好,但毕竟不是袁拾遗的故乡,无法排解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体会身处江岭的袁拾遗的心情,又一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

  阅读练习二:

  1.前两句照应题目,暗含有不遇的意思。请对此加以解释。

  2.后两句采用 的手法,作者以此表达 的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1.从访才子而才子已经作流人可见,两个人没有相遇。

  2.对比江岭梅早,而北地春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鉴赏

  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将诗人于洛中访友人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对偶,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崇敬和景仰,又暗写出了造访不遇的原因,可谓一箭双雕。江南好,江南梅花开虽早,但怎比北国之春来得更浓更亲更有味!南国之春真的就不如北国吗?否!只因友人做流人,只因家乡有故知。巧用衬托与反接,才使得这样一首怀人诗如此读趣盎然,如此回味无穷吧!

  赏析一

  题目又是不遇的套路,不知孟夫子又能写出何种的余味。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地名对地名,身份对身份,对的工稳,但内里乾坤岂是工稳二字所能涵盖。洛阳繁华之都也,袁拾遗原居之地,才子人中之杰也,对有人的倾慕之意,繁华之都居才华之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是诗人却不动声色的偷天换日,瞬间作天壤之别。江岭荒芜偏远之所也,袁拾遗发配之地也。流人待罪之身也,无限不平的淡。真乃见尺幅千里,瞬息云泥。前一句读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艳羡,后一句读的时候又是多么的失落凄凉苦楚不甘。这种变化于开篇是罕见的,这种语句上的平静更是可怕的。真实平静的海面愈加的深邃呀!

  怎么接,一味的苦下去。还能怎么苦,而且还有浓墨重彩之嫌,这和诗人的风格是背离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要转,怎么转,转的自然而然,看不出是转,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承着上句的写。

  闻说梅花早。好,扑面而来风景,竟是梅花,也是文中第一个意象唯一的具体意象早梅,多么的清新淡雅,令人不禁心神为之一荡,顿时从苦楚惨痛中拔了出来,得到了些许安慰。

  喜欢读诗的读者可能会有某种灵犀,诗人下面可能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写下去,甚至写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地步,获得一种自由和愉悦。可是孟夫子是很规矩的人,他要回题的,他要收尾呼应的圆形结构,回笔一兜,有一个尺幅千里。

  何如北地春。自然而然的回到了洛阳。而且是接着梅花的意象,回到了春天里的洛阳。而且是在比,南国蛮荒之地和北国华丽之都的比较,怎么比,没法比?也许现代在的环保主义者会选择前者,但不要忘了那是在一千多年以前,都市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而蛮荒之都成为人们的圣地是在现代以及未来。诗人此一问,将我们心中刚刚升起的温暖瞬间毁灭殆尽,一朵梅花的春天怎抵得上一个都城的春天,那里是远在天涯的漂泊,这里是近在咫尺的安居,那是艰难岁月的起始,这是衣食无忧的终生。比的是梅花和春天,比的更是生活与人生。

  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古中国有过多少这样的事迹,昨天还高高在上,志满意得,今天就成阶下之囚,路往蛮荒。这就是人生的大玩笑,亦是人生的大悲欢。多少诗人费尽心思的惨淡经营,写的惊天动地,然而总是难以流传。

  再将诗重新吟诵一遍,北国之城,才子之友;南国之偏,待罪之身;梅花之美,物芳难赏;北都之春,欲哭无泪。这就是绝唱的中国诗,有人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它是绝唱。

  • 相关推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相关文章:

袁家村游记03-28

袁苗自传的作文04-28

袁姓的起名大全02-17

袁中道是哪个朝代的03-01

遇与不遇作文08-04

寻隐者不遇09-20

寻隐者不遇11-05

访秋的作文10-03

袁姓女孩起名方法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