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翻译

2023-09-12 好文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1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5)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6)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年龄已经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了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了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了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也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结尾深意:照应故事开头。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实现。虽是神助,但愚公之诚,不可磨灭;移山之功归属于愚公!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2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

  译文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汉水南岸到达,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河湾上的一位聪明的老者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湾上的智老头没有话来回答。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注释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扛。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31.孀(shuāng) ——孀妻,寡妇。32.遗男——遗孤,孤儿。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7.叟(sǒu)——老头。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也可译为难道。41.长息——长叹。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草木。4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44.穷匮(kuì)——穷尽。45.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6.苦——愁。47.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48.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49.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50.帝——神话中的天帝。51.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52.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53.负——背。54.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以东地区(朔东,现在山西北部一带)。55.厝(cuò)——通“措”,放置。56.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57.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58.陇断——陇通“垄”,高地。断,隔绝。即垄断,山冈高地。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60.焉——语气助词,无义。61.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62.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赏析: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3

  愚公移山原文

  作者: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愚公移山赏析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篇章,从《列子》一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继承了《道德经》关于“恒道”的思想,而且从过程论的角度予以了发挥。《天瑞》篇在论及阴阳的时候分别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来指称天地化生的不同阶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数字象征大道循环往复的运动。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实际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达了道家的“抱一”观念。这种观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经》,并且被《列子》、《庄子》等道家著作所继承和诠释。道家讲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体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哲学的高度抽象。《道德经》称“道生一”,又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引伸到社会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现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坚定信念。愚公虽然年纪很大,但却坚信可以搬走两座大山,并且率领子孙挖山不止,以实际行动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张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广泛流传,但更多时候这个故事已经脱离了《列子》引用这则故事的语境,不再是一个哲学命题的注脚,而成为可以随意解释的一个独立故事,当然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该故事在文学、哲学、甚至是民间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读。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鸿渐在《愚公移山赋》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说:止万物者艮,会万灵者人。艮为山以设险,人体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议其利害也。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有谆谆愚叟,面兹林麓。怆彼居之湫隘,惩祁寒之惨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当算亥之年,宁忧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傥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齐物同於指马。我修词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无成与有成,谅归功於大冶。在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与天道说。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体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终获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这是唐代人通过解读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不论是究其“志气”、“自成”,还是“精诚之心”,都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来肯定愚公这个形象的。以此训寓后人。

  传统的叙事寓意指遇上困难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持之以恒,争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一个经典的叙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5]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蕴含着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颇能发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及山高难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类延续不断及山不会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称“固不可彻”,比起愚公的目光来实是短浅。愚公藐视大山,敢于移山,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过努力,事物是能够转化的。由此可见愚公形愚而实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胜利,矛盾获得了解决,作为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科学不发达的缘故,往往幻想着能有超人力量来帮助人们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写“操蛇之神”听说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来,将此事告诉了“天帝”,“帝感其诚”,就派遣了两个大力士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这显然是神话,在客观理实中是不存在的,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寄未来理想的实现于神话,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让人们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手法的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4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赏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5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诗简介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翻译/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损::削减。

  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赏析/鉴赏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艺术特色

  (一)巧妙的情节安排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二)运用对比手法

  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的家庭,“始龀”的助手,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三)生动的人物对话

  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思想主张的矛盾冲突,借人物语言作了透彻的表达。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对话,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对愚公移山不屑一顾的轻蔑情态;智叟的“止”,是对愚公移山不以为然而进行粗暴的干涉。这个自以为多智的老头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脱口而出,给愚公泼冷水。智叟讥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与愚公的妻子相同,便两者态度迥异,一个是自视其高,加以阻挠,一个是提疑问,目的是为解决问题。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对智叟的冷嘲热讽,先报之以一声长叹,表示遗憾想不到智叟竟是这样的木然无知,接着,针锋相对地进行驳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语尖锐犀利,毕露锋瓦。这段话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朴素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6

  【发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 《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7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扩展阅读: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8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课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作者简介】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 相关推荐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玄鸟》原文及翻译03-30

论语原文及翻译05-06

于园原文及翻译07-28

列子 原文及翻译07-29

明史的原文翻译09-07

北门原文及翻译09-02

《咏雪》原文及翻译09-10

《长相思》原文及翻译07-16

《祈父》原文及翻译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