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2022-03-05 好文

雁门太守行1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雁门太守行2

  (一)品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尾联作者多次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2分)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答案:

  14、用典 尽忠报国15、“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雁门太守行3

  九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

  ⒉此诗以 时间 为序,前四句写 日落前的战斗场面 ,后四句写 夜间袭击敌人的情景 。

  ⒊诗中的“ 黑云压城城欲摧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又以“甲光向日金鳞开”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⒋诗人在诗中借军中将士的口吻,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

  ⒌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对这两句诗有何理解?

  其实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再说,从云缝中射出一缕阳光也不是不可能的。

  6.理解“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的妙处。

  这两句诗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7.请体会“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易水”的作用。

  “易水”二字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了将士们具有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8.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词语分析。

  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澜。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雁门太守行4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5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临:抵达。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

  君:君王。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6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 )C

  (2)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7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

  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

  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 2 )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8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全文翻译: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雁门太守行对照翻译: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雁门太守行9

  诗人生活的那个年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战争连绵不断,百姓不得安居。诗人作为一个守城的将士,自然是要为国捐躯,报效国家的。

  在城内时,看见敌军如乌云一般向城池逼近,浩浩荡荡的,不禁让人心生凉意,心生危机,仿佛这座脆弱的城马上就要被他们吞噬似的,显得来势凶猛。但是敌众我寡,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守军们能怎么样呢?他们也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奋起抗敌。

  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映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像金色的鳞片一样闪闪的发着光。这一刻,一个个矮小的身体显得如此高大。

  双方收兵后,战地场面异常悲凉,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黑夜中凝为紫色,格外凄异。虽然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但毕竟敌军人数较多,只能静待友军的援救。

  在寒风卷动着红旗之际,救援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高扬不起来。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看那场面,将士们心里想的,应该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了吧。

  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而将士们为了报答国君招揽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甘愿为国血战到底,为百姓、亲人的安居乐业血战到底。为了让百姓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于是诗人著成了《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10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太守,官名。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的大军家境,就像浓重的乌云压在城墙上,要把城墙压塌一样。守城将士严阵以待,他们身上的铠甲映着阳光,恰似散开的鱼群身上的鳞片闪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满天的秋色里,传送着军号声声。历代牺牲的鲜血凝聚在一起,在晚霞中,变得更加庄重。

  半卷红旗:指轻装急进的军队。

  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报答君王招贤任能的心意,宁愿提着宝剑去战场,位君王献出生命。黄金台,《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宝剑名,此代指剑。

  敌军大军压境,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军号声声,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浓艳如紫。寒风卷动着战旗,轻装急进的军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报答君王招贤任能的心意,宁愿提着宝剑去战场,位君王献出生命。

  李贺(790-817),字长吉,唐代诗人。福昌(今河南弋阳西)人。终身失意,年仅27岁。他的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

  本诗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球的里”,写进军的时令。“角声满天”,写进军的好大场面和悲壮的气氛。“塞上”,指的是藩镇作乱的地方。“燕脂”,及即胭脂,指红色。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黄金台”,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玉龙”,指的是宝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是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雁门太守行】相关文章:

没有上锁的门作文03-04

门,其实开着作文03-03

路与行作文03-04

水战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