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看不懂没关系,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 “爱”!AB宝出生没多久,蕴慧就开始抱着她们进行亲子共读,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她们自己会拿着书看为止。现在问她们是不是记得小时候的事情,说实在的,她们在幼儿园大班以前所有的记忆都非常模糊,若记得,也是通过相片或我们跟她们述说的。
一、为什么要亲子共读? 念故事是为了跟孩子说话!
如果孩子童稚时代的一切都将忘记,那么父母亲花费那么多心力值不值得呢?
答案是值得的,因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知识学习,而是大人通过绘本和婴儿说话,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联结,更是全家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语调中的爱,以及依偎在怀中那种温暖甜蜜的感觉。
二、如何挑选绘本? 从能感动自己的开始!
因为绘本的故事是由父母亲念的,所以这个故事必须是父母亲很喜欢,会被感动的。不要只因为别人推荐或这本书得过奖就选用,因为别人喜欢的我们不一定会有共呜,我们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别人可能一点感觉也没有,所以一定要挑一些我们读再多次自己也都喜欢的故事。
市面上好绘本那么多,一定可以找到这类的书。因为孩子感受能力很强,当我们念着真心喜欢的故事时,那种感动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体会到阅读真是生命最美好的时刻。
同时要注意绘本故事不能只用眼睛去看,也要用耳朵去听,因为看的与听的节奏感是不同的,有的故事看起来很流畅,可是念起来却很怪,这样的文笔就不适合共读。
另外,绘本就是图书与文字合成的书,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念着故事时,他们就是盯着图看,因此绘本的图像美感非常重要。有一位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也是资深的出版人就曾经这么表示:“孩子气的传统婴儿图画书,反而不适合作为婴儿的启蒙图画书。”他认为应该挑选的画是正确而写实,换句话说就是有层次、有明暗的艺术创作。甚至他明白地表示:“迪士尼卡通图画是失去质感的沉淀色彩,毫无生气。”
的确,让孩子在感受到爱、听故事之余,也可以同时学会欣赏美好的艺术创造不是很好吗?
三、我很忙,可不可以用听录音带来取代?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听父母亲念跟听录音带,效果完全不同。当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彼此肢体眼神有互动,这时候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对孩子才有意义,不然即便是高传真的录音设备,对孩子而言,也只如同街上的车声,是背景噪音而已。
所以,若要共读,就真的陪着孩子一起享受这段时光,而不是通过录音带来打发孩子的时间。
四、故事讲完要分享或讨论吗?
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后,亲子共读会更有趣,因为孩子会有很多的反应,也许也会问我们问题。
有很多妈妈常常在念完故事之后,会加上一段评论,顺便训诫一下孩子:“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整理东西,不像你玩具都乱丢!”我们身为父母千万要记得: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训,或者顺便批评指责孩子。这样一来共同享受快乐的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重要的是让孩子无形中感受“阅读是快乐的”,才能为下一阶段“自己阅读”奠定美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念完故事真的想讲点什么话,最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类似的经验就好,同时,还是要记得不要逼孩子讲自己的感想或心得。如果孩子自己愿意讲最好,不想讲也不要勉强,因为每个孩子语言表达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相信即便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好的故事一定能带给他们很多的感受,这些经验可以让他在成长中慢慢沉淀与转化。
五、上学后──让书无所不在,让孩子跟我们一起爱上阅读!
让孩子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只要大人辛苦两三年就能实现的,尤其以开始有能力阅读文字的小三、小四最为关键,这关键时间一旦错过,以后要培养就会更辛苦、更不容易了。
但是要如何开始?如何让孩子喜欢?需要等待机缘,没有机缘,对孩子来说反而会变成压力。
记得AB宝小三时,还不大肯看文字书。这时我刚好发现九歌儿童书房出版了一本双胞胎故事的小说,就买回家送女儿。AB宝立刻被吸引。这就是所谓的机缘:让孩子先爱上一本书,爱到等不及读完就急着想和人分享,这书就会成为触媒,带领孩子到下一本书、下一本书,再下一本书。
接着,就要乘胜追击,我把九歌儿童书房的小说一一买回家。AB宝因为看完生平第一本纯文本书,对自己有了信心,马上又连着看了三四本。其实,孩子都爱书,大人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缘、创造机缘,然后为他们挑到一本“对的书”。
六、父母要以身作则,千万别让看书变成孩子的惩罚!
近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深深了解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所以积极推展儿童阅读运动,这些年在台湾也是如此,从都市到偏乡,从山上到海滨,都有许多怀抱热情的故事妈妈以及来自企业或大学的志工到各个小学陪伴孩子阅读,各级教育体系也使用很多奖励办法来鼓励孩子多读书,这些努力虽然达到某些效果,但是大部分的活动就只是活动,无法养成孩子长期且自发性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学校的环境发生,是课程的一部分,当孩子回到家之后,若家长没有在生活中示范,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真正的兴趣,那么学校的活动可能就会像放烟火一样,一闪即逝。
假如父母整个晚上都在看电视,却叫孩子进房间读书,或者孩子不乖闯祸了,父母的处罚是:“进房间读书,三个小时不准看电视。”孩子无形中就会认为读书是处罚,是痛苦的,于是就会离书本愈来愈远了。
像我家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把电视机送走,家里没有电视机之后,多出了很多亲子互动、亲子一起学习的机会,全家人也可以安静地进入书中的美好天地。
若是孩子从小就看见父母有空就陶醉在书里的世界,然后家里也有适合他们年龄阅读的有趣书籍,不必我们“推动”或用言语训诫,孩子就会跟着我们爱上阅读。
七、营造情境式学习:把家里变成图书馆,增加孩子翻书、阅读的机会!
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很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范围中有书,不管是班上的班级图书馆,或是住家旁边的公立图书馆,或者是把家里变成有很多藏书的图书馆。
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证明人是情境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反应会随着所处时空与场景氛围而改变,若以更长的时间来看,人的性格甚至外貌形体也会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改变。换句话说,人可以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可是一旦住进去之后,环境就会反过来改变我们,这也就是建筑学大师莱特所说的“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因此,让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书,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方法。
环境除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之外,我们每天所接触的讯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真的很难逃脱环境的影响,除非我们能非常自觉地察知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且通过阅读或真实体验来建构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那种憧憬我认为是超越环境限制的唯一力量。
这就是阅读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原因,因此若是我们想让偏乡或文化刺激不足地区的孩子减少城乡差距,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最有效、也是耗用资源最少的投资了。
除了公家或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要增加,同时也要想办法增加学生的使用率之外,如果父母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尽量要多买书,至少要帮孩子准备他自己的书架,上面摆放的不是教科书而是他喜欢的小说,当然若是可能的话,这个图书架能扩大成书房,或者把家里的空间都摆满了书,像是图书馆一样,那就更棒了。
像我家除了没有电视机,也没有酒柜或沙发椅,只有一个像图书馆那样超大的阅读桌(乒乓球桌般大),四周都是书墙,孩子回到家里就是端坐在桌前看书。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买书,反正书可以从图书馆借就好,干吗花钱买?我觉得建立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藏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任何值得看或自己喜欢的书,一定有重读的必要,最好随时摆放在自己身边,二则是有些好书目前或许没时间读,但是我们想看或值得我们看,这些书若没有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范围内,在视野所及之处,阅读的机会当然就少了许多。
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多多少少会有点叛逆,往往我们愈要他们做的事,他们愈不想做,我们愈是推荐他们看的书,他们愈是排斥,所以我建议千万不要勉强他们,只要悄悄地准备一些有趣的书或希望他们看的书,随意置放在家里、餐桌旁、玄关上,或厕所里,反正若是家里四处都是书,现在的书封面都设计得很吸引人,书名也取得很有创意,孩子总有穷极无聊或无所事事的时刻,他们或许就会随手拿起来翻阅,若是其中一句话,或一段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许就这么一头栽入书中的动人世界了。
八、用故事启发孩子对知识的热情!
我们常会抱着学龄前及刚刚学着认字的孩子在怀里,亲子共读绘本与图画书,通过那些充满想象的故事让孩子认识世界。
可是,似乎没有多久,随着孩子上学后愈来愈多的评量与测验卷,我们要求孩子坐在书桌前背诵许多知识,并且力求没有错误,好让孩子可以填上正确的标准答案,获得高分。
据说曾经有个研究生问爱因斯坦:“听说期末考的题目是考古题?”这位最伟大的科学家回答说:“没错,跟去年一样。”当研究生高兴地转身离去时,爱因斯坦又补充了一句:“题目一样,但是答案不一样。”
的确,科学的精神在于解释,给一个好的、合理的说法,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堆积。所谓解释就是设法替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赋予意义,其实也就是给一个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孩子必须通过故事来启发对于知识的热情,在生动、有趣且生活化的故事引领下,知识不再是令人恐惧必须背诵、考试的数据。甚至当孩子习惯这种将每个观察到的现象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时,无形中就培养出孩子真正的科学精神,也能让他们跳脱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的僵化思考,养成孩子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勾引起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其实只要有了强烈的动机,一切该具备的知识,孩子自己就会去寻找。
由好奇引发的学习动机是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就像有位作家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其实这对大人也有效,因为生活中我们能看见的事物,都是我们关心或正在寻找的,如果不是通过感官,引起我们情绪、情感的投入,外界的事物在我们的理智或学习中,是不会存在的。
阅读让孩子得以探索隐藏版的自我,也观照辽阔的世界。我总觉得一本我们喜欢的书,一定是它能呼应我们心中某个渴望。换句话说,阅读一本打动我们的书,其实阅读的是自己生命的光影,探索不曾了解的自己。因为书本犹如一面神奇的魔镜,镜中反射出隐藏的自我;书本也犹如我们的心灵之窗,借着阅读,通过书我们得以观照这个世界。
一定要帮自己或帮孩子把他不同生命阶段所喜欢的书留在身边,有人说用相片来写日记,我觉得用书可以记录我们的人生,留下我们生命成长中不同的体会与精神蜕变的历程。
因此,虽然我会去图书馆借书,但是我也会建立属于自己的藏书,近代有名的阅读者也是藏书家海莲·汉芙就曾说:“我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有试穿过一样冒失吗?”
我们除了要帮孩子买书之外,也要为自己买书。很多大人以太忙没有时间阅读为借口,没有养成购书的习惯,当然就更没有机会养成阅读的习惯了。其实我总觉得不是找到时间才去阅读,而是当我们阅读了以后才会有了阅读的时间(这句有点难懂的话,却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因此随时随地手边有书是很重要的事。
这些年,我总是不断地鼓励身边的朋友买书,并且说:“太忙没时间看也没关系,把书买回家摆着,只要到处都是书,也就会改变我们的气质!”其实这是真的呀!即便没有看过书架上的书,但是我们吃饭、上厕所,在家里走过来走过去时,总会不断看到这些书、这些书名,潜意识里就多了许多想象,就如同有位作家所说的,“没看过书的内容,可是却盯着它们或色彩斑斓或凝重沉稳的封面时,以另外一种方式了解这些书。”
所以我赞成十八世纪某位哲学家所说的:“有一点点钱的时候,我先买书,剩下的,再买吃与穿的。”把家里变成图书馆,是引领孩子喜欢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
九、要怎么帮孩子选书?
“有趣的”优先考虑,世界名著等爱上阅读之后再看!
许多家长帮孩子挑选书时,不知不觉都会以大人的角度选择主题正确,比较“有价值”或是内容丰富知识蕴含量比较高的书。这些大人喜欢的书,孩子不一定喜欢,假如孩子以为所有的书都这么“无趣”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对书退避三舍,逃遁至充满声光刺激的影像世界、计算机游戏里了。
也有的师长不知该推荐孩子看什么书,认为看世界名著准没错,结果我看到许多孩子书架上全都是世界名著的精简版。
没错,世界经典名著具有其丰富性,它能碰触到人类各种恒久且终极的问题,值得人反复阅读。这些看法我完全同意,不过一本书要成为世界名著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历经时代的考验与筛选,因此经典通常是古代的;第二,既然是世界名著,那么它大都也是外国的故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了解书中描绘的时代背景也无法体会那个时代的情景与氛围,同时孩子对于那个国家的典章制度、风土民情完全不懂,因此也很不容易进入书的情境。
另外更麻烦的是,通常世界名著是大人写的,所以书里所关心的主题,如人性挣扎、善恶两难、爱情考验,等等,或许不是现阶段孩子所关心的,再加上世界名著都是大部头巨著,要变成儿童读物,就只能简化再简化,最后变成一本毫无情感的故事大纲,一本书能吸引我们、感动我们的,绝不是剧情摘要,而是通过绵密的文字所堆积出的张力,铺陈出的气氛,还有精彩的对话……如果只看简要本(节选本),世界名著原先具备的所有的优点就全都不见了!
因此,除非是取材世界名著的架构或一小部分,然后完全改写或重新创作,不然我反对让孩子看世界名著的简要版。
世界名著最好的阅读时机应该是已经变成热爱阅读的文艺青年之后,经由大量阅读,已经形成自己的选择标准,建构出自己的阅读品味时,自发性地依据对自我内在的探索而去找世界名著的全文本来看。
当大人太急着推销经典名著时,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因为许多生命体会必须经过岁月的历练才能豁然开朗,这些名著中所蕴含的智慧之光,是来自真实生活心得的整理,以孩子非常简单的生活经验当然是无法领会,只会觉得很枯橾,很无聊。
生命教育要能真的感动孩子:针对年龄,选择有情境、能解决孩子疑惑的书。我觉得大人应该推荐当代作家专门为孩子所写的故事,他们会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能够体会的情境,再加上题材是现代孩子所关心的问题。
孩子从来不是无忧无虑,他们感应敏锐,充满困惑。但表达能力是后天的,还没有受过训练。这时如果读到一本进入他生命困境的书,想想看他会如何兴奋,怎样感动!当孩子可以从书中找到他们困惑已久的问题,他们彷徨不安的心也能从故事中被理解被抚慰,有着可以投射进去的情境,让他们感受主角的困境,认同他的选择,并且一起去历练。孩子不只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进入阅读最美好的世界,这还是进行生命教育最有效果的方式。
只要让孩子看精彩的故事,故事写得好,即便像《哈利·波特》厚厚七八百页纯文本的书,连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也能废寝忘食地阅读。
最近这些年,教育界开始着重“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能使学生“感动”,生命教育绝不是知识上的教导或死板板的道德教训。
我相信当孩子看了精彩的故事后,有了“啊!”一声的感慨,这个惊叹就是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对旧的经验的重新诠释,对已经熟悉的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不同的理解。
杨茂秀教授认为这就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智慧,而且如果学习成长过程一点故事都没有的话,那学习一定是很缓慢,很苍白。
或许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是如果它感动了我们,它就会跟我们的生命编织在一起。
- 相关推荐
【让孩子进入阅读世界九个准备】相关文章:
进入无声的世界作文08-16
孩子升小学前要做的准备06-07
孩子的世界作文09-11
孩子的世界作文【热门】12-22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方法09-13
引导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05-21
如何提高孩子阅读能力08-20
早期阅读对孩子识字的好处12-08
孩子的世界作文常用(14篇)12-16
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有哪些方法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