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脱离控制,是我们做父母的认为最失控的一件事情,只有让孩子处于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我们才会减轻焦虑。在前几天的文章里,写了不要控制孩子。有读者问,如果不控制,那还应该怎么办?这是个好问题。 在家庭教养方式,要严还是要松,一直存在着争议。心理学界在松和严的教养方式之间划定了多种标准,其中,最影响范围最大的是下面这种分法:独裁型、纵容型、权威型。
独裁型父母是坚决的、惩罚性的以及冷酷无情的,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限制孩子独立自主或者不让孩子参与作出决定:“为什么?因为我说了要这样做。”典型:虎妈、狼爸。
纵容型父母爱孩子但过于放纵孩子,这样的父母只对孩子施加较少的控制。事实上,虽然这些孩子被给予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同时也被允许自己做决定,但他们得到的指导却很少:“哦,当然,亲爱的,随便做任何你想做的。”典型:李天一的父母。
权威型父母会跟孩子进行协商,这一类父母会对孩子有所限制,但同时会解释为什么,同时他们也提倡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当孩子能够承担责任时,他们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给孩子提供建议:“我们来谈谈这一点。”典型:最近流行的海豚型父母。
独裁型、纵容型和权威型,实际上也就是太严型、太松型、正好型。
太严厉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控制,这会让孩子感到受挫,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
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或者说是管教过松,则会产生另一类问题。这样的孩子逐渐会认识到父母在教育上的软弱,他们不但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还会认为自己具有无上的权威,有能力“控制”或要挟父母。这样的孩子容易在家庭中为父母制造麻烦,将来在社会上很可能是要么到处碰壁,要么完全顺从。
我们不想撒手不管,又想静待花开,于是,就有了松严适中的权威型。
这些天,在和小鹿的互动过程中,我也是在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是严,什么是松,松又要松到什么程度呢?
小鹿这个小男孩成天动作敏捷地爬上爬下,去哪里,都是两腿带风,即使走路,也要不走平常路。于是我们总是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喊,慢点,小心点,别摔倒了。
大人能动的东西,他都要摸一摸、玩一玩。可是他玩起东西来,没深没浅的,在我们的制约之下,他才没将一些东西弄坏掉。
他自己的玩具很容易玩腻了,非玩具类的东西倒是时时新鲜。
家里的空调扇、吸尘器、空气净化器、锅、盆,甚至是熨斗,一不注意就被他拿来当玩具。他有危险意识,告诉他熨斗什么时候不能动,他还会举反例说什么时候能动。各种物件,只要是能拧开的物件,他是一定要找到各种机会将它打开的。
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能看到小伙子踩着一个小板凳,和奶奶一起站在橱柜旁边做饭。奶奶做饼,他在旁边用小指头将奶奶擀好的饼戳上一个一个小洞。
各种装杂物的箱子是他的最爱,不,应该说是发现的新宝藏。昨天小鹿将一个装杂物的箱子打开后,一个人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玩了很久。他拿着一件东西问我那是什么。我告诉了他,并对他说,这个东西上面还要安装一个别的东西才能用。不一会,他就将另外的一件东西找到并安装好了。我对他这种行为非常欣赏。他爸却说,看,东西被你害成这样了,你妈妈不管,还觉得你做得特别好。
是的,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也会想,到底能不能让他那样。如果让他玩了,而且他还能将这些东西放回原处,在玩的过程中还能不受伤,为什么不能玩呢?玩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家长也可以安静一会,为什么不可以呢。
今天早晨,小鹿认真地对我说:“我不会端杯子,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了。”好可怜的宝宝,被家里人训斥地这么贬低自己的能力。家里人怕孩子将一些东西打碎,总会不停地提醒孩子之前曾将什么东西打碎过,告诉他,你现在还不会拿,还不会用杯子接水,等你长大了,你才会。实际上,孩子打碎的杯子并没有多到不可接受。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关于这点,我以后得找机会和家里人谈谈。
有时候,我想,如果真的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自己想法、有自己喜好的家人,我们就会对孩子宽容很多。昨天看到一个视频,老师对着孩子的屁股使劲踢。如果她将孩子当成和她一样有同等地位和尊严的人,她就不会在生气的时候想着去踢孩子屁股。比如,她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言不和就动手。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些人变得非常野蛮。
家人有家人的权利。父母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不吃,那凭什么我们要以某个食物有营养而硬逼孩子吃呢?如果孩子不愿意吃,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是否在其他食物中存在。再或者,即使不吃,那又能怎样?
当我们想控制孩子,或者说是约束孩子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换作是你,你愿意吗?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在我们想要控制孩子的时候,我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也不会想到孩子也是拥有自己权力的。
不能控制孩子,那要怎么做?除了换位思考,最重要的是尊重。
当我们想到要尊重孩子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去事无巨细地去照顾(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会发现,他们辛苦半天为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孩子并不领情。这就是因为我们侵犯了孩子的心理边界。
孩子未出生时,与妈妈是一体的,肯定是没有边界的`。分娩成功,最基本的生理边界——从皮肤开始,孩子跟妈妈分离。
出生后一段时间,也就是共生阶段。在孩子心中,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没有心理边界,不分你我,婴儿的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被这么个非常纯洁的小家伙无条件地喜爱,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非常好。
2岁左右,当宝宝发现自己是独立个体后,就通过各种行为来试一下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而不是通过妈妈去了解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心理边界开始建立。这时候,如果我们想要帮孩子做些什么事情,就得尊重他的意见。
他想自己做的时候,如果我们非要插手,那就越界了。孩子对于这种越界行为,会用激烈的方式表示反抗。在这个阶段,被我们认定为“不听话”的孩子,实际上正在建立恰当的心理边界。
孩子的心理边界建立得越早,今后生活的混乱就少。进入青春期和步入成人期,孩子还会各自经历一次建立边界的过程。
孩子长大过程中,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生活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从而产生怨恨情绪,严重如前一段时间的少女弑母,轻微如“说谎”、“不学习”等就是心理反抗的最好诠释。
很多父母为孩子好,做了各种事情,动机没错,结果却不好。因为在每一种介入中,我们或许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见有没有被采纳,自己提供的帮助有没有被接受,却不在意孩子想不想采纳,愿不愿接受。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超越这个心理范围就会侵入孩子的心理边界,从而给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
让孩子自由成长,不是撒手不管。自由成长和撒手不管之间少了内控。如何内控,我们要做的还是尊重。
独裁型、纵容型和权威型,这种分类方法是否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一旦尊重了孩子,承认了孩子也是拥有一定权利的,孩子拥有隐私权、成长权(什么年龄做适当的行为)、选择权、所有权,并尊重孩子的权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就会非常愉快。
尊重首先就是在乎孩子的感受和意见。
小鹿在万圣节之前的一天,在某处摘得一枚南瓜。南瓜很重,他也不愿意让我们帮他拿,他自己提了一路。回到家后,将南瓜放在自己的后车筐中,再或者挂在车把上,嘴里还会不时念叨着:“我的小南瓜,我的小南瓜。”晚上,我对小鹿说:“万圣节了,让爸爸给你做个南瓜灯吧,用你的小南瓜。”
“行”,小鹿拉长了音,爽快地答应了。他那种高兴劲即使在黑暗中都能感受得非常明显。
第二天,我们下班回来之后,小鹿爸爸就兴冲冲地开始对着小鹿的南瓜开刀。小鹿一看自己的南瓜被开了瓢了,立马大哭起来,比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出门去的时候还要伤心。直到,爸爸将小南瓜用透明胶粘好,这才算完。
我们在动手之前,并没有问小鹿,现在是不是可以做南瓜灯了。虽说他之前答应了可以用他的小南瓜去做灯,但是,孩子对于事情的发展总会估计不足,这并不表示孩子不守信用。这点我们做父母的,需要替孩子考虑到,而不是上纲上线地说教训,说孩子不守信用。
鲁迅对孩子的尊重,也被友人讥诮,说他太溺爱孩子了。于是在鲁迅为海婴写的一道著名的诗《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意思就是“爱怜孩子,怎么能说就不是大丈夫了呢?兴风狂啸的老虎,也是常常眷恋地回头看他的小老虎的。”
鲁迅那句著名的“俯首甘为儒子牛”,真实的意思是,甘心被孩子当牛或者当大马骑。
鲁迅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尊重并不是溺爱。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得用说服的方式,别看孩子小,他们懂得的理很多。在说服的过程中,你的姿态已经表明,你是在尊重他。尊重,在很多孩子那里都非常吃得开。
有一次,鲁迅的孩子海婴在饭桌上听说父母已经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票,时间就在当晚,他兴奋不已。按常规,他以为这回准有他的份儿,就迟迟不肯上楼,一直熬到很晚,竖起耳朵在等待父母的召唤。谁料父亲考虑到这些节目,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之前,怕他受到惊恐,因此决定把孩子留在家里,他们自己从后门悄悄走了。当孩子发现这一情况以后,异常懊丧,一直哭到迷迷糊糊地睡去。
鲁迅知道孩子很难过,和善而又耐心地告诉上述考虑的意见,并且答应另找机会,特地白天陪孩子去观看一次。后来,海婴如愿以偿,也就不再成天噘嘴嘟囔不休了。
当你尊重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相应地学会尊重你,尊重他人。
在家里,小鹿的不小心将东西掉到地板上之后,他不会像成人那般懊恼,反而会特别开心,还想要再反复几次。我告诉小鹿,你弄得这么大声音,楼下奶奶该头疼了。当我解释的时候,小鹿的神情特别专注。每次玩的动静太大了,只要说楼下奶奶会头疼,他就会立刻停止动作。
如果孩子的父亲尊重母亲,孩子也同样会尊重母亲。当小鹿爸爸将鲜花拿回家后,不用爸爸说什么,小鹿就会主动将花拿过去,送给妈妈。
总结:
爱的反面是控制,如果不能控制孩子,父母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那要怎么做?
1.换位思考,让孩子拥有孩子的权力,隐私权、成长权(什么年龄做适当的行为)、选择权、所有权。
2.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当做到了尊重时,我们便会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
【如果爱的反面是控制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相关文章:
富裕之后爱孩子的正确方式02-23
怎样指导孩子正确的刷牙02-22
家长是怎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写作天分的02-23
父母怎样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02-23
怎样表扬孩子效果更好些02-23
怎样引导孩子画意愿画02-23
怎样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评分02-23
怎样和孩子共读绘本02-23
怎样为孩子擦亮水晶球02-23
父母怎样帮助孩子完成角色转换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