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人们终年都在讨论是严厉好还是随意好,其实,这种讨论根本没有抓住家庭教育的本质,可以说,严厉和随意都不好。
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认为自己毫无能力。正象读者在前面的看到的,那些觉得自己对环境缺乏控制的儿童,要么消极、被动,不思进取,要么就是反抗、报复,故意用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
父母亲对孩子过于顺从,过于随孩子的意,则又会产生另一类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逐渐会认识到父母的软弱,从而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同时他们又会认为自己具有无 上的权威,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父母,而且自己必须控制父母。这样的孩子会把自己的生存价值完全寄托在对父母的控制上,父母的行动稍不合他们的意愿,就被看 成对他们的冒犯和威胁。这样的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完全虚假的认识,他们在家庭内是父母亲的 暴君和灾难,在家庭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要么到处碰壁,要么完全顺从。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在严厉与随意之间的确也存在一个中间点,它既能让孩子觉得安全,同时又能让孩子展现和认识自己的力量。这个中间点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经常温和而有坚定地给孩子合理的限制。
设立界限
许多家长不给自己的孩子设定界限,孩子爱干什么干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他们是在用爱的名义让孩子窒息。溺爱是家长对孩子伤害最大的活动之一。 当孩子的愿望实现得太容易的时候,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应该的,长大后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反而欠他们一笔债。当家长向孩子的无理取闹投降的时候,这些家长实质 上是在教孩子把自己的精力用来控制那些照顾自己的人,而不是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真正会爱自己孩子的家长,他们会给孩子设立界线,让孩子自己品尝自己行为的 后果。当然,这种限制必须是合理的、真实的,而不是说说而矣。
为人父母者常常高估孩子的能力,认为他们会记住家长的训戒,会体谅父母的心等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会怎么样怎么样,但孩子的行动常常在父母的预料之外,这使得家长很生气,从而给孩子设立了不合理的限制:“我给你讲过多少次了,晚上要按时回家。今天你又回来晚了。从今以后,晚上你再也不能出这个家门了。”
设立限制不应是情绪冲动的结果,它应当是一个充分运用家长智慧、经验和爱心的过程。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要求时,要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孩子可能的行动, 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通过要求和限制,避免危险性过强的因素,然后让孩子“自食其果”——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长自己的能力。例如,为孩子设定回 家的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好机会,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孩子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信。
“亲爱的,今天晚上有什么理由可能耽误你回家吗?”
“没有。我相信不会有什么理由。”
“那好,那我希望你能准时回家。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情阻碍你按时回家,我希望你马上给我打电话。如果你不打电话但是还是决定晚回家,我就会让你整个星期都呆在家里。这样你就会明白只有付起按时回家的责任,你才有晚上出去玩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条件都给孩子讲清楚了,如果孩子仍然比规定的时间回来的晚,那么家长切莫生气,只需友好而又坚定地对孩子说:“亲爱的,我很抱歉你决 定这么做,不过我尊重你的决定,你这个星期剩下的日子都不能在晚上出去了。”这时孩子可能还会感到困惑,他可能会反驳到:“妈妈,我不明白,怎么是我的决 定?”这时你可以告诉他(或她):“是的,我们说好了,你可以出去,但必须按时回家。你做出了不按时回家的决定,那你同时就决定了这个星期都呆在家里。我 很遗憾地看到你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明确合理的并且得到严格执行的限制或规定会成为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良好机会。但在这时,父母往往会冒出一些带有情绪性的话,如“你知道 的很清楚,为什么你这么不负责任?如果你表现得象个孩子,那么你只有被象个孩子似的对待”,这些话不仅没有什么说服效果,反而让孩子把限制理解成父母强加 给自己的惩罚,从而把这个很好的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机会给葬送了。如果父母想加强这次“霄禁”的效果,可以这样跟孩子讨论:
“亲爱的,你对咱们达成的霄禁协议是怎么理解的?”
孩子这时可能的确感到困惑,他会说:“我还不清楚。”
这是一个父母澄清孩子的体验的好机会:“你不清楚,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次霄禁。在我的记忆里,你同意在12点以前回家,要是有什么事使你不能按时回家,你会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还记得这些吗?”
“我现在记起来了。”
“如果你不在12点以前回家,你认为根据咱们的规定,你应当怎么办?”
“这一周剩下的日子我必须呆在家里。”
“我正是想弄清楚咱们俩人对这件事的理解是否一样。”
通过这种讨论,孩子尽管受了霄禁,但他知道他对发生于自己身上的事是有控制、选择能力的,这次霄禁正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相反,有的家长恼怒的说法如,“好了,你这个小笨蛋,你这周就这么呆着吧。我再也会让你碰车了”,通过这后一种说法,孩子尽管是自己犯了错,但他反而觉得他是父母暴怒的牺牲品,孩子好象成了无能为力的无辜者似的。
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定和限制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情绪冲动、脑子一热地想当然。家长可以回想自己有多少次给孩子设立了限制,可自己都不把它当真;有 多少次威胁孩子要怎么样,但从来不会付诸行动。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正是他们自己行为和言语鼓励了孩子反抗。正如下面故事中那个可怜的老爸,他不知道正是 自己的行动为他赢来了嘘声。
女儿向父亲请求买辆自行车,父亲随口说:“我没钱买。”女儿会想:“老爸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她回忆自己过去的经验,她发现“前三次爸爸说他买不起,我就一直嘘他,最终他给我买了我想要的东西。因此这次他肯定认为我没有朝他嘘够,所以他不给我这个优惠。”
父亲说:“我买不起。”
女儿:“嘘嘘。”
父亲再次向孩子保证:“不,亲爱的,我这次真的没钱买自行车。”
女儿:“嘘,嘘,嘘。”
父亲最后说:“你看看,买自行车只能通过信用卡,但是我的信用卡现在空了。”
女儿想:“看来我们有了进展。爸爸开始为我想办法了。我已经接近了。”因此她接着嘘。
父亲使出了最后一招:“如果我为你买了自行车,但你必须三年不要零用钱。”
女儿暗想:“好了,上次我放弃了两年的零用钱,但是我的零用钱其实一个子也没少。因此这不算什么。”但她仍坚持朝父亲吹口哨,嘘她父亲,至到最后父亲无条件投降。
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在女儿的认识中,就是想要什么,那就不停地嘘父母,最终会战胜“我买不起”这一难关。
原则
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帮助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使他们成为内控型的人,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建立新的原则。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力量有所认识,我们最先要做到的就是告诉他们真象。在 我们说“我买不起”时,必须是真的买不起。如果我们想的真是“你还没有嘘够,所以不能给你买”,那我们也必须诚实地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在嘘我们时也能带着 自尊和对我们的尊敬,最后孩子也会理解为什么嘘声能给他们带来想要的东西(他或她的父母是受虐狂?也许)。所以,这第一条原则就是诚实,当然,这也是老调 重弹。但是,诚实是再强调也不会过分的。
第二条原则就是确定性。生活中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些模糊不定性让成长中的孩子不知所措,所以家长应尽量增加自己行为与言语的确定性,从而让孩子感到安全,这也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要在乎自己说过的话,给孩子的规定、限制都应是合理的,给孩子的威胁都是可行的,并且是准备付诸实施的。
第三条原则就是重视对话与交流的价值。家 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同别人讨论问题往往比一个人独自思索更有成果。中国古人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确,一个人要想取得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不 一定要亲自经历很多事,而且,儿童也不会自动地从自己的体验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人们,尤其是儿童需要同他人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从而提高自 己的认识、智慧水平。同时,在家庭中,家长也不应把一切都决定好了、做好了然后再强加给孩子,而应留下对话和协商的空间,从而给孩子机会,发展他们自己的 判断力和责任感。
家长的诚实,家长行为与言语的确定性,还有家长对交流、对话的重视,是我们在此提出的三条重要原则,当然读者自己还能提出很多,但是离开了这三个原则,要么就会流入虚伪和模糊,要么就是在不了解彼此情况下的想当然。
- 相关推荐
【怎样把握好管教孩子的度】相关文章:
把握的作文09-21
教孩子认字的步骤及妙招11-27
教孩子学跳绳的方法12-09
把握今天作文07-17
把握自我作文09-24
(经典)把握今天作文10-09
把握机遇作文07-10
有关把握作文08-31
把握现在作文07-13
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12-19